◎ 【科幻书记】 SFAZ(6) 「宇宙的过河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byu.bbs@bbs.ee.ntu.edu.tw (BYU ㄅㄧㄩ□), 信区: Book
标  题: [转贴] 【科幻书记】 SFAZ(6) 「宇宙的过河卒子—— T
发信站: 台大电机 Maxwell 站 (Tue Sep 17 18:05:27 1996)
转信站: Lion!netnews.ntu!Maxwell


发信人: Mahasamatman@Maxwell (Star Dreamer), 信区: ScienceFiction
标  题: 【科幻书记】 SFAZ(6) 「宇宙的过河卒子—— Tau Zero 评介」
发信站: 台大电机 Maxwell 站 (Mon Jul 29 18:08:26 1996)
转信站: Maxwell (local)

【前言】

最近在网路上看了一些科幻创作,总觉得它们幻想有馀,科学不足;而更
重要的是,它们之中的「科学」成分,不论在基础上,或是推理上,往往
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其实,科幻作品在许多时候就像是逻辑学上的
「套套逻辑」( tautology ),将始初的假设重复又重复。 譬如说,假
设超空间跳跃的存在,而用之为太空旅行的基本模式,则只要作者本身不
犯下其他的谬误,违背超空间跳跃的假设,我想是没有人会追究到底超空
间跳跃的原理是什麽。在这儿,我想来介绍一个名家的作品,看他如何从
从最基本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和理论,发展出气势磅礴而又合乎情理
的精彩故事。

【科幻书记】 SFAZ(6) 「宇宙的过河卒子—— Tau Zero 评介」

    一艘太空船,失去了减速的能力,只能永远地加速下去,结果会是如
何呢?

    这就是保罗.安得森(  Poul Anderson )的科幻小说 Tau Zero 的
主题,非常简单,一点也不花巧。但是在整本书的发展上,我们可以看见
安得森在科学理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提供了足以支持故事发展的科学背
景,让这本书成为「硬」科幻( Hard SF )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一开头很平常,人类向外星系殖民的先驱准备出发:五十名男
女搭乘一艘太空船,向一个位於三十二光年外,已经无人探测船报告适合
人类殖民的星系航去。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决定的宇宙:没有冷冻冬眠
,没有超光速引擎,更没有超空间跳跃。作为动力的,只是一具 Bussard
引擎,藉著太空中微量而无处不在的氢原子,持续地加速航行。

    Bussard 引擎或许是个新名词,其实不然,只要是读过 Larry Niven
的读者一定都知道他的 Ramscoop 引擎。它们俩都是同样的原理:用一个
延伸数百或数千公里的大磁场将太空中的微量氢原子□集起来,再馈入反
应模组中作为动力的能源。只要输出的能量大於消耗在产生磁场的能量,
太空船就可以一直加速航行。而速度越快,则□集到的氢原子数量也就跟
著增加,就这样地循环下去,可以加速不停。当然了,就相对论来说,这
样是无法超越光速的,但却是一个非常经济的推进方式。因此许多科幻作
家都把这类引擎做为次光速引擎的标准。

    这艘太空船当然要非常大,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必
须能够维持船上五十个人的生存近三十年之久。等等,你或许会问,三十
年?距离不是至少三十二光年吗?这船不是无法超越光速吗?没错,但是
别忘了相对论的另一点:任何运动的物体的主观时间会随速度的增加而减
缓。所以,由於不停加速的结果,船速可以趋近於光速,而时间减缓的效
应就变得很大:三十二光年的航行距离在主观时间上不会这麽长,而三十
年其实是最保守的估计了,它包括了在目的地建立殖民地前暂居的时间,
以及万一殖民失败返回地球所需的时间。 本书书名的 Tau (τ)就是时
间减缓效应的比例。相对论告诉我们,越趋近於光速,就越难加速,而时
间减缓的程度就越大。公式是:

    τ= √(1 - (v/c)^ 2

    我们从公式中知道,如果船速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主观时
间会是地球时间的 0.0447 倍。船速能够再加快的话,时间减缓的效应要
更大。

    无论如何,即使有时间减缓的效应,这仍然是个漫长的旅程——尤其
是处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对封闭环境的抗拒,对未来潜藏的危险的焦虑
,以及对与人类文化割离的异化感,都是这些殖民者在心理上所要面对的
问题——尤其是最後一项。如果他们成功地到达目的地,并且发现新行星
的确适合殖民,那麽他们就将成为殖民的第一代,面对著开发整个行星的
艰钜使命,而不再有回到地球的可能性;在这个情形下,他们仅能依靠无
线电或另一艘船的到来和地球保持文化上的联系——会是一个迟了三十二
年以上的联系。另一方面,如果他们不能成功地殖民而必须返回地球,他
们等於是和地球隔离了两个世代之久;文化、习惯会不同,他们的亲朋好
友大概都去世,他们熟悉的社会将会是个陌生的环境,他们的专业知识会
早已落伍;他们就像是初生的婴儿,必须从头来过,只是这一次,没有家
庭、没有父母了。安得森在这里很精确地描述了这些和地球切断了脐带的
先驱殖民者的失落感。

    书到这里,一切都很平常:以次光速旅行的星际殖民任务,紧绷而沮
丧的心理状态,似乎不过是另一个写烂了的题材。安得森当然没有这麽简
单,他在此时创造了一个危机,轻而易举地将故事主线导向一个非比寻常
的方向:太空船以近乎光速的速度,撞上了一堆事先未查知的浓密尘云气
体。 还好的是,大部份的粒子都被 Bussard 引擎挡开了,船体并没有严
重损害;只是减速机制失灵了,即使他们到达目的地,还是没有办法停下
来。

    在这儿,安得森给了读者一个两难的技术问题:唯一能够修理减速机
制的方法是派人到船外去, 但是 Bussard 引擎的磁场和其中流过的粒子
的作用在船外产生很强的放射线,任何人一出去就会马上死亡,根本不可
能进行修护工作; 把  Bussard  引擎关掉呢? 也不行, 因为如果没有
Bussard 引擎的导流作用把氢原子引开,而让船体以近光速和氢原子撞击
,所产生的辐射线会马上杀死全船的人。在一切无望的情形下,有人提出
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建议:既然在银河系中星际间的氢原子密度太高,不能
安全地关掉引擎,那麽在银河系外、与其他银河之间的空间,密度应该比
较低吧?何不乾脆就航向那儿,修好引擎,再另觅新天地?在这个情形下
,只能加速不是问题;相反的,他们需要加速得更快,来降低τ的值,以
便在最短的主观时间内,航过这数百万、或数千万光年的距离。在没有其
他的选择下,他们都同意了这个计画。当然,这是条不归路;甚至在两年
後,当他们永远地脱离银河系,迈向更遥远的太空深处时,地球上恐怕都
已经过了数十万年了。

    他们像个过河卒子般地迈上征途。在银河系所属的地区集团( Local
Group) 中,氢原子的密度仍然太高,只好转向四千万光年外的 Virgo 银
河集团( cluster ),期望著在集团间的物质密度会低一些。 但是,随
著一次次的失望,他们越行越快,越行越远。最後,来到大约是三亿光年
外,超级银河族群( super family )之间,终於修好了引擎。三亿光年
只是估计,外在的宇宙到底过了多久呢?他们早已失去了任何概念。

    总算是否极泰来了吧?别这麽乐观,安得森才不会那麽轻易地放弃折
磨我们的主角呢!加速了这麽久,τ值已经压得这麽低,低到只要数个小
时就可以穿越一个银河;在这情况下,要再减速下来可不容易,必得要能
找到一系列的银河组合刚巧能进行减速才行。他们仍然只有前行,无法回
头。随著时间的飞逝,他们发现各银河逐渐衰老,也开始收缩,意味著整
个宇宙的终结。想必已经过了数十亿、或数百亿年了吧?人类呢?恐怕人
类建立的文明早已荡然无存了。终於,他们见证了宇宙的毁灭。在目击了
另一个大爆炸( Big Bang )後,在急遽膨胀的新宇宙中,进入了一个和
他们的速度匹配的银河,找到了他们的新家,也为人类再创新的历史。

    安得森的作品,本来就以故事情节而非人物描绘见长,这本书也不例
外。在他的小说中,往往就著一个简单的主题,或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原理
推演,作为故事发展的根据。由於他的科学背景(大学主修物理),他在
作品中运用起科学时,十分得心应手;很少会出现一般门外汉含糊笼统或
谬误丛出的现象。但也因为这个背景,他的文字也都很直接明快,比较缺
乏雕琢,人物也都比较缺乏深度。这样的情形下,写作中短篇是还不错,
如果在长篇时,挑战就很大了。

[1] Anderson, Poul, Tau  Zero, p. 208pp, Doubleday  & Co., Inc.,
    Garden  City, NY, 1970.

======= Unix refer/addbib =======

%A Poul Anderson
%T Tau Zero
%I Doubleday & Co., Inc.
%C Garden City, NY
%D 1970
%P 208pp

--
 * Origin: ● 台大电机 Maxwell 站 ● From: 192.192.94.161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