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众生教化理念在现代教育上的意义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资料来源:http://ccbs.ntu.edu.tw 题 名:佛陀众生教化理念在现代教育上的意义 作 者:南後男撰 日 期:1994 .05 出 版 者: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 出 版 地:台北市 资料类型:硕士论文=Thesis(M.A.) 中文=Chinese 馆 藏 地:政大社会科学资料中心 (索书号: 3.16 8304) 本书目次: 一、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架构 (三)研究□围与名词解释 1.研究□围 2.名词解释 (四)注释 二、佛陀的时代与思想背景 (一)社会的变动 (二)佛陀思想的背景 1.吠陀的文学 2.奥义书的自我哲学 (三)佛教之兴起 1.阶级理论的打破 2.思想的复杂性及知的变化 (四)注释 三、佛陀众生教化的基本教义 (一)四法印 (二)缘起论 (三)四圣谛 (四)八正道 (五)注释 四、佛陀众生教化的理念 (一)佛教的平等观 1.平等的教团及有教无类 2.慈悲的精神及关怀一切众生 3.平等、慈悲理念在教育上的意义 4.注释 (二)伦理、道德的理念 1.戒律的种类 2.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 (1) 五戒 (2) 八关斋戒 (3) 十善戒 3.家庭之伦理 (1) 父母、儿女之间的伦理 (2) 夫妇之间的伦理 (3) 主从之间的伦理 4.社会的伦理 (1) 师长与弟子之间的伦理 (2) 个人与亲族、朋友之间的伦理 5.注释 (三)合理、客观的教化 1.教化内容的合理、客观性 2.佛陀教化弟子之方法 3.注释 (四)实践修行之项目 1.三十七道品 2.四无量心 3.四禅定及四无色定 4.六波罗蜜 5.注释 五、佛陀众生教化的教育的意义 (一)佛教的人性与行为论 1.佛教之人性观 2.人的行为之理解 (1) 业 (2) 人的行为与三性 (3) 烦恼 3.注释 (二)佛陀众生教化之目的及教育理念 1.众生教化之目的 (1) 个人之人格完成 (2) 众生教化及净佛国土的建设 2.佛教的教育理念 (1) 道德教育 (2) 心性教育 (3) 知识教育 3.注释 (三)佛陀众生教化的内容及教材(教育内容及教材) 1.佛陀众生教育内容的涵义 2.佛陀众生教育内容的特徵 (1) 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2) 教育内容有层次、可验证 3.教材、课程之多样性 4.注释 (四)佛陀众生教化之方法及其意义 1.众生教化之方法 (1) 神足教化 (2) 言教教化(说法教化) 甲. 韵文、散文 乙. 譬喻法(avadana) 丙. 因缘谈(nidana) 丁. 问答法(对话法) 戊. 转意法 已. 对机说法(随机说法) (3) 训诲教化 (4) 啐啄和格外 2.众生教化方法之意义及特徵 3.注释 (五)最理想的教师--佛陀 1.佛教理想的教师--善知识 2.佛陀的人格特质 (1) 十力 (2) 四无畏 (3) 三念住 (4) 慈悲 3.佛陀的诸称号与教师特质 4.注释 六、结论 (一)结语 1.人性观 2.教育之目的 3.实际之教育 4.教育之方法 5.教师观 (二)佛陀教育之特色与在教育上之启示 1.佛陀教育之特色 2.对教育的启示 (三)注释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