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TACHIBANA.bbs@csie.nctu.edu.tw (五丈大元帅武南公狼刃(男性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诸葛亮的用人谈14:小结
发信站: 交大资工凤凰城资讯站 (Sun Jul  5 04:34:06 1998)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phoenix
来  源: ind.ntou.edu.tw

※ 引述《kchin@glink.net.hk (暴 民 )》之原文:
 以上三人在刘备年代,都位极人臣,为什麽在诸葛掌政时,都不被
 重用,他们在能力上都胜於丞相府的晚辈,为什麽都先失权而後失
 官?

※ 引述《Augustu (天地四方任我游)》之原文:
 说得太夸张了,不太知暴民兄的「位极人臣」的标准是什麽。而且
 他们本身不重用,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不能把事,都推给别人。

※ 引述《kchin@glink.net.hk (暴 民 )》之原文:
 当然不排除这个可能,但应非是主因。

 也需要注意的是诸葛亮有可能是在寻找籍口来对付廖立,作为长水
 校尉的廖立,竟然还有丞相府的人员到访。

 不难发现有几个共通点是彭□事有马超,廖立事有李邵与蒋琬,杨
 仪事有费□。

 杨仪当然不是诸葛亮希望打击的对象,但好像费□、李邵与蒋琬的
 到访可能并非无因。

※ 引述《derhow.bbs@bbs.nia.edu.tw (浩浩)》之原文:
 1.刘备本来就是外来政权,在晋爵封官上自然就是以自己班底为优
  先,任哪一个政权都一样。

 2.诸葛亮是接刘备的摊子,在任官这问题上必然得考量当时已形成
  的政治现实,不可能凭高兴就把小官任为大官,大官无故贬为小
  官。

  就像之前有网友问道:「姜维那麽棒,为什麽不明令直接让姜维
  继承北伐事业,而要让魏延等人在那边抢呢?」

  这就是罔顾当时政治形势的幻想。

 3.廖立未必有才,这是其一。 看陈寿说廖立「自以为」才名宜为
  诸葛亮之贰,可见陈寿也并不认为廖立有什麽本事。

  说他未满三十能当上长沙太守,不能证明什麽,魏延不也靠一张
  嘴让刘备把镇远将军和汉中太守的位置给他吗?

  当时有虚名的也不少,看他对蒋琬说的那番话也不见得高明到哪
  边去,多是「事後诸葛亮」的浮夸之辞。

  他好发长词,批东骂西的,是自取祸事。

  把他从阿斗身边调去当长水校尉不能当做「诸葛亮看不爽他」、
  「诸葛想揽权」的充份根据。

  他未必是诸葛亮进谗言调走的,也有可能刘禅很讨厌这样的人在
  身边,所以「外放」出去;每天听他骂尽大臣大概听了也难受。

 4.诸葛亮用人

 「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     《杜微传》

 (还有很多, 我懒得写了……)

 5.彭□像是孟达那一种人。外表看起来很像一回事,内心却不是那
  麽「志虑忠纯」的那一型。曹丕很欣赏孟达(仪表谈吐),就像
  彭□给人的外表印象一样。

  他态度诘傲,所以处处惹祸,之前就被刘璋抓来剃头。和故识庞
  统见面,显得也是很自大的样子。在刘备手下做事,虽有成效,
  但马上就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看起来这方面性格,有和魏延有点
  像。

  对於这样的人,诸葛亮怎会不注意他?而且刘备也没骤信诸葛亮
  的看法,自己观察彭□的行事,於是认清他的真相,就贬他官。

  他对马超讲那些话,更是有点离谱。除非陈寿故意要诬彭□,不
  然他那番话,任谁听了都会觉得彭□有不臣之心。

  後来写给诸葛亮的书信,颇有扭曲事实为己辩护的味道,但仍不
  为刘备接受,竟被诛死。

  蜀中人士也不觉得他值得同情,所以没有像崔琰那样引起大家的
  叫屈。

  他是有才无德的那种人,好发狂言的下场没人帮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到凌晨两点半,写不下去了……

※ 引述《kchin@glink.net.hk (暴 民 )》之原文:
 强化诸葛亮的重品德可能是作为与曹操的强烈对比,《蜀志》的手
 法正是如此,可能是故土的情意结。至少我们看到的杨仪应不符合
 这个标准。

※ 引述《Augustu (天地四方任我游)》之原文:
 在历史解析中,最忌讳以「一面之词」,去臧丕人物,这样易「失
 之於偏」。暴民兄有些忽略的,是历史现象的呈现背後,有著极复
 杂的关系,不把和此事的关连搞清,就发议论,让人看来,主观意
 识太强,就成为是「因讨厌而批评」,失去了参考价值。

 人物的解释,本就在史学中,是极复杂的问题。其实,归结到自己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任何的解释,都受其时代背景的限制,而
 且,真要看清,还必须做一件事,就是熟读儒家经典,以儒家的观
 念,来看历史。因为中国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去看事,因此,在评
 估人物时,是应以「其时代」思想去看,而不是以「现代」思想。

 其实浩浩兄说得有理,有无学历史,由史料的判读,可以看出,这
 也就是为何历史系学生,要修一连串的史学方法,就是要培养成对
 史料的判断。这也是正科生与非正科之差别。

 我想,这个问题,要从儒家根本,帝师观念去探讨了。这牵涉到问
 题太多,也太复杂,不是研究思想的我能了解。我仅以《论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及「察其所由,观其所安,人焉□哉」
 的思考,来代表我的看法。当一个人对某些人,己有设定立场时,
 再怎样他都能挑错。反正该替辩护的,我也说了,信不信,就看个
 人,勉强不得的。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