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寻常日用中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Shishimaru@Lion (欣厌),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 -- 道在寻常日用中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ue Sep 28 09:02:13 1999) 转信站: Lion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tzuchi 版 ] [ 本文原作者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 □□□□□□□□□□□□□□□□□□□□□□□□□□□□□□□□□□□□□□□ □ □ □ 净因三要 -- 道在寻常日用中 □ □ 证严法师 □ □ □ □□□□□□□□□□□□□□□□□□□□□□□□□□□□□□□□□□□□□□□ 每个人都有一分与佛同等的智慧,要想从凡天地超脱入佛的境界,一定要先还回清净 本性。 我们应该深入体会佛陀的教法,让自己经历洪炉的碎□,在困□的环境中,千磨万击 ,自然可以锻□出处於那种环境的自在与坚强,以後面对任何困顿时,都可迎刃而解。学 佛有如藉人事环境的磨□,以造就「凌霜雪而弥坚」的人生。 每月本会发放日,我们都可以在照顾户身上,看到许多不同人生的真实面目,社会中 虽有苦难的示现,但也有爱心的扶助相交流,就像在萧瑟寒冷的冬天里,需要梅花争放, 才能点缀世间的美丽。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努力向菩萨道行进。菩萨道路是没有尽期的,所谓「倒驾慈航」 也就是菩萨即使到达目的地,仍会再回返世间普济天下苍生; 「慈济」也没有休息之日, 我们要生生世世尽形寿、献身命,学习菩萨「倒驾慈航」的精神,更勿忘生生世世的父母 恩。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们要发大愿、行大善,更要时时自我惕厉,珍惜让自已 接受磨□的大福德因缘。 学佛离不开做人,而做人必须从孝养父母开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不断地为我们付出,而我们的身体由父母所赐,若能利 用此身付出大爱於一切众生,则父母能得到人们的赞叹与祝福——「你的孩子很有教养啊 ! 」「他为人群贡献很大,你真是功德无量啊! 」……父母也因而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与快 乐,这是精神上的孝养□□让父母增长慧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佛陀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 ~~~~~~~~~~~~~~~~~~~~~~~~~~~~~~~~~~~~~~~~~~~~~~~~~~~~~~~~~~~~~~~~~~~~~~~~~~~~~~ 释迦牟尼佛出世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往生到忉利天。摩耶夫人为什麽能升登天 道? 因为她生了一位造福人群的福子,所以承著这分福而往生忉利天。虽然母亲在天道享 福,但智慧超凡的佛陀明白:只是让父母亲享福,这样并未完全报答父母恩,因为天福享 尽了一样会轮回六道,所以这样的报恩并不究竟。於是,佛陀便在八十岁即将入灭前,到 忉利天宫为母亲讲说《地藏经》,此经亦称为佛教的「孝经」。佛陀为母亲讲经,是希望 她能在福中启慧,能於天道中再超越三界,种下成佛的善因。 这种报恩的方式,又岂是物质的孝养所能比拟的! 修行佛法不仅能自度、度父母,同 时更能普度一切众生。在家人对父母的孝养以物质为重,只是一世寿命的生活奉养; 而出 家人则以慧命为重,慧命才是永生的解脱,所以尽出世之孝,一定要身体力行,以平时的 修行和平日的付出来回报一切众生,如此也是报恩於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恒顺众生,应机化导 □ ~~~~~~~~~~~~~~~~~~~~~~~~~~~~~~~~~~~~~~~~~~~~~~~~~~~~~~~~~~~~~~~~~~~~~~~~~~~~~~ 佛是为众生而修行、为了度众生才成佛。今天,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 活环境,共聚在此修行,彼此难免因不同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而产生各种磨擦与烦恼。一 般人遇到这种状况,常常会彼此争执,认为自己的道理比他人充足,於是执意争个我是他 非,像这样为了私我而争执,即是世间的凡夫。 学佛的人应该超脱人我是非,对彼此不同的观念及习惯,要以超然的心态看待□□如 同牛乳倒进水□很快就能溶解混合,将我们的气息吐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与空气融合一样 ;学佛者的心,要像虚空及清水一般,能够涵纳一切、顺应众生的习性,契合根机理念地 善巧引导他□□先接纳,再感化。 因此,修行者的心念要得到真正超然,应从宽心对待一切众生做起,以爱心及耐心应 机善导,如果能经此碎□,就能超脱凡夫的习气了。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顺应众生根机,化成与众生相同的身形及相同的生活,来人间设 教、说法,最後成佛证果。所以,为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佛教徒必定要修养自我,恒顺 一切众生,世间一切人与事,都是我们修行与磨□的对象,只要好好下一番工夫学习面对 境界努力修行,就能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行兹在兹,念兹在兹 □ ~~~~~~~~~~~~~~~~~~~~~~~~~~~~~~~~~~~~~~~~~~~~~~~~~~~~~~~~~~~~~~~~~~~~~~~~~~~~~~ 现代人常迷失自我、迷失本心,修行则是为了「明心见性」,去除心中的无明。日常 生活中,须时时刻刻自我观照,去除贪、□、痴等杂染,一切行为举止皆要「行兹在兹, 念兹在兹」,以唤醒自性、找回自我,只要心念专注在每个举手投足、开口动舌的当下, 训练自己「心行如一」,就能避免常常做出无意识的行动,或因言语行动的疏失而造成错 误。 我们既然想回报父母的恩德,就必须要有佛陀的精神□□为众生而修行。修行必须先 律己,然後才能律人; 「律」就是戒律,也就是说,修行的人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无 论是开口动舌、举手投足,都要非常谨慎。如果我们的生活不能自我规□,行动举止不自 行控制,要如何影响他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广结善缘,视众生如父母 □ ~~~~~~~~~~~~~~~~~~~~~~~~~~~~~~~~~~~~~~~~~~~~~~~~~~~~~~~~~~~~~~~~~~~~~~~~~~~~~~ 一般人对今生此世的父母要尽物质、尽身形的孝养; 出家人更要尽形寿、献身命来孝 养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父母。现在和我们相处在一起的人,也许曾是我们过去生中的 父母,而我们今生所结的众生缘,也可能是我们未来生中的父母,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因 缘,对待每一个人要礼敬如父母。 总之,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修养身行,说话、做事都须三思而後行,并且 合乎礼仪,让人只要见形闻声,皆能起欢喜心、发善心,若能如此,就是与众生结好缘, 也就是回报众生恩,更是结下未来的善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生道上的罪与福 □ ~~~~~~~~~~~~~~~~~~~~~~~~~~~~~~~~~~~~~~~~~~~~~~~~~~~~~~~~~~~~~~~~~~~~~~~~~~~~~~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充实的人生,但什麽是充实的人生呢? 就是善用人生的良能。人生 在世,应该多发挥生命的良能造福人群; 造福人群表面。看来是付出,其实是心灵上的一 大收获。因为在使用时间、生命及良能为利益众生付出的同时,会让我们觉得生命更踏实 、更有意义,一点都不曾感觉人生过得很空虚,这种盈满的感觉即是幸福感。 慈济人日常的举手投足,无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努力,因此我们每一天都是在幸福中 度过。《地藏经》中说:「举手投足无不是业,启口动舌无不是罪」,人的一切行为,不 离善恶两种业:善业□□指身体力行利益人群,此即是福:恶业□□即是损害人群、破坏 人间,也就是罪。 福与罪皆由人的行为举止所产生,而主使人一切举动的,就是——心。我们的观念、 心念若趋向善的一方,则一切举动便能利益人群:心念向恶,则一切行为将会破坏人群, 对世间造成危害。所以,同样是人的身体动作,却因不同的心念,而产生两种极端不同的 结果。 言语谈话也是如此,二、三千年来,中国与西方出现许多圣贤,如释迦牟尼佛、孔子 ……,都是以「口」度人——用正确的思想、言语来引导大众,利益世间。自古以来,不 知有多少圣贤成为众生心灵上的救度者,这就是以口助人。相反的,从古至今,也有许多 用口损害人群、造祸造业者,有句话说:「祸从口出」,同样的道理,罪业也是由口而出 。口会造福人群,也会祸害人间,其中关键,还是在於人的心念——观念正确,就可以引 导众人行於正道上:心念若偏差、有邪思,就会祸害人群。所以学佛要依循正道明师,才 能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造福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 ~~~~~~~~~~~~~~~~~~~~~~~~~~~~~~~~~~~~~~~~~~~~~~~~~~~~~~~~~~~~~~~~~~~~~~~~~~~~~~ 孝养父母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也是万善之门,入佛门的初机亦是从孝开始。学 佛弟子,必定要以孝为宗。除了孝养父母外,同时要奉事师长,因为我们一切的正规、道 业,皆从师长的教导习得,所谓「生我身躯者父母,成我道业者师长」,立身处事於人间 ,要做个利益人群的人,发挥人生的良能,需要启蒙者的引导; 在学习路上所有引导、教 导我们的人,皆是我们的老师。 过去的人想学门功夫,至少得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才能学成,而且要拳拳服膺、循 循顺从,才能得到师父全心的调教与真传,因此,过去的人相当尊师重道。身为佛弟子, 对於引导我们走入善道、并洗□我们心灵、开启我们清净慧命的师长,其恩德又如何说呢 ?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人的身体由父母所生,而要成就道业、成就学业, 则必须仰赖师长。父母生我们只是一生一世,师长开启我们的心灵、引导我们的人生,是 历过去、接未来,让我们在茫茫六道中,有个明白正确的去向,使我们的慧命长存。 众生自无始以来,清明的本性被无明遮蔽,乘著业力而来,又沉入六道的业海之中, 良知被欲念埋没,犹如处在暗室中,又像飘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而师父、师长,就是暗室 里的一盏明灯,也可以说是苦海中的慈航,开启我们智慧的道路,因此师长的恩惠无异於 父母。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共业,因这分业缘而成为父母子女,这分缘是染缘; 而与师长 则是净缘,师长启蒙我们,使我们慧命长存,不但助益我们的今生,还有来生及未来生, 让我们不再沉沦苦海,他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所以说师长的恩是无可比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德丧起於不能尊师重道 □ ~~~~~~~~~~~~~~~~~~~~~~~~~~~~~~~~~~~~~~~~~~~~~~~~~~~~~~~~~~~~~~~~~~~~~~~~~~~~~~ 所谓「合抱之木,发於毫芒」,能够成为庇荫万家的大树,是源自最小的「因」—— 种子,而渐次壮硕; 出家修行人要成为人天的导师,也是一样要从尊师重道做起。净土宗 莲池大师曾说「师长之德逾於父母,重於乾坤。」又说:「所以弟子事师,不敢慢矣。」 他固然是一代明师,然而也曾经为人弟子,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正是因为 他能善尽弟子的本分,做到真正的尊师重道。 然而,尊师重道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似乎已日渐式微,现在的社会道德沦丧,起於不能 尊师,发於不能重道。过去师长的一句话重如泰山,现在却轻如鸿毛,道德的沦丧,也让 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危机。 曾有几位老师与我□谈,她们讲出心底的话後竟痛哭流涕,这也让我深深感慨,人师 真是难为啊! 现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是花费了教育家多少的心血,用尽了父母多少的培 育与期待,但是教育的功能到底发挥几分呢? 现在一些学生,对师长不但不懂得恭敬遵从,反而认为师长严格的教导是唠叨,而蔑 视师长苦心:甚至有些学生做错事了一点都没有悔改之意,依旧理直气壮,不听师长的教 诲,也难怪许多老师会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之德重於乾坤 □ ~~~~~~~~~~~~~~~~~~~~~~~~~~~~~~~~~~~~~~~~~~~~~~~~~~~~~~~~~~~~~~~~~~~~~~~~~~~~~~ 出家学道也是一样,千里之途,始於初步,如果轻慢师长,不能真正尊师,又如何真 正重道? 忘记了初步,就要趋向千里,如何能找到真正的道呢? 过去的大德,将佛教分宗门派别,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弟子能深入契机的法门,专心学 道; 否则佛法八万四干法门,今天走这条,明天走那条,走得心乱、心迷,如何能够深入 ?求道最重要的就是心安理得,我们既然择师,则必从於师,如此心就能安。若选择此处 修行,而心却无法安住於此,「道」如何能专呢? 所以,不管是出家或在俗,法原本是正的,只是人心偏向於末,真正安心於正道的人 ,绝对没有末法的行径。过去的大德说:「师之德重於乾坤,弟子所以事师不敢轻慢。」 一看到这句话,我就感到古人的可敬,古人的成就真是顺天应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开启内心深虚的明灯 □ ~~~~~~~~~~~~~~~~~~~~~~~~~~~~~~~~~~~~~~~~~~~~~~~~~~~~~~~~~~~~~~~~~~~~~~~~~~~~~~ 对於我的师父 印顺导师的话,我是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全心一志奉持,以师父为我 内心深处的明灯。你们若能真正了解我出家到现在的这段心路历程,你们就能明白,我所 承传的师教只不过是两句话——「为佛教,为众生」,我将这两句话尊为我的人生宗旨。 今天的慈济,就是始於这句「为佛教,为众生」的启蒙深因,这不就是「合抱之木,发於 毫芒」吗? 我拳拳奉事,时刻不敢违离师父的教示,这就是我的宗法——敬师如佛,认为 师父开示「为佛教,为众生」的话,就是我终生奉行的佛法。 过去佛陀在修行时,曾「舍全身,求半偈」,希望大家多体会这句话的深意。「千里 之路,始於初步」,最初的步伐若走得不稳,恐怕会有差之毫□、失之千里的遗憾,因而 大家需警惕戒慎,好好自爱,既要修行,就要从最根本的「尊师重道」做起。 ------------------------------------------------------------------<<待续>>---- 於此之间若有功德, 愿悉回向一切众生, 离於苦难得於安乐. ============================================================================== -- 慈济捐款帐户:0688779-1 请注明 921 震灾捐款 为号召更多的人响应救灾行动, 重建我们的家园。请将以下的 HTML 指令加入您的首页 iwin=window.open("http://www.tzuchi.org.tw/taiwan.htm","iwin", 'status=no,toolbar=no,location=no,menu=no,width=350,height=260');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