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是佛陀嗣法人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僧是佛陀嗣法人
发信站: [鹿苑]五明学馆 (Sat Oct  2 21:44:24 1999)
转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来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转载自 tzyouth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发表时间为: Sat Oct  2 21:35:42 1999 ]

□□□□□□□□□□□□□□□□□□□□□□□□□□□□□□□□□□□□□□□
□                                                                          □
□                         净因三要 -- 僧是佛陀嗣法人                       □
□                                                            证严法师      □
□                                                                          □
□□□□□□□□□□□□□□□□□□□□□□□□□□□□□□□□□□□□□□□


    修净因首先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事」□□有孝养父母的
心,就有孝悌、敬与爱的心,如此自然可以培养「不杀」的慈心,进而能够「修十善事」
。

    十善业是:身三业□□救生、布施、梵行:口四业□□诚实语、质直语、调和语、柔
软语:意三业□□清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我们的身体可以作十恶,也可以行十善,造
善因或造恶因,存乎我们一心。

    除了以上所说,修净因还必须:「受三皈依、具足十戒,不犯威仪」。想要入佛的法
门、学佛的规则,不能离开这些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皈依三宝是入佛之基                            □
~~~~~~~~~~~~~~~~~~~~~~~~~~~~~~~~~~~~~~~~~~~~~~~~~~~~~~~~~~~~~~~~~~~~~~~~~~~~~~

    正信的佛弟子,入佛门的基础就是「三皈依」,亦即「皈依三宝」。

    「皈」这个字,是由一个「白」一个「反」字所组成,就是反黑归白。白代表无邪的
清净业,黑则指染污业; 也可以说白就是良善、光明正大的心,黑就是暗昧、不清净的心
。

    既然要学佛,就应消除暗昧之心,朝向光明正大、清净的道业精进,而第一个阶段必
定要使黑归白□□去除过去的黑暗,面对光明的一面,这叫做「皈」。

    「依」就是依靠,我们要向良善、光明的道路走,就应依止「佛、法、僧」三宝——
「佛」是人天导师; 「法」是佛陀的教法; 「僧」是延续佛陀慧命法身的出家宗教师; 唯
有皈依三宝,才能从凡天地直趋圣人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佛是指引众生的眼目                             □
~~~~~~~~~~~~~~~~~~~~~~~~~~~~~~~~~~~~~~~~~~~~~~~~~~~~~~~~~~~~~~~~~~~~~~~~~~~~~~

    佛陀是二十多年前的伟大圣人,他是应众生之需而示现人间; 他示现与众生相同的形
态、相同的生活,然後出家、修行,说法四十九年而成就; 以凡夫的形态进取圣贤的果位
,指引众生。

    佛是三界导师——他可以引导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离苦得乐。因为不只
活在世间的人苦,其实三界六道的众生皆是苦啊! 人间只是三界中「欲界」□的一道,在
三界中皆有不能断除的无明染著:不能去除无明染著,自然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仍要受业
力的牵引来去。我们若能回归清净无染污的本性,才是真正佛性的成就,才能跳脱三界轮
回。

    众生会沈沦六道中,就是因为欠缺一分清净心,多了一点染污心。佛是觉醒者,为众
生而倒驾慈航来人间,引导我们如何起步、如何行菩萨道、如何体会宇宙人生实相,到达
修行成佛的目标。

    学佛,不能离开菩萨的道路,这条路非常长远,并且一定要有一位真正的觉者与智慧
的导师来指引,才不致有所偏差,才不会在三界六道中输迥不息,不得解脱。而佛陀是真
正三界的导师、众生的眼目,我们若依照佛陀指引的道路行走,一定能向光明的道路迈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依佛陀教法进取慧命                           □
~~~~~~~~~~~~~~~~~~~~~~~~~~~~~~~~~~~~~~~~~~~~~~~~~~~~~~~~~~~~~~~~~~~~~~~~~~~~~~

    佛教有四众弟子:即出家男女三众和在家男女三众弟子。出家有出家的戒法和应进取
的慧命,从过去延续到现在,从无间断:在家男女三众,同样要守在家人的规戒——受三
皈依、守五戒,善尽本分与责任,进取成佛的慧命。

    佛陀所说的教法和所制定的规戒,两千多年来皆无断绝,虽然佛於人间入灭,但这不
过是物质的消灭、身体的消失,其实,佛陀的精神——法身慧命,还是存在我们心中,因
此要皈依法——依照佛陀教法,进取恒长的慧命和长存的法身
。

    众生常常是知此不知彼,见近而不能见远,只重自己的感受而无法将心比心,忽略因
缘果报的循环,於是人我之间的计较、纷争,也随之产生,这都是因为我们未能透彻真正
的道理。若只是口头上的长篇大论,无法真正力行、贯彻,一旦真实人事示现时,就无法
以正知、正见相对待,以致迷失其中而导致迷茫的人生。

    佛陀以超然的见解和观念,明白、正确地辨别人生方向与道路是正或是邪,所以是群
生的「眼目」; 我们要以佛陀的教法作为正确的道路。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佛陀的弟子,
要用功学佛,然而,却常只是在书本中、三藏十二部经等等文字上了解很多,而在人事上
无法依照佛陀的教法——舍弃我执,大爱众生。

    我们若能依照佛陀的教法、三藏十二部经的法理力行,放弃我见、随顺大地众生,即
是真正精进於佛陀所指引的道路。学佛一定要有这分心胸,不可执著我知我见,我行我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僧宝耕耘众生心地                             □
~~~~~~~~~~~~~~~~~~~~~~~~~~~~~~~~~~~~~~~~~~~~~~~~~~~~~~~~~~~~~~~~~~~~~~~~~~~~~~

    僧,即是出家人,他舍名、舍利、辞亲、割爱,以佛陀的精神、行为为依止,延续佛
陀的慧命,所以我们要以敬佛、奉佛、拜佛的精神与心态,同样的敬僧、奉僧。

    僧显现出家相,荷担如来家业,佛法能否正确的弘扬人间,全在於僧的责任,因此说
u僧乃六和上士,并为真净福田」。

    僧的日常作为就像农天耕田一样——杂乱的土地,无法栽种出优良的作物,於是农夫
在满布乱石杂草的土地上,一定要先拔除杂草,捡除乱石:将荒土开垦成纯良的土质,才
能播下种子。

    而僧则是「福田僧」——耕作众生的心田。每个人的心像一畦田地,当杂念产生时,
就像杂草萌生一样,杂草是园地中的一大患,就如同我们的心有杂念,就会破坏道心慧命
,所以修行人将用功称为「耕作心田」。

    人应该时时刻刻清除心田杂念,若常常停滞於过去,则无法向前迈进。过往的人生,
要像我们两脚行走一般,放下前脚後一定要再举起後脚,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行进,否则便
会寸步难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冲突,而修行者的心念要像手画虚空,画过无痕
; 要让所发生的烦恼事,一分钟都不停留心中,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留下好的种子、去除
坏的种子,这即是「耕耘心田」。

    反之:好的事情不常想念,坏的事情却停滞心中,就如人家对我们的恩惠不知报答,
设若稍有一点不称意,便常常记恨在心,这叫做邪见,易生烦恼; 也就是好的种子不留下
,杂草却任其乱生。

    能依照教法,努力实行,精进修持,则内心的精诚会发挥出一股威德力量,就好比孔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种神圣的威力,看起来很温和,却有一分慑服众生
的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爱以敬成就「和」                          □
~~~~~~~~~~~~~~~~~~~~~~~~~~~~~~~~~~~~~~~~~~~~~~~~~~~~~~~~~~~~~~~~~~~~~~~~~~~~~~

    「僧」是梵语「僧伽」的略称,意思是和合众□□人群和合在一起便称为僧。僧也代
表众的意思;一两个出家众住在一起不能称为僧,要三个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众。

    在一个丛林团体□,人人都是从十方而来,各有各的不同生活和家庭背景,以及不同
的心念、修养,士方不同习气的人要聚在一起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

    「僧乃六和上士」——上士是表示无上、崇高的人格者,亦即人上之人的意思,要如
何才能做到人上之人呢?一定要彼此和敬。

    中国大陆上有不少丛林聚集了几百十几千人以上的僧众,而佛陀在世时,他的僧团人
数更是数以万计。要集合几万、几千、几百人在一起,并且能让大家真正和睦相处,所依
恃的,就是一分学德的修养; 而这分学德修养最重要的,即是「和敬」——彼此和气,彼
此敬重。

    古德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际关系最美的形态,就在一个
「和」字。和也可以说是爱敬之意,若能秉持佛陀教法,以大爱的心怀爱一切众生,这分
宽阔的悲心、慈念,可化解人我是非的计较; 若没有计较之心,彼此间自然也就没有相左
的纷争产生,而能心念一致,和睦、融洽,进而也会敬重对方,同时爱对方; 有了爱与敬
,就能更加和气,在良性的互动中成就「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团体中要做到六和敬                            □
~~~~~~~~~~~~~~~~~~~~~~~~~~~~~~~~~~~~~~~~~~~~~~~~~~~~~~~~~~~~~~~~~~~~~~~~~~~~~~

    生活在同一个团体□,不管是在静思精舍修行的同修,或是投入「济贫教富」志业工
作的慈济人,都是为了「予乐拔苦」的共同目标和使命,期望苦难众生能离苦得乐,因此
我们一定要和合在这分同敬、同爱而和睦的行动中。

    能使我们同敬同爱而和睦的,即是「六和敬」。「外同他善谓之和」,一个人若能外
表与内心和齐,就叫做「和」。在一个团体中,最容易让他人感受的即是声与色的表现,
如果今天我有一件特别繁重的工作,就可以互相提议说:「我这边的工作很忙,你是否可
以帮忙我呢? 」那麽,另外一边的人就要衡量轻重缓急,暂缓一下不急的工作,帮忙比较
急切繁忙的工作,彼此分工合作。若执守「我做我的事,我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我不管
别人的事。」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身体、工作、行动皆一致,这才是和。

    好的事我们要响应,叫做「善之和」; 而对於不好的、错误的事,则要善尽提醒与劝
勉之责,赶快停止,这也叫做「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意见不调和,若别人使我不如
意,就马上显露在面容上,会影响团体的和睦:在大家欢笑、慈爱的一团和气中,只有一
个人的形态不好看,就像一张白纸上的黑点,这种不愉悦的面容,在和睦欢笑的团体中,
显得极为不调和。

    总之,一个团体就是要大众和敬、和爱,将心中和善之念显露於外,所以,每一个人
要自我警惕,如果感觉自己与别人格格不入,要赶紧自我反省、改正,才可以做到「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处处有「我」便无「人」                        □
~~~~~~~~~~~~~~~~~~~~~~~~~~~~~~~~~~~~~~~~~~~~~~~~~~~~~~~~~~~~~~~~~~~~~~~~~~~~~~

    学佛者常言「功德」。何谓功德? 内能自谦谓之功。「功」字,一个「工」一个「力
」,两字合写为功,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下功夫将贡高我慢心去除,内心常常
保持谦虚。

    一个人如果骄慢,即会产生排除别人的心理,如此表现於外的身行态度,当然也会成
为别人排挤的对象。

    世间比我们贤能、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学无止境,德无止境,通也是无止境的,
所以更要时时刻刻自谦。

    有的人说:「这是我的习气。」你我他各有不同的习气——有我见、我思与我行; 不
思反省而将全部归纳成「我」的习气,这就是不肯用功,任贡高我慢、□恨的心理一直产
生,终致不能自制。

    前面曾说过,一畦田在耕耘播种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乱石; 而一个人在修行
的过程中,必定要先清除心田中最容易陷我们於罪恶深渊的贡高我慢心,要将自我缩小到
得以进入别人的眼□,而不碍到别人的眼睛,甚至能走进别人的心□。想要有那分可爱与
可敬,一定要自谦自卑。我们能做到对人有敬爱之心,自然回之於我们的,也是他人对我
们的尊敬。

    希望镜中人笑,自己要先笑; 要镜中人可爱,自己要先表现可爱。所以,我们外要同
他善——和; 内要自谦自卑对人敬之,这样才可以称为六和僧,也是学佛的初步。

    总而言之,要和合大众,外在的身体行动要与人和,内在也要时时自我警惕,用功去
除贡高我慢,时时缩小自我,扩大心胸,如此人际间才能一团和气。                  □
==============================================================< 7 待续 >======
--
慈济捐款帐户:0688779-1 请注明 921 震灾捐款
为号召更多的人响应救灾行动, 重建我们的家园。请将以下的 HTML 指令加入您的首页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FROM: 140.117.100.125]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