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六和敬的意义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 信区: BudaMagazine 标 题: 净因三要(08)--佛门六和敬的意义 发信站: [鹿苑]五明学馆 (Wed Oct 6 00:42:01 1999) 转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来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转载自 tzyouth 讨论区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发表时间为: Wed Oct 6 00:35:30 1999 ] □□□□□□□□□□□□□□□□□□□□□□□□□□□□□□□□□□□□□□□ □ □ □ 净因三要 -- 佛门六和敬的意义 □ □ 证严法师 □ □ □ □□□□□□□□□□□□□□□□□□□□□□□□□□□□□□□□□□□□□□□ 「僧乃六和上士」佛门依靠僧伽延续其慧命,而僧伽团体中,出家弟子共同生活,不 能缺少六种和敬——据《法界次第卷下》之记载,「外同他善,称为和; 内目谦卑,称为 敬; 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六和敬又作: 戒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谆。 见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译。 行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谆。 身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聚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谆。 口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聚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谆。 意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聚生诸根性欲,与聚生乐,而无有乖谆。 另据《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六和」为: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 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 □ ~~~~~~~~~~~~~~~~~~~~~~~~~~~~~~~~~~~~~~~~~~~~~~~~~~~~~~~~~~~~~~~~~~~~~~~~~~~~~~ 首先说「戒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静。「戒」是佛陀为弟子制定 的规矩,大众之间彼此要能够共同持守,方能成立一个清净和睦的教团; 所以佛陀制戒, 用意之一即在和合大众。在家弟子一定要持守五戒,而出家弟子更要持守戒律——比丘应 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则有五百戒……戒律确实繁多,但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勤、 息」——「勤」是殷勤,「息」是息灭;亦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 人我之间所以争长论短、斤斤计较、不能和气相处的原因,在於凡夫贪、□:痴三毒 炽盛。既然志愿修学向道,首要功课就在於息灭贪、□、痴这三种造成人我不和睦的毒火 ,如此才能免去人我是非的争斗。 因此,不论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若能够持守戒法,就能通达人事习俗; 同时亦能透 彻了解佛陀所说的真理,看开一切,那麽人我之间还有什麽是非对错可计较的呢? 曾经有两位年轻的比丘尼问我在修行期间,是否遇到过任何困难或烦恼阻挠道心? 我 回答:「我不曾想过自己有什麽烦恼。因为我在出家前已先看清目标,明白自己为什麽要 出家; 既然认清目标,也了解从凡夫的起点要追求圣人的境界,其间的道路一定非常坎坷 ,必定要历经人事的磨□; 而人事的磨□,正是开创康庄道路的基石。既然遇到困难是理 所当然,并可藉逆境以增上缘,那还有什麽烦恼阻挠呢? 」 所以,一般人的烦恼皆来自不能「看开」,若能够明白真理,看开一切,就没有什麽 好计较的。「乖」字是相互违背的意思,大家志同道合追求佛陀教法,既然目标相同,彼 此间的意见不相违背纷争,即能同心、同道、同志,相互勉励,彼此没有违背乖离的情形 ,这就称做「戒同和敬」——同持戒品无有乖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 □ ~~~~~~~~~~~~~~~~~~~~~~~~~~~~~~~~~~~~~~~~~~~~~~~~~~~~~~~~~~~~~~~~~~~~~~~~~~~~~~ 须知众生与我们平等,不只我们可以修行、可以成就,其实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同样 能证得菩提,所以,我们应该敬重一切众生如敬诸佛。这就是「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 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戒和敬」。 《法华经》提到,「常不轻菩萨」每见到人就恭敬礼拜……,有人觉得他非常奇怪, 因此轻视他、辱骂他,甚至认为他好欺负,还以脚踢他、用杖打他、拿石头丢他……。但 是他仍然以欢喜心接受,口中常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皆得作佛……。」 即使面对欺负他的众生,他也恭敬如是。 我们应学习常不轻菩萨的精神——常礼敬众生,则无名利「贪」著心:不轻视一切众 生,尊重人人皆能成佛,则无「□」恨心:任人打骂而不计较,则无「痴」迷念。这就是 息灭贪□痴,亦是修忍辱戒,此是僧团和睦的泉源。 学佛的目标是修得智慧,而想得到与佛同等的智慧,就必须努力下功天。修行的第一 步就是持戒,持戒之道,莫过於息灭贪□痴,勤修戒定慧; 我们一定要相互鼓励、彼此尊 敬,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才能成就一个圣洁和睦的宗教团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见解一致,相互尊重 □ ~~~~~~~~~~~~~~~~~~~~~~~~~~~~~~~~~~~~~~~~~~~~~~~~~~~~~~~~~~~~~~~~~~~~~~~~~~~~~~ 其次,是「见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 一个圣洁的教团首重和睦与融洽,同修间因为同受教法、同持戒品,所以道理透彻、 目标专一,见解也不会纷歧; 见解一致则能相互尊敬,相互赞叹;彼此宽恕与礼让,则这 分和合的气氛自然让人生出恭敬心,能吸引人加入这个团体。 出家众的责任非常重大,除了自度以外,更要度人; 除了教育自己之外,还要能令他 人对僧团产生欢喜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表现出和睦的气氛,使身形、动态与声 音皆能度人。 既然要教育他人,就必须「扬善」。人与人之间相处,不可一天到晚言说是非,应该 多赞叹、多表扬善事,常常弘扬他人的长处,藉此鼓励大家多做好事。只是凡夫皆有「我 能胜人,人不能胜我」,「只想赢人,不让人赢」的心理——他人比我优秀,我便尽量遮 掩他的优点,而极尽所能去渲染他的缺点,以表示他不比我好;这就是凡夫。圣人则不然 ,他能忍一切恶,看淡一切恶,而且能拳拳服膺良善之事,认真推动,此即是圣者之所以 为圣者啊! 我们既然是佛的弟子,当然也要学习圣者的行谊,以善巧方便的言谈举止度化众生; 无论是相互对话或彼此相处,总要表现温柔和善的态度,结好众生缘,作为佛教度人向善 的桥梁。这就是「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同修正道,共行善事 □ ~~~~~~~~~~~~~~~~~~~~~~~~~~~~~~~~~~~~~~~~~~~~~~~~~~~~~~~~~~~~~~~~~~~~~~~~~~~~~~ 第三是「行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静。路是人走出来的,佛是众 生自修而成,要修成佛道,一定要脚踏实地,步步向前精进。学佛必须从行动中展现修养 ,因此称为「修行」——「行」就是不停止、不断前进地向圣人境界迈进。 出家众的任务除了自修、自证,亲自体会佛陀的教理之外,还要领导众生,同佛的目 标迈进。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必定要循八正道实行佛法。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正 确的见解与行为。我们除了自己走正道,也要引导他人行正道; 彼此鼓励共行善事,步伐 整齐划一」就不会相互违背、争斗。要劝告思想不端正的人改善观念,要勉励行为错误的 人尽快改过,面对有邪知、邪命、邪业……的人,要立即点化对方、唤醒他的良知; 而欲 点醒他人之前,自己一定要先觉醒,时时自我警惕,这就是「同修诸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善念付诸行动,予众生乐 □ ~~~~~~~~~~~~~~~~~~~~~~~~~~~~~~~~~~~~~~~~~~~~~~~~~~~~~~~~~~~~~~~~~~~~~~~~~~~~~~ 接下来是「身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佛 陀说法,不离「慈」字,慈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广大心怀; 我们的心量要宽广 到足以包容普天下的众生,使普天下众生皆能得到安乐。 「慈」,不只是心存善念而已,还要能付诸行动;实际以身体力行去利益众生。我常 到慈济医院病房探慰病患,看到一群群志工好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和好友一样,亲切柔和 的鼓舞、安慰病患,使病房增添慈爱的气氛。这种温暖亲近的情感,洋溢在慈济医院内, 使患者在病苦中减少些许烦恼、沮丧,此即称为「予乐」——在身体行动中,表现出一种 给人快乐、消除他人痛苦的形态。 学佛一定要能学到「慈於内」、「行於外」——要时时将这分慈心铭刻在自己心版上 ;要时时将快乐的形态,表现在日常的行动上。大家若能同有这分慈心,身体力行去予乐 ,就叫做「身慈和敬」。 佛教徒必定要好好修持慈念,身体力行; 而「予乐」也必须「发乎情、止乎礼」—— 予人喜乐,千万要依礼而行,绝对不可非分越礼。有的人个性非常直率,与人交往经常熟 不拘礼,稍不留神,言行即容易失去分寸,尽管言者无心,但是听者有意。为了预防造成 对方受到伤害,所以必须时时自我警惕,谨守分寸,言行合称,才能不失礼越节,彼此和 敬相处。 我们要时时刻刻散播快乐种子给众生,使一切众生皆大欢喜,无违佛所说的「身慈和 敬」,就能无乖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说法」洗□众生心 □ ~~~~~~~~~~~~~~~~~~~~~~~~~~~~~~~~~~~~~~~~~~~~~~~~~~~~~~~~~~~~~~~~~~~~~~~~~~~~~~ 第五是「口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 乖诤。 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不同的习气、不同的形态,我们在言语中应该多多宣扬好人,时 时表扬好事;设若他人有缺点,我们也要善意地不去渲染。我们所说的言语,一定要能利 益众生。 曾有人间我:「师父,什麽样的人您不能原谅? 」我想,做错事是人所不能避免的, 只要知过能改,就值得原谅;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诚实,造作「恶口」业,就不可 原谅了。所谓恶口,就是妄言、绮语、两舌。 妄言——就是说谎话。说谎者多数会掩藏自己的错误,有很多事情他根本不知不见, 却是非颠倒,强词夺理。一个人若会说谎话,行为必定会偏差。佛陀也曾表示,凡造大妄 语业者,是不可救药、不可原谅的。 两舌——就是故意搬弄是非。学佛一定要学「说法口」就是以言语净化他人。我们的 每一句话都要能够教育众生,使人愿意向善,使彼此仇恨的人能沟通感情; 若能时时刻刻 宣说佛法,洗□众生的心,就称为「说法口」。与说法口相反的是「是非口」,就是「非 道理」而说成「是道理」。若以一张利口东家长、西家短,使本来感情很好的朋友,彼此 之间和睦的感情受到伤害,甚至暗埋仇恨的种子,就是以「两舌」造作口业! 用言语反覆 搬弄是非的人实在不可原谅。 绮语——就是口是心非,内外不一,擅於说好听的话、也就是世俗所谓的甜言蜜语。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能说不能行,会颠倒是非;花言巧语,会迷乱人心,所以 有人说:「口蜜腹剑」——口如甜饴蜜糖,但每一句话都似暗箭伤人。像这种行为也是不 可原谅的。 人生对教育的授与受,大都靠声与色传达,口是声的代表,我们学佛要声色兼俱「若 修身而不修口,则修身之行也难成就,所以一定要身口并行;想令人起欢喜心,当然要用 「说法口」来接引对方。 慈济志业起源於我当年的一念悲心,然後以「声」苦口婆心地呼吁众人,由一而十, 由十而百,口口相传,声声连接; 从近到远,由少至多,都是以「声」呼吁,才有今天的 「慈济」。而全省慈济委员无论走到那一个角落,也都是以慈济之声,成就了无数活动, 净化了无数人心。 声色和、言行合,则事功可成,因此我们定要心和、口和,方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 团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调和心念,恒顺众生 □ ~~~~~~~~~~~~~~~~~~~~~~~~~~~~~~~~~~~~~~~~~~~~~~~~~~~~~~~~~~~~~~~~~~~~~~~~~~~~~~ 第六是「意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 乖诤。 「意」指心念。人的言语、行动,主要是由心起,由意发; 心意的产生最快速,所以 大家平时修行,一定要从心意修起,要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常常存有「慈悲」的心意,对 待众生要抱持平等大慈的心念,不可有人我亲疏的分别。 佛陀言:大地众生,皆是我亲,皆是我的眷属; 老者是我的父母长上,中年者是我的 兄弟姊妹,幼年者是我的子女。我们要将小家庭扩大为大家庭,将我们小□围的爱,扩大 成对普天下众生的平等大爱。 佛陀是出世圣人,为了度众生,入婆婆世界,化为与众生相同的形态,随顺众生的生 活;菩萨倒驾慈航,救济苦难众生,为了度众生,亦必须显现多种身相,才能顺应众生进 而度化众生。我们学佛,也要知道众生诸根性欲,时时调和自我、适应他人,让众生快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长养慈悲心念成就诸行 □ ~~~~~~~~~~~~~~~~~~~~~~~~~~~~~~~~~~~~~~~~~~~~~~~~~~~~~~~~~~~~~~~~~~~~~~~~~~~~~~ 「六和敬」中前五项——同戒、同见、同行、身慈、口慈的总根源,其实是在於意念 ——「意慈」:修身之前要先修心,扩大心胸、缩小自我;长养慈悲的心念,进而身体力 行,成就诸道行。 希望大家自我鞭策、相互勉励,人人都能沐浴在真、善、美的人生中。 -----------------------------------------------------------------< 8 待续 >--- -- 观■□■□■□■观■□■□■□■□■□■□■□■□■□■□■观■□■□■□■观 身 法本法无法 受 既然清净 何必有网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心 今付无法时 法 不 无法法亦法 是 上下十方 无为自在 因陀罗手 去曼达碍 无 法法何曾法 无 净□■□■□■□苦□■□■□■□■□■□■□■□■□■□■□常□■□■□■□我 梵网经典: http://buddha.nsysu.edu.tw/buda Email 信箱: kftseng@cc.nsysu.edu.tw 中华电子佛典: http://ccbs.ntu.edu.tw/cbeta [鹿苑]五明学馆: buddha.nsysu.edu.tw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学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