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3}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littlec@Lion (最没有价值学弟), 信区: Buddhism
标 题: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效应{3}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Aug 17 20:34:33 1996)
转信站: Lion
3 页
於馀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 (2) 此在戒律史上被称
为「随方□尼」,也就是由於地域的不同,比丘应当以尊重
当地的风俗习惯及法律为原则。
又在释尊入灭之前,於《长阿含经》卷四第二《游行经
》中,一方面再三叮咛,弟子们应当以佛所说的经戒作依怙
,一方面声明持戒的尺度是从严要求,从宽处理。例如规定
不得与未受诲的女人相见,万一相见了也勿与谈话,万一说
了话,便自捡心。并且告知阿难尊者:「自今日始,听诸比
丘,舍小小戒。 」 (3) 所谓「小小戒」,在《□尼母经》
卷三又名「微细戒」,那是在佛灭之後结集三藏的大会上,
阿难禀告摩诃迦叶,说他亲从如来闻如是语:「吾灭度後,
应集众僧,舍微细戒。」可惜阿难忘了问佛,佛所制戒,究
竟那些算是微细戒。结果摩诃迦叶请大众作决定,有人说除
「杀、盗、淫、妄」的四根本戒之外,其馀皆属微细戒,乃
至有人说除了九十条威仪戒之外,才算微细戒。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最後始由摩诃迦叶作结论说:「汝众所说,皆未
与微细戒合。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
」 (4)
由於保守的上座比丘们,将佛制的律法变成具文的教条
形式,便疏忽了佛法的目的是在於空慧的体证。但是,实践
的佛法又不能不以戒的精神来作为行为的规□,例如原始圣
典中说,弟子们由四不坏净, 亦名四不坏信 ( 佛、法、僧
、戒 ),始得不堕三恶道中。(5) 又说依四不坏净修习六念
( 佛、法、僧、戒、施、天 ),以及圣弟子们由於具足了戒
、 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法, 所以堪受世间供养。
(6) 可知,持戒而落於形式化,固非佛法化世的本旨,如说
废弃戒律来修证佛法,也非佛法的正见。故到初期大乘的《
般若经》,即不谈戒相条目,而侧重於法的实践实证,一方
面以空观而实证空义,同时也以所学所证劝化他人,此种教
说,在《杂阿含》中也屡见不鲜。此
———————————————
(2) 大正藏二十二,153 页上。
(3) 大正藏一,26 页上。
(4) a. 大正藏二十四,818 页中。
b. 有关微细戒或小小戒的问题,圣严曹写过一篇
短文,稍有考查,现收於《学佛知津》250~
256页。
(5) a. 《杂阿含经》卷三十, 八三六经云:「以彼多
闻圣弟子,於佛不坏净,於法不坏净、於僧不
坏净、於圣戒成就。」又云:「诸比丘当作是
学,我当成就於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
成就。 亦当建立,馀人令成就。」 ( 大正藏
二,214 页中 )。
b.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有云:「次第为授四
归法,归佛归法归僧归戒,得四不坏信心故。
」(大正藏二十四,1022 页下)。
(6)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五五四经,例举四不坏净
、六念、及五法,并强调戒的功德及持戒的必要云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毁、不缺、不断、不
坏。 」 ( 大正藏二,154 页中~下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font>□/font>□/font>□
□ 仁者不杀生 义者不偷盗 礼者不邪淫 □ ( ) □/font>□/font>□/font>□□ 智者不饮酒 信者不妄语 □ (__) □/font>□/font>□/fo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nt>□/font>□/font>□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