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ftseng (罗侯罗) on board 'religion'
标  题: 三十七道品讲义 -- 序言
发信站: 中兴大学天枢资讯网 (Thu Sep 29 20:48:56 1994)

□□□□□□□□□□□□□□□□□□□□□□□□□□□□□□□□□
□                                                              □
□               三十七道品讲义 -- 前言[缘起]                 □
□                                                              □
□                                               证严上人  讲   □
□                                                              □
□□□□□□□□□□□□□□□□□□□□□□□□□□□□□□□□□

前言

   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济众生而示现人间。

   世间的宗教有些是有组织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
……等,然而,在这些有组织的宗教中,教育内涵最丰富的,莫过於佛教。
佛教的团体与组织非常殊胜,其教团最显著的特色是□□僧团庞大,弟子杰
出。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都是当时印度社会代表性
的人物。大约有千馀人常随佛陀到处说法、弘扬教义,而且每位弟子都依自
己的本性特质,接受佛陀应机普被的教育。

   佛陀是一位大觉者,成佛之後,应机应缘□□也就是应机施教、应缘施
法,因应每个人的根机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领受并且身体
力行,从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教团组织
最庞大,且人才济济的宗教。

   佛陀教团最初成立之地是鹿野苑,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说法度众的地
方,所以此地是三宝具足的发祥地。慈济功德会会歌开头第一句:『慈济发
祥地,礼拜静思堂』,所以慈济功德会的发祥地就是在台湾省花莲县的静思
精舍。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又可称为『三宝弟子』,因为我们所
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何谓『宝』?凡是稀奇珍贵者皆称为宝。释迦牟
尼自成佛至今,已将近二千六百年,在此漫长的时间里,人间没有再出现第
二尊佛,因此,『佛』即是宝。佛陀是一位大觉者,除了能『自觉』之外,
更能『觉他』;世尊不只是自己透彻了解宇宙的其理、物理与众生的心理、
生理,更以这些其理教育他人,使後世的弟子能源源不断地接受佛陀的教
育,一直到今日仍然绵延不绝。所以,佛陀是一位旷世的大圣者,是超越世
间凡夫智慧的大圣者。

   我们信仰佛法、身为佛的弟子,应该将佛陀圣化,切莫将佛陀神化;因
为佛陀是一位圣人,并不是神。佛陀□□是人,只是他的智慧超越一般人,
他的毅力与勇气更是超越常人;我们学佛也一样可以成佛,只是我们的意志
不坚强,毅力与自信心也比较差,如果我们能与佛一样有信心、有毅力、有
坚强的勇气,也可以成圣成佛。

   我们既然身为佛弟子,就不能迷信,要有智慧的信仰。所谓『信』,就
是以佛陀的其理来抉择自己的心理观念,对外无所求,而自身有所付出。每
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丰富的潜能,所以要不断地发挥自我的功能、付
出自己的力量,此即是佛陀的教育。我们不应该祈求佛陀给予我们什麽,也
不应该向众生求取什麽,因为『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付出才是其正
快乐之源!

   这些都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开启智慧,才能够解
除困惑,且因为不断地付出而得到无限的快乐。

   总之,我们佛弟子不可将佛神化,将佛当作神来祈求;我们要将佛当作
圣人□□一位超越人间,透彻其实智慧的大教育者,以做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与榜样,这才是其正踏实的人生,也是佛法内涵的丰富教育。

   人应该追求的是确实存在的事物,两不是虚幻缥缈的假相;佛教的意义
在於求真求实,此即是佛教的价值观。

   佛弟子,要学佛的大慈悲心,深入佛法具足智慧;学僧人的清净懿行,
早晨做早课,下午做晚课。课诵时皆要『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後,要体解
大道,与佛一样拓展智慧、启开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接受佛陀的教育,
了解三理四相:

   宇宙有成、住、坏、空四相
   心理有生、住、异、灭四相
   人身有生、老、病、死四相

   大地万物、宇宙物质,都在演说『成、住、坏、空』四种道理。花莲的
太鲁阁、长春祠,天然峡谷景色壮观,山崖峭壁奇绝美丽,不仅是台湾的风
景名胜,更是世界闻名的观光胜地。然而昨天发生山崩(民国七十六年七月
六日),长春祠的庙宇全被山上落石击毁掩埋,有三名游客不幸被压死,受
伤的人亦不少。像这种突发的灾变,就称为世间无常,也就是『成、住、
坏、空』的道理。

   宇宙有物理四相,两人的生理则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谁来引
人间能够常住不灭呢?人生寿命长短不一,若能够透彻四相之理,对於生、
死就不会感到惶恐不安,也不会觉得烦恼忧虑。

   每一个人都会生病,即使是医生也会生病,而且病一来连自己都无可奈
何。例如,一位外科权威、教授级的医生,在手术台边为病患进行手术时,
突然脑溢血,至今尚未康复;他虽然专门研究有关脑神经方面的病症,但是
自己一旦病发也无可奈何。也有耳鼻喉科的权威,自己却罹患鼻咽癌,他平
时很能安慰病患,一旦自己真的罹患癌症,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消极颓
丧。

   许多学者虽对病理有相当的研究与了解,但对自己的心理却没有任何准
备。而宗教家不但能了解病理,还能够透彻自他的心理。人、我的心理也是
一样有四相□□『生、住、异、灭』,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
灭的,若能够有这种长期的心理准备,则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会觉得
很平常,因而能淡然处之。我们应该提起勇气,勇敢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
与逆、乐与苦,因为这些事实随时都会来临,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欢迎或
不欢迎。『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日子过得更慢、更苦,若能欢喜接受就
会过得更坦然、更自在,我们何不好好来接受人间的事实呢?

   总之,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宇宙间的大道真理,而『皈依佛』最主要的
是要体解大道。所谓体解大道,即是教我们要亲身体会,深入教法去研究、
了解;若等到发生事故时才临时抱佛脚,那是没有用的。因此,皈依佛之後
就要下定决心体解大道。

   体解佛法,了悟大道後,必须发无上心□□即是发大心。大心就是展开
心胸,容纳一切众生。佛教中有『「四弘誓愿』,教我们发四种大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学有所得时,回馈社会,度化一切众土,这就是『众
生无边誓愿度』□□发愿度化普天下无量无尽的众生。例如学生在读书求学
时,立下心愿将来当老师,把自己所学都教给学生。一个人若能够如此发大
心、立大志,则将来教导出来的学生必然无数无尽,『桃李满天下』!

   学佛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追求佛法无上的真理,其正身体力行去体
会,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对现实的考验,就能够学以致用,教育众生。

   我从来不祈求佛陀让我事事如意,我只求增加我的勇气、增加我的信心
与毅力。我认为,人生要经历许多坎坷才能具足毅力;就好像一个已经失去
电力的电池,一定要再补充电力才能够发挥功能一样。

   想解开社会人间的『心结』,必须自己先经历这些烦恼、忧虑,才能真
正体会到其中来龙去脉,而後再将亲身体验到的心得告诉大家。所以,学佛
一定要身体力行,体验无量无数的烦恼。

   慈济医院的兴建,就是因为我本身也多病,能够体会病痛之苦,所以发
愿建院,以解决众生的病苦。我常常生病,病痛随时随地都会发作,在慈济
医院尚未落成时,每当我一生病,总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即使是牙痛
时,医生也不敢开止痛药,怕我心脏承受不了。每次病情稳定下来,不再作
痛时,我总是认为没事了,不必看医生了。

   像我这样心绞痛的毛病发作时,临时找不到医师,病痛过後就觉得没什
麽大碍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我想:『人的生命非常宝贵,我应该以一己的
生命换取一座医疗设备周全的医院,使东部地区的民众就近得到救治,即使
是挂急诊的病危患者,无论日夜都可以马上获得医治。』这就是因为我感受
到病苦,所以情愿奉献身命、尽形寿、付出时间来奔走,从事筹建医院的工
作。

   我一向不求自己平安无病,只希望多受折磨,如此才能深刻体会到人生
的苦处是什麽?然後再将接受病痛折磨的心得告诉大家。我们的身体如有
病,就不要再在心理上加重心病,如果有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病症,那就是苦
上加苦,的确非常痛苦了!这是我过来人的体验□□要放开心胸,欢喜接受
现实的考验。

   总之,我将所有的病苦、困难、烦恼,都当作是人生的『再充电』,是
一种最好的教育。我的一天即是日记簿上的一页,每天所遇到人事或烦恼,
就是这页纸上的文章;我每日在这些人事中学习,这段人生便这般熬了过
来。

   学佛就是这样,分分秒秒,每一天、每一年面对人生,都要抱著一份
『我是在学习,我是在磨练』的心情;即使生病或烦恼,坎坷或阻碍,都是
对自己的磨练。假如能抱持这种心态面对人生,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这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毅力、勇气,向著佛陀圣者的境域,不断地精进、
不断地学习。

   佛教徒应该要多多体会佛法,体解人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
事、地、物,无一不是佛法,这些都是佛学,都是让我们学习的。所以,我
们要『自皈依佛,当愿众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也就是皈依三宝的弟子;既入佛门,就必须学佛
□□学佛发人心,即发大菩提心。菩提即是『觉』,因为我们要觉悟,所以
要学佛。

   所谓学佛,并非学罗汉,也不是学声闻,而是真正的学佛。什麽是罗汉
呢?只为求自我解脱而修行的,就称为罗汉;我们要学佛救世,不是学罗汉
自了。

   什麽是声闻呢?所谓声闻,就是佛在世时,听佛说法而悟道的人。现在
有很多人学佛只认为:『我要找时间多去听经,多闻佛法。』那里有法师讲
经就到那里去听;听了许多的经,究竟那位法师的话能深入其心、永远留在
脑海呢?这些人只知道『听经就是功德』而已,对於人生真理,则未必能真
正体会。

   你们去听经助道场,不知是否有助於自己心中的道场?如果只是去跟人
家凑热闹,并没有充实心田中的法味,这样到底对自己有什麽益处呢?我们
是要学佛,不是要学声闻。请诸位多多用心思量,希望大众发无上心,真正
体会佛陀的本怀与佛教的真理,然後彻彻底底地发大心,如此才是其正学佛
的弟子。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每天课诵,除了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之外,还要皈依法,
『深入经藏』,使我们的『智慧增长』,如海一样广大辽阔、渊博精深。

   有人可能怀疑:『要深入经藏就是要多听经,不听经,如何能深入经
藏?』诸位!所谓深入经藏,就是多多体会佛陀的教法,若是能真正体会佛
陀的教法,则『一理通、万理彻』;能探索到佛教的真理大纲,自然就可以
深入经藏了。佛陀的教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後,历代累世不断地将梵文翻译成
中文佛典,至今流传下来的有三藏十二部经,若只在文字上做研究,那就不
对了,应该从佛陀的本怀去深刻体会,以深广心去了解、体悟佛法的大纲。

   佛陀说法的大纲不离『四谛六度』,四谛法的苦、集、灭、道,说尽了
世间的真相、哲理。对於小乘根机的人,佛以众生多苦来分析,教导他们看
开人生,去除烦恼而得正道;对於中等根机的人,佛也是一样以四谛法的道
理来引导他们;甚至对那些向大乘菩萨道业精进的人,佛也是教以四谛六度
行法,让他们了彻人生的真理,坚定心中的正念,而能在菩萨道上不断地精
进。所以四谛法对修学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最基本教材,证严在静思精舍与弟子共修时,
曾以现实生活的事例,用最浅显的口语字眼,为大家讲说其精义。先是录成
录音带流传,嗣後慈济功德会的委员与会员们,以说法浅显易懂,藉小事例
说明大道理,亲切易解,有助於初入佛道者,建议整理成文,出版问世。这
就是『三十七道品讲义』印行的因缘,敬祈教内大德不吝指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慈青悲智行             联谊起慧根                □
□                                                              □
~~~~~~~~~~~~~~~~~~~~~~~~~~~~~~~~~~~~~~~~~~~~~~~~~~~~~~~~~~~~~~~~~~
--
Kuo-Feng Tseng (曾国丰) 48062143 □■□■□■□ 国立中兴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四年级
□  法本法无法 ■  君子之交 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  今付无法时  ■
■  无法法亦法 □  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  法法何曾法  □
kftseng@bbs.nchu.edu.tw ■□ Dep. of Civil Engineering, NCHU, Taichung, Taiwan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