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流浪者之歌」观後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benjamin@niabbs (班雅明), 信区: newsletter 标 题: [No.6 官渡副刊] 心灵之旅-云门「流浪者之歌」观後 发信站: NIABBS (Wed Nov 25 09:46:15 1998) 转信站: niabbs 心灵之旅-云门「流浪者之歌」观後 ◎莎拉.布鲁克丝 ◎翻译□黄之寅 ◎摄影□游辉 舞者谢幕後,大幕仍未落下。「流浪者之歌」的观众们专注地 观赏著台上唯一的舞者,缓慢而一丝不□地将满台稻谷耙成螺旋 状。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舞蹈,而是一种禅的冥想。耙米的动作, 为前面90分钟的演出作了最恰当总结。节目单上称之为「终结或 起始」,即隐喻著「流浪者之歌」并不想传达某种讯息,而是希 望能够达到一个目的:带领观众经历一趟「终结或起始」的心灵 朝圣之旅。 整出舞的创作灵感来自於亚洲-特别是印度-丰富的宗教活动 。印度,佛教及印度教的发源地,林怀民先生曾在此地停留相当 时日且深受启发。他说:「所有宗教活动都是追求一份心灵的平 静。」并进而将此一共通性转换为自己的宇宙观。这种启发及「 流浪者之歌」的创作灵感,则是经由再三细读赫曼.赫塞的作品 「悉达多求道记」而得。 第一幕幕起,一位光头的和尚双掌合十,面无表情地伫立於一 侧,一涓如细水的谷粒,由舞台上方静静地、不断地□落在和尚 的头顶,而推积在他的脚前。藉著身前谷粒的推积,传达了编舞 者「沙漏中的沙」的意念。一切旅程,均必须通过,进而超越时 间之轮而达於永恒。林怀民说:「 这是时间的舞。」 身著宽松白衣的流浪者(或朝圣者)出现在舞台上。他们象徵著 印度的苦行僧:缓慢单调的舞步,代表了苦行僧禁欲禅思的精神 。事实上,过去三年,静坐正是云门日常练习的一部份,因此大 部分的舞蹈动作均是由静坐冥想而产生。林怀民表示:「我们经 由静坐渐入太极而後即兴创作以致成舞。」 舞台上,流浪者们藉由各种仪式继续朝圣之旅:他们如密宗僧 人日祷般俯拜,如印度教徒般沐浴於圣河,如苦行僧或瑜珈行者 自埋於沙堆中,藉著自我鞭苦以超脱肉体之痛,如亚洲寺庙中常 见的神灵附体般疯狂地前後摆动,又如中国气功师或土耳其回教 僧人般旋转身体。他们面覆白纱,头顶火盆,静坐沈思。而伫立 於一侧的和尚及耙谷的舞者则赋予旅程中个个不同仪式一完整性 。耙谷成螺旋状的动作构想,是源自中国古典园艺,现今仍可在 日本禅园中见到,而密宗亦有以彩沙创作复杂图形之习俗。 满布的稻谷连贯了流浪者的旅程,而伴随著旅程,稻谷自身亦 形成丰富的象徵意义。在亚洲地区的稻米文化中,谷粒原本即象 徵著生命之源。在「流浪者之歌」中,它更被用来表现不同的地 貌:忽而蜿蜒的河川,忽而小山,忽而沙漠。它被用来计时,也 被用来奉献。当舞者扑向地面坚硬粗糙的谷粒时,它又成为折磨 肉体的工具。但同时,它又可以是一种禅坐冥想的方法。在「祷 告Ⅳ」中,当流浪者狂喜著将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稻谷抛起时, 它则又象徵了喜悦之泉。而静静□落或细涓而下的谷粒虽无声, 却似乎应和著取材於俄罗斯音乐的舞作配乐。 「流浪者之歌」有许多宗教甚或密宗仪式般的动作,但是对宗 教一无所知的观众亦可乐在其中。事实上,经由理性的分析,而 想试图整理出整出舞的理想,很可能反而伤害了它原本要表达的 精神层面的意含--正如苦行僧必须身体力行,而不是言语讨论 才能传道,观众们由伫立於一侧的僧人到最後舞台呈现的螺旋状 图案的稻谷,亦经历了一趟发人深省的精神之旅,而获致一份沈 静却又令人雀跃的喜乐。正如林怀民所说:「我试著传达一种心 灵的状态。何谓空?何谓静?希望带给大家一份平和与宁静。」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