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资料来源:http://fjyy.myrice.com/meishu/carving/longmen.htm

在洛阳城南25公里处,有一座与敦煌、云冈石窟齐名的佛教石窟,它就是龙
门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後二是山西云冈石
窟的继续,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和北宋诸朝,相继大
规模营造达五百多年之久,大大小小的洞窟密布在伊河两岸的山壁上,长达
一公里多。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4O馀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造像10
万馀尊,是名副其实的石刻艺术宝库。多数石窟与帝王祈求冥福有关。如宾
阳洞是北魏宣武帝?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而造,古阳洞是支援孝文帝
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将领开窟凿像的集中地。此外著名的石窟还有莲
花洞、药方洞、潜溪洞、万佛洞、香经寺、奉先寺。其中奉先寺是唐代石窟
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而且富有代表性的石窟,其卢那舍佛?龙门石窟最
大的佛像。其风格特点是:窟形较单纯,变化少,题材趋向简明集中,大都
主题突出。

北朝窟主要佛像基本是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佛,还有释迦、多宝(东
方宝净世界之佛)并坐像,三世佛和过去七佛。隋唐时,主像大都是阿弥陀
佛、当来下生弥勒佛,也有卢舍那(佛之报身)佛,药师佛等,反映出唐代
净土宗的兴起和石窟造像艺术世俗化的趋向。而分散在各洞窟中的大量碑偈
石铭,是中国古代书体演变史的实物资料,也是一部石窟艺术的编年史。
综观龙门石窟艺术,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民族化,一是世俗化。民族化以
佛像造型风格和窟龛装饰图案两点?突出。在造型风格上,古阳洞、宾阳洞、
莲花洞、奉先寺等大型窟龛的佛造像都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常见的那种右袒
或通肩式的佛装,而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各式服装特徵。有北魏服
饰汉化後一律穿著的褒衣博带,有装束华贵、冠戴堂皇的皇帝仪仗行列,有
隋唐流行的服装和佩饰,还有中古武土的甲□和文人的服制等等。除服饰外,
佛教雕像的面目变化也表现出民族化特点。魏晋以来清谈成风,土族们以体
态清赢?修身宗旨,以秀骨清像?审美□式。反映在艺术领域中,即是北魏
时期的龙门石刻主像都带有一种面相清秀、颈项修长、体态瘦削、风清骨峻
的造型特点。从石窟装饰图案来看,古阳洞中装饰在佛龛楣拱间的饕餮
(t?otie)图案是中国的一种民族传统文饰,它与印度佛教艺术的华绳纹、
卷草纹、莲花图案等纯西域风格的纹饰一起,装点著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在民族化的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世俗化的艺术风格。以世俗生活
?创作题材的画面在龙门石窟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那一组组场面隆重华
丽、构图周密严谨、刻工精致凝练的大型礼佛浮雕,就是古代工匠们根据他
们对当时现实生活中大量宗教活动的深入观察而再现的艺术图景。再如奉先
寺天王的形像,同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武士俑就没有多大差别,是唐代将
领的真实写照。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