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抽象绘画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enwood@dadusan (入了画境), 信区: Art
标  题: 关於抽象绘画
发信站: 东海大肚山之恋 BBS 站 (Mon May  6 09:42:13 1996)
转信站: dadusan (local)

===============================================

           进 入 抽 象 世 界(一)

===============================================

---- 绘画, 从符号开始.

    绘画, 在某一个层面来说, 是人的意念的传达.

即使有人声称他的作品只是客观的对客体作描摩,

也脱离不了"人的意念".  这个道理很简单,

若是让不同的画家对著同一景物,

并且规定他们将眼睛所见到的描绘出,

极力的做到客观, 不加入个人的情感;

我们所看到的结果也不会像冲洗同一张底片出来的结果一样.

是不是每个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样? 这我们无法印证;

但若是说我们对  "我们所认为同样的东西"做描述,

而每个人将自己的经验画出, 那麽即牵涉到了"意念"的传达!

    绘画, 就是一种意念的传达, 它是从符号开始.

意念所欲传达的程度当然有多有少,

即使印象主义的画家们极力的要摆脱个人情感因素的介入,

那种戒慎严谨的态度也终究成为一种意念流露在笔触间.

那麽更遑论走上内视经验的传达这条路子的艺术家了!

    因此所描绘的任何一种东西都只是一种帮助传达的媒介.

风景, 是一种符号; 静物, 也是符号, 人物, 同样是.

这些符号的运用, 是用来满足创作者自身的需求; 同样,

观者可以从这些符号中辨识所熟悉的事物,

进而了解创作者的意念. 好比画家画了一幅农村景色,

对於熟知这种场面的观者, 它相当的好辨认, 最起码,

有人会发出这样的共鸣:" 我曾经去过这里... ". 诸如此类.

在某个层次上, 他与画家算是达成了某种共识.

可能感受力再强一点, 或是与画家熟稔的观者会说:"

这充份表现出了一种怀乡的心态!".

这意念传达的作用就有如语言的使用,

是人与人之间赖以沟通的符号!


===============================================

           进 入 抽 象 世 界(二)

===============================================

---符号的转化---

    当符号的原始意义不足以传达艺术家的理念时,

原有所使用的符号的意义便开始转化, 衍生.

基本上符号并没有改变, 只是它所指涉的含意已经作了改变,

或是扩充. 最简单的便是"比喻". 就好比我们说"热情如火",

这是一种比喻, 感情就像是火那样的燃烧, 灼热.

在绘画中也同样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要更进一步的传达一种不可知, 形而上的观念时,

符号的运用就进入"象徵"的层次.

借有形的物质来传达无形的理念, 在宗教上,

象徵符号的使用相当的普遍; 原因就在於这种形而上的经验,

在物理的世界中它没有具象的实质符号可以指涉,

所以象徵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注重内在经验传达的艺术家来说,

比喻与象徵算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

借具像的形体表达对生命的感受, 对社会的不满,...等等.

到了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 为了将潜意识完整无误的传达出来,

大量的象徵式符号出现, 并且有其约定俗成的意义;

这也成为欲了解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先修课程,

对这些象徵意义有所了解, 也才有办法解读其画作!

    无疑地, 符号意义的转化的确扩充了观者理解, 欣赏的空间,

具体的形象不再只有表面的意义,

在其背後可能含有更广扩的思考性与经验性!



---进入更深层的信息交换---


比喻或是象徵的方式是否就能完整的传达出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

概念? 或是说这样的方式是否能满足创作者本身的需求?

暂且先不论观者对作品的接受与否(理解或加以欣赏),

就创作者出发, 似乎光是寻找既定的符号, 语言,

单纯的比喻到象徵的运用; 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原因在於具象语言符号的局限性. 具象的符号虽然明显易懂,

但在解读或是被理解上跳脱不出人的认知的框架;

好比说"眼睛"在绘画中可能只是一种单纯对人身上的一部份做描

绘, 到了超现实主义它有了象徵的意义,

它代表一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相联系与探索;

但这无论如何都在一种对符号意义认知的□围之内,

这样所传达出来的意念将被限制住.

原始的意念也许是含容广大的,

透过符号的翻译到画布上可能出现了绑手绑脚的困境, 毕竟,

符号的意义是有限的. 再者, 什麽样的语言,

符号能够精确无误地将一抽象的意念转换?

人所能使用的语言比起那在脑中浮现的念头,

所产生的感受来说是相当有限的!

     如果说意象反而局限住了意念的可能性,

那麽艺术的发展无疑是开了倒车. 但是这种情形并不会发生,

因为艺术家们早已警觉到这种情形,

而要为符号使用的窘境找寻另一条出路.

    於是, 艺术家摒弃掉狭窄, 有限的符号运用,

试图以另一种方式去传达意念, 更深刻的, 更深层的.

从另一方面说, 为了不让观者对其所要传达的东西产生误解,

那就必需去避免任何会引起误解的元素,

而这些元素很可能就是我们平日所使用的赖以沟通的符号.

或者说, 这些元素局限了其意念将可能传达出的意义!

    於是艺术家们进入抽象的世界. 也许有人要质疑:

仅管是抽象的形质, 它亦是一种意念的转化,

再怎麽说仍是需要赖媒介的传递, 这样的情况下,

比起使用符号的表现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事实上不然,

在具象的世界中, 任何符号是可以找到一种对应关系,

也就是意义的指涉. 这样的工作像是翻译的工作.

即使告诉了观者不必太过局限於意义的坚持,

但由於人类使用语言的习惯,

使得观者在观赏时终将难以跳脱出其有限性.



进入了抽象的世界像是进入了语言使用的较高层次"诗"的境界一

般. 不可否认地, 意念变成为绘画的质素到了画布上,

是经过的"转化"的阶段, 但它决不同於具象符号的解译.

这样的转化是直接由脑中所产生的意念, 感受,

需求直接释放到画布上的过程, 没有经过翻译的手段;

这往往在得知自己在具象世界已不能满足所需时一种必要的改变.

至少对某些重视内在经验传递的画家来说是如此.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在其画作中的表现即是一种内在潜能的释放;

当他由较具象的绘画形式走入完全的抽象的创作中,

是一种不得不, 且必然的发展. 早期的作品中,

他为了将内心的不安, 纠结, 冲突与摸索呈现出,

他倾向一种神秘的, 心理分析式的风格;

他是容格心理学说的信奉者, 於是那种内心莫名的恐惧, 不安,

他在印地安的图腾形象与毕卡索的语言:公牛与马的形象中为自己

找到了解释, 并以强烈, 震憾的形式呈现出. 渐渐地,

在他走到完全抽象的过程,

他意识到了唯有原原本本的将内心的感受直接掷到画布上,

才能完全的传递他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是无法用任何的具象符号来转译, 呈现的.

    经由这样的方式, 内在的潜能被完全的释放出来,

%&$#7|受到具象符号既定的价质观的左右,

所能延伸出的意义也不会受限, 因此, 它的内涵是更广阔的;

在认知上, 也许是莫名混沌不可测, 但在感知上, 却是更加深隧,

更加呈现出其无限性. 这也正是艺术家所欲传递的!


===============================================

           进 入 抽 象 世 界(三)

===============================================




--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



    绘画进入了这样的境界, 跳脱了一层无形的枷锁,

对习惯了以具体符号沟通的人们在欣赏抽象绘画时难以适应,

甚至好像是失去了某个支撑点而显的无所适从; 事实上,

创作者的意念或心绪也许是明确的,

但也有可能创作者也不能明确地指出其意图, 对创作者来说,

可能是一种情绪, 能量的发散,

也可能如同观者所要经历的过程一般, 是一种探索.

然在这样的情形下,

早期以追寻创作者的理念为主的审美模式要再跨出一大步,

让艺术作品更具生命力与机能性;

创作者与观者所探寻到的可以不必是相同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它们是从同一个母体中延伸出来的意境;

这种逃离具象符号框架所能达到的传递方式是无限的.

因为无论是之於观者, 或是之於创作者来说, 都更能发挥其想像,

建构属於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对应观系, 从中发现意义与找到乐趣.

    这样的审美观已从作者的角度出发, 走向观者.

真正重要的是观者如何在作品与自己之间建立自身的一套理论-

从作品出发, 或者更应该说从创作者出发, 一直到观者为止.

之於观赏者, 也就是从作品的无我之境走向有我之境.

    从作者中心走向观者中心,

这其中的意义是不断能扩充及延伸的, 但就如同前面所述,

抽象世界的延伸绝不是漫无目的的散射,

而是从一个意念的母体而来, 艺术家是其催生者,

根据这原始的和潜在的爆点,

创作者和观者同时都能给与其生命的火花.



後记:

    对於抽象艺术,

许多艺术家及艺术批评家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无论如何,

并无绝对的答案; 而我相信在艺术的领域里, 是最广大与包容的,

我们所能做的, 都只是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角度切入,

竭尽所能地将这丰富的世界呈现出来!

                                          1995.3. 25



==
*Origin: Romance of DaDuSan BBS (140.128.99.114), [From: 140.128.103.104]
 * X-Info: Bodhi -> art.list@cbs.ntu.edu.tw
 * X-Sign: 0RNBNI5/XP9sJ5KmJxc6 (99/06/27 16:18:13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