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与知识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Niya (小可), 信区: beautiful_art 标 题: 艺术欣赏与知识(一) 发信站: 田寮别业 (Wed Dec 18 00:05:43 1996) 【艺术欣赏与知识】 常有人以为要懂得很多的艺术知识, 才有资格谈艺术欣赏, 这是偏差的。 不喜欢艺术的人, 不太接触艺术活动, 就如同不爱喝咖啡的人不会跑到咖啡馆 一样自然。爱艺术的人对於艺术, 就好像海棉到处吸著水, 喜欢就是喜欢, 喜 欢不必非懂得艺术知识不可。喜欢一片大好风光的人, 是因为这片大好风光, 和我们心灵有著难以言宣的情感钩连, 我们不会因为不知道这片风光的地理知 识----例如山岩的成份、水里的含鱼量、积雪的类别, 而阻断了这个情感的牵 连。 欣赏应是基於一种自发的喜爱, 而不是受到个人知识的强力引导。懂了一大堆 关於艺术的知识, 并不代表就是自发的喜爱。一个对艺术有真正喜爱的人, 并 不会炫耀搜罗来的琐琐碎碎的艺术知识, 更不会为了搜罗这些琐碎的知识而疲 於奔命, 那是会干扰到喜爱的清心。真正有心於艺术史和理论研究的, 自有一 套行事的原则。不可能把艺术知识与艺术欣赏混为一体。喜爱欣赏艺术品的人 多少也会得来一些片段的知识, 那只是副作用, 不是主题。喜欢艺术的人, 在 他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後, 确实能『懂』艺术, 这种『懂』, 不是懂艺术知 识的懂。这是情感钩连深入协调的『懂』, 是深入领会的『懂』。 艺术知识可以帮助人进入情感钩连的世界, 但是那毕竟是小路, 也许还行不通 。若要走大路, 唯有从审美经验著手, 从感觉的世界里进行。 毕卡索的画, 价值很高, 以他那幅『斗牛场一角』为例, 有的人看了, 也许会 说:「这幅画我懂。」懂什麽呢?他就说:「这是毕卡索在1960 年作的油画, 题 名Bullfight Scene , 画长一百九十五公分, 高九十七公分, 现在为日本一私 人所收藏。」如数家珍的言词, 想必会使在场众人瞠目咋舌。他所说的这些资 料可以做为发展学术研究的点点滴滴的原料, 但是如果赏画的时候, 他如若抢 著说这些的话, 却显出他只是个无法享受与欣赏的书□、资料□。他懂的不是 画本身, 而是画以外的枝枝节节, 他说的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琐碎艺术知识。 我们知道: 如果没有开阔远大的心灵来贯穿知识的话, 终究不能成其好, 如果 不能有效的进入审美世界, 这些知识就如同废料了。 又有另一人因平日很少接触这样的画, 对种种有关的艺术知识又从未听闻, 因 此, 他可能在看了这幅画後会说:「 实在看不懂。」客关因素的种种约束, 使 他只能在粗浅或耳熟能详的生活层面上禁锢著, 不容易体会到心灵深处与外界 深入钩连的精采世界里。 现在, 我们甩开脑海中浮沉不定的各种观念。我们单单集中精神来观赏这幅画 , 就好像我们被俊男美女吸引而专心的浏览一般。什麽是我们眼中的俊男美女 ? 在这幅「斗牛场的一角」里只有像鬼的人头, 何来俊男美女? 有! 我们的俊 男美女是这幅画里的造形与色彩。 只要看著它, 并去感觉造形与色彩的趣味, 这是欣赏的主题。如果你觉得它不 怎麽样, 就不必看, 以後再看, 直到你体会出更深入的感觉。感觉那造型与色 彩有没有趣味, 就牵涉到画者的传达能力与观者吸收能力的问题。而这吸收能 力以就是品味能力。这品味是心灵的活动, 是内在经验, 是无法让人知道的。 有没有趣味, 是只有自己才知道。 国人比较熟悉绘画, 看到敦煌的「渡海天王图时」, 说『看不懂』前一幅画的 人也许会说:「 这幅我就看的懂了。』他所谓的『懂』, 事实上是因为这幅话 里的人物造形是耳熟能详的, 是不出以前所有审美经验之外的。这样的耳熟能 详也许也可以产生共鸣, 但其中情感钩连的深浅则有各层次的差异了。 在我们的教育里, 通常较能接受『像真的物体』的汇画, 而其他林林总总传达 的主题, 大都只有陌生感。唯有多去感觉各种型态的造型与色彩, 才能突破藩 离。 所谓的个种型态的造型与色彩, 并不陷於艺术品里, 而是充满在我们的人生经 验里。例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大好春光, 在这一片大好春光里, 就有生生不息、 绵绵密密、水乳交融的造型与色彩的组合。我们周糟哪一样东西没有造形色彩 ? 又有哪一样东西的造型与色彩跟周遭不发生关连? 躺在床上可以看到天花版 上的水渍、纹路; 出门可以看到斑驳的灰墙、公车的造型色彩以及大人小孩的 造型与色彩。到处都是造型与色彩, 闭著眼睛回忆往事或幻想未来, 睡觉时做 起南柯大梦, 这些东西里有哪一物离开了造型与色彩? 我们应注意, 黑色、白 色、灰色也是色, 也是色彩。 再进一步说, 这人生里的造型与色彩也并非全然可以抽离而独立的, 他们和人 的主关意识有相当密切的关联。例如我们悲伤和快乐的时候, 对外界的景物会 产生差异很大的感觉。这主观意识更主宰了我们对造型与色彩的好恶与取舍。 一个人对於造型与色彩的好恶和取舍愈是微妙, 愈是敏感, 感受愈是深刻。 一个人藉用造形与色彩来传达他的意念, 而成为美术品, 这其中如果对人生的 种种因素无深刻的体会感受的话, 就不可能有丰富的内涵。没有内涵的美术品 就好像是一具假面具, 这假面具也附加了造形与色彩两者, 而造形与色彩里包 裹的是空壳子, 或是有内涵的东西? 就需要长久审美所养成的品味能力来侦测 了。 有人可能会误以为, 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看到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 时, 他也许会说:『 因为我们知道争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况, 所以我们才有更 进一步的欣赏。』这里所谓的『进一步的欣赏』是对这幅画里的故事性而言。 有文史上的知识, 可以在这画里的故事找到故事性的共鸣点。但是我们要欣赏 的是画里的造形色彩, 是绘画性的(而非故事性的)。如果一个人对造形色彩 极敏锐, 但他毫无接触关於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知识, 他同样可以深深的享受 绘画性的美, 而完成欣赏的心灵活动。 我们多年已养成在欣赏的时候首先在心里引出这样的问题:『画的是什麽?』『 是什麽故事?』这些属於知识的问题之所以或多或少会干扰到我们欣赏的直觉对 待, 是因为我们不能纯欣赏的缘故。 遇到抽象的画作, 我们内心属於知识的问题可就更迷惑了。这样的画逼使我们 不得不放弃内心的问题, 而改以对它直接的观注, 否则它将永远和我们无法交 会。它以绘画性的频率传达出它的语言, 我们就得以绘画性的频率来观注, 才 能收到它的讯息。 我们听音乐, 很能以音乐性的频率来倾听, 当一个音一个音传送出来时, 我们 不会心想:『这个音是什麽?』『这个音代表什麽事物?』 对待绘画, 我们当然 也要用这种态度。 (节录自「艺术欣赏与知识」) -- Te se mper amo □ □ □ □ □ □ □ □ Vernie -- ☆ [Origin:椰林风情] [From: ccsun30.cc.ntu.edu.tw ] [Login: **] [Post: -16]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