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本比较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uiou.bbs@bbs.cs.nthu.edu.tw (焦糖),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Re: 高中历史课本比较 发信站: 清华资讯(枫桥驿站) (Tue Jul 31 19:50:27 2001) 转信站: Lion!news.nsysu!ctu-gate!news.nctu!ccnews.thu!news.cis.nctu!news.cs.nth ※ 引述《dressage (盛装舞步)》之铭言: > 请问各个版本的特色和优、缺点为何 > 还有是不是有那一个版本的政治色彩 > 可能在入关的时候被没收 这是一篇网路上看到的文章,不知道对您的问题是否有帮助 本文很长,要花点时间去阅读.... ------ 评论:高一上历史科新教材各版本比较 掌握历史学习新纪元:历史科新教材各版本比较与评析 八十八学年度下学期社会科期初教学研究会书面报告 研究与撰稿人:吴瑞元 本校原采用龙腾版高中历史,历经一个学期之使用,任教教师拟於此刻提出检讨报告。必须说明的是,这份报告撰写过程虽然已经询问许多同事与同业,但是仍然具有个人色彩。这些个 人色彩包括任教领域的熟悉限度、班级管理对於教材的影响以及对於教师角色与教材功能的个人理念。本人将就三个部份,逐步进行跨版本的比较,并对本校学生属性进行使用教材的参 考建议。第一部份首先分开不同版本,分别归纳出「讲义式课本」、「视窗式课本」、「论文式国学读本」、「总复习式课本」、「伴唱录影带历史」、「浓缩精华剧情式历史」以及「 社会史笔记书」等七种评价,其中特别以游牧民族的章节来评估其编写品质;第二部份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版本的基本规格与内容配备;第三部份,则是综合各版本的状况,参照本校学 生的属性,分析各教材所存在的问题,然後提出个人对学生的建议。 本人所进行分析的文本以八十八学年度所印行之高一上学期历史课本为主,课本包括下列几个:1.民国75年初版之国立编译馆标准本、2.大同资讯版、3.建宏出版社版、4.南一书局版、 5.三民书局版、6.龙腾文化事业公司版,以及7.正中书局版。 壹.各版本分析: (1)标准本 现在回顾标准本,笔者发现标准本其实已经很像参考书的模样。其典型的编年纪事体模式,可以很清楚地依照年代,找到相关年代的政治大事进行阅读。应付传统笔试相当好用,连考试 订正时,都容易翻到题目所在之课文位置。标准本同时也像一本方便翻的字典,可以用年代搜寻,也可以用事件搜寻。应用本版最重要的前提是,历史要先有大致的概念,才能知道什麽 事件是在哪一朝代。这些历史事件的概念,刚好已经在国中学过了,所以,再重复学习标准本其实是要把标准本当作参考书好好读熟、读透。恰巧,标准本又跟联考冲刺讲义一样,里面 有一大堆的一、二、三(如隋的建设:一.营建新都、二.重□长城、三…)。 不过,要注意一下,标准本作为考前冲刺用途,只适合政治轮替的因果题目。若需专题整理,如兵制、行政制度,那麽南一版可以搭配使用。虽然标准本有前面的这些特点,但其过於重 视帝王战争的政治史、图片太少、页面不活泼,以及意识型态等问题,也成为历史教育改革者想要改革的部份。改革者认为:如果高中历史跟国中历史重复,学生到底有没有长进呢?如 果课本像参考书,其他民间的参考书不更精彩吗? (2)大同资讯版 原本对同是师大体系编辑的教材,未具眼界大开的信心。但是,发现了类似标准本的论述角度(对於国家的起源、封建的兴起与崩溃以及众多熟悉的资料,包括有详说东晋「吴姓」、「 侨姓」、「郡姓」、「国姓」等),突然发觉得心应手起来。然而,仔细阅读下来,发现历史资料较以往减少许多,而观念叙述的部份增加,许多课文以更白话的方式表达,而述说政权 、社会变迁与游牧民族文化等观念,变成课文叙述的重心。 尤其是游牧民族部份,跟其他版本比较起来,可以看出大版作者很强调游牧民族文化特性与迁移(入侵)因素,而其他版本,如龙腾版很笼统,各游牧民族分节详说,但却变成每个民族 都很像。而三民版在游牧民族部份整个一起论断婚姻与民俗,相信这不是多元文化的真貌。在建宏版方面,於游牧民族部份,搬出郅支、呼韩邪、丁零、伊吾卢、耿秉等专门资料,不知 道学生可否掌握轻重?至於南一版,把游牧民族也视为一个整体,但是专题导向导致频频一次搬出通史会出现的外族名,如鲜卑、鞑靼、契丹…等十多个名词,笔者怀疑学生恐很难弄清 楚各朝代有哪些外族,最後是否难免会弄混了? 这里先以游牧民族的章节为例,主要是因为依据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游牧民族的量都加多了。不过,从各版本看来,教材编辑者对於各游牧民族的理解皆未充实。以此来看,大同资讯版 ,以中国为主体,探讨整批外族拉锯融合的角度,似乎是目前较佳的策略。 大同资讯版的特色,主在於课本版面设计方面,是属颇为用心的。如果说课本必须是刺激学习兴趣的诱因之一,大版充斥著小小历史人物图案,甚至这些小人物还嵌在社会阶级表中,是 非常讨喜的作法(类似的图表手法在大版颇多)。图案之外,所附的实景图样,其解说部份属详尽,往往额外补充了旧教材中重视的重点,并也强化了课本正文的叙述(参照後附版本比 较表之插图解说例文)。就选图与解说两者搭配正文且不相重复的编排与选材来看,其版面的利用,最有效率。换句话说,图也成了课文的一部份,不可或缺(许多所选之图,具有无可 替代的代表性)。而彩色几何色块的组织图,如(政治体制比较图、北方游牧民族兴替图),可谓一目了然,相当实用。 综合来看,大版的版面设计是最经济有效率的。而本文所说的「视窗式」,便是著眼於该版本图小图解详细来说。彷佛是书面的windows画面,所有内容一目了然,也可以挑任一部份从□介〃□炕C (3)建宏版 建宏版似乎是一个不容易阅读的版本。这个版本在每一页中都出现了很多的私名号,可想而知,这个版本充满了地名、人名、帝名、年号、民族名称。这个版本每页也有很多的上下引号 ,因为,作者选择直接将历史名词呈现(如佛学的「格义」、「判教」)。这麽多的专有名词,除了阻碍正文的阅读,也导致必须花很多的篇幅进行脚注。然而,就一个高中生的程度而 言,这些脚注实在无多意义,甚至是沈重的负担压力。但是,以正文的写法,似乎注定了这些脚注的存在,这是编辑体例根本上的问题。 从文字色块频繁的程度可知,建版非常注重史料的阅读。由於史料是用文言文呈现的,所以每则史料的左侧,常又出现一串串的词汇注解,像极了国文课本每一课後的注释。所以,依据 这本课本的模样,笔者的总评是,这是一本论文式的国学读本。或许这样的深度,就是造成北一女采用班,决定其他六种课本都买的原因。 (4)南一版 南一书局是做参考书出身的,所以章节条目上会做得比较鲜□。从另一种话来说,这本以专题式导向的课本,真的是层次分明。在专题部份大致以上古、中古、近世为序列,然後一起讨 论了各大时代中,各王朝间社会、政治、民族等变革。如果学生在国中已经把历史朝代和事件读熟,那麽专题的整理可以使学生有更多面向理解历史的深度和分析力。但,若不是如此, 把契丹误为唐的外患、把吐蕃视为明的外患,造成整个的混乱也是有可能的。 南一版的另一缺点其实并不是很有问题,那就是层次分明的部份。这个层次,是笔者从小节与小节间的关连中,发现出来的规律(如上古时先讲农业生产进步→水利灌溉→手工业进步→ 货币流通→商业与城市兴起),在这些小节间,的确有环环相扣的关连。很可惜,这些小节间并没有小节的编码1.、2.、3.。对於章节间环环相扣的关连,很遗憾的,各版本都不好,像 极了一段段不同人所写的帐目。 综合以上南一版的特色,我以「参考书版课本」的概念来传达。 (5)三民书局版 三民版是非常白话的一版。虽然白话,过分细分的小节,却使得这个版本成为最零碎的版本。在描述游牧民族文化部份,仅以一.肉食者,写了一行内文,二.财富共有,出现两行内文, 三.货币不具价值,然後有三行解释,一行总结,内容似乎不够充实。类似这样细分又简略的标题不胜枚举,当然更别提章节间的连贯和相关性。其中,游牧民族部份似乎相当偷工。图□□捋]]嫌简略,图片代表性亦不足(部份图片抽离亦无碍)。 由於该版系将中国古史划分为十个大章,所以很适合挑章,从一章头读到一章尾,无畏前後章的陌生。这个阅读方式,可以像有十首歌的伴唱带,利用录影机的自动选曲,选到任一曲播 放,然後逐字读看。但一定也要清楚,歌一定是顺著唱下来,任一曲从中间唱起都恐会不成调的。因为,在这版本中,历史是一包一包包好的。 (6)龙腾版 为目前本校所采用。龙腾版本身有许多的优点。在文字难易方面,较各版本属适中。基本上,龙腾版是各版中最为突破传统的版本,所以,其特点若不能被视为优点,这些特点也可能被 视为缺点,端视教师使用教材的认知与习惯。 以传统的教材形式来评价,龙腾版的总文字虽不算冗长,但各章叙述也并不算精简。在每一章的首一节最首大段,例如谈石器发现的刹那,描写长城外的居民生活景象,还有唐、宋一个 个都市的速写…,这些不具历史专有名词的描述,花大段篇幅建立读者的历史情境,恐怕已经严重违背教材的傅统。传统教材认为:课本要字字珠玑才不会浪费纳税人的钱,另外,也「 应」以历史特殊事件勾画时代全貌、引领时代认知。从这样的比较来看,龙版课文实是一个开创性的突破。 再看正文以外的图片、「资料与问题」等部份,直视之,会觉得这些教材与正文皆无直接关连。这样的设计可以感受作者针对各项史实,有意地利用机会训练学生思考、比较、阅读与理 解等分析的能力。不过,目前这个安排在使用上有稍些问题:若以传统讲述法进行,常常会发生讲述无法连贯的状况。以一个教学流程为例:先讲正文,停,再导读「资料」,停,问问 题,停,回答与评析,停,学生书写答案於课本,停,回到正文,停,课堂补充与板书,停,要先讲图片吗?停…下一回先讲资料还是全上完再讨论「资料与问题」呢? 从传统的教学来应用此教材,教师还常遇到需要解释,但课本未多加解释的名词与观念(如唐代的「禁婚家」、「禁卖婚」)当教师花时间讲解,假如学生没有迅速抄下,学生往後将难再 阅读(理解)此段。盖名词与概念的黑板补充,是一种逻辑的文字化表达,颇费书写时间,非上课时间所能尽用。由此看来,本教材似乎不应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而教师则该扮演著 灵活运用与剪辑组织的引领角色。更重要的是,以此连贯叙述的课本特色,学生若在上课分心,学生在往後并不易自行判出重点。 改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本教材,最重要的,需先了解主编规画此教材形式的意图。编撰者张元指出,他认为高中课本应较国中课本有所区别:高中教材宜在国中的基础上更加精进史实的分 析。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龙版就不详述国家分合轮替的顺序(早该会的),直接切入人物与事迹。 文字的精简,一方面是历史进阶设计的必然,一方面也有作者对於「教材」的理念。作者认为:教材并不是上课的全部,所以老师的引导和补充,整体搭配才是构成整个历史课。也就是□{A课本没讲的,教师要以知性的方式衔接。 其次,龙版作者相当重视历史分析的训练,所以史料撷取或是节译後,课本立刻有「问题讨论」的配套。这样的突破性设计,於本校进行一学期後,若因赶课而跳过「讨论」解说,笔者 与学生都有些焦虑产生(跳过不讲,别的老师段考会不会考出来呢?);加上本版「问题」的答案常是开放性的(没有一定的答案),学生若不能把讨论的结果全数写下,日後这因没写 下讨论与思辩过程的「问题」空白,就变成学生脑中的一处问号(即使讨论了,也讲解了,学生日後总再问:「真的没有标准答案吗?」)。解决此问题或许会有方案,那就是记录讨论 与思辩过程,但问题也在於学生脑筋记不下来这些思辨逻辑,也没时间写。 这样的思想训练(「建构主义」),在引导历史观念的建立,是会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引导思考往往使各段课本正文之间造成跳离与中断,结果课堂记忆会变得零碎。如果跳过「资料与 问题」,学生会因精简略过而不安,但若是确实进行,又似乎无助於历史基础不佳的学生,因为学生仍然没有办法很快地建立时代与空间架构。 以作者原有的设计,就本文分析,似乎以学生已有较佳程度,并且能够专心阅读短文,笔记能力也要快捷,才能有效在课堂时间进行史学训练。若在本校实施,需更多充裕时间才足完成 并适应全套教材的设计理想。 在这里,本文以「浓缩精华剧情片」来传达作者致力於酝酿历史「神入」情景的意图,并也凸显几个期待改进的缺失:在「精华版」的部份,主要是因为教材为进阶属性,已有历史朝代 基础者,在这精华版中,将可获得印证与精进思考的乐趣。但若说有「浓缩」的情形,主因本版有许多历史现象仅以历史名词过场,缺乏名词解说(要留给老师来说),所以教师须详加 补充以使脑中的历史情节延续。又由於段落刻意除去1.2.3.等小标,结果却也造成段落转折突兀的情景(例如:谈完宋代儒学後,下段突然介绍一串绘画艺术成就,即为一例。唐初武则天 突然出场、骤然离场,也是另一例。)这种经验,就像是看到浓缩精华版的连续剧一样。灵活品味本版的方式,是不是让学生多看几版,会更有助於领会本版在思考训练的奥妙?是否也□□h看几版後,学生更能体验知识交互应证的乐趣呢? (7)正中版 正中版的课本较为小本,但也有预留笔记空间。这是一本减少帝王政治史,而以社会文化史为主轴的课本,课本各朝代与民族的叙述,尤重视阶级、婚继制、生产技术、商业经济等内容 。 这亦是一版面精致的课本,在每一个章节都有「出血」(印刷名词)的渐层花纹,在小标题与问题、讨论、活动等标题配件,皆可见在图色、花纹上的设计,整本视觉的设计,可谓典雅 。事实上,在课本的设计,除了史观、史事的铺陈之外,能让人赏心悦目与爱不释手,亦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习兴趣是建立在一个「喜欢」的前提之上。很可惜的,这个视觉设计的重 要性,往往以为加入众多图片便可达成。事实上,视觉的感受,除了图片之外,还包括页面版面、段落编排、图片与页面色系的考量等。一如有些网页非常充实好用(技术良好),但是 就是让人想用完就离线(人性与人文特质匮欠)。目前各版课本似乎都欠缺整体舒适性美学的深度。就相对来说,正版与大版是较有注重配件图案的。 正版亦有若干使用上不便之处,首先是各课单刀直入,缺乏综观时代的导言。其次,课文中人名与地名都过多,师生在辨明轻重的过程中,将相当耗时(「老师,西周的那「三监」要不 要都背?」「老师,你说的「三监」在哪一段啊?」「为什麽不背春秋的这六个商人,而只记吕不韦?」)。 再一个小问题是,课本小标已有方框套色,初看相当鲜明,但有若干章节有小小标,其字体大小却与正文接近。若这是一本新的课本,层次分明虽已有达到。但课本必须设想学生画满重 点、写下密麻补充的景象。若标题字体依旧套用红色和小字,标题将隐没在重点、补充的画记之中。至於在图片选用上面,如同多数版本一样,正版部份图片并未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 ,换句话说,部份照片若是抽离亦无碍理解,或者是图文属冷僻补充,这样占用空间的图片与解说便不够符经济效益。 贰.各版本基本规格与内容配备: 版本 标准本 大同资讯 建宏 南一 三民书局 龙腾文化 正中版 编辑大意 特色 无特殊处 问题提示、补充说明、引述资料等栏位皆以可爱图案表达。 第三点彷如「历史教学目标」宣告。说明「导言」用途、有粗体字表重点。 无特殊处 帝系表至於课文中之□K於对照用意。「纲要」采专题式 提出「历史教学理念」、包括思考、分析、想像、神入等目标。 无特殊处。 章节引言 无 有章引言 有章引言 有章引言 有章引言 无 无 预留笔记空间 无 有,每开页之两侧。 无 无 不算有,天有3.7公分 有 有(但全页版面较其他小) 纸质(约估) 模造纸 轻磅雾面铜版纸 (类似TIME) 模造纸 亮面铜版纸 模造纸 模造纸 模造纸 插图 黑白插图,多数抽离也无妨学习。 彩图小,很多,亦有以图制表者。几乎每页都有图或表。 彩图小,算多图。有时每页有图,有时隔5页才有图。图有集中呈现趋势。多数抽离无 损学习。 彩图较大。每两页有一页会见图一或二个。 彩图大。约平均二到三页会有附彩图。图页通常置一个彩图。 彩图有大有小。密集时每页有一图;少数时候每两页有一图。许多□□畴撒P正文有所直接关连。对於描述文化特色的文物图示较多。 正文中所提内容,辅以图片加强印象(图是正文的视觉化)。但亦有些注明地点与特殊民俗的险僻图片,为课本正文所 未提及者。 插图解说与例文 简明。「武则天所书升天太子书」 许多小图可有平均68字的量。介绍武则天名、号、籍贯、自立为皇、建国号、称帝达十六年、历史地位。 详尽、简明各半。「龙门□K大佛:传为武则天捐胭脂钱所造。图中..法相庄严…酷似『中国人』。这种「转型」..佛教中国化」。 简明与详尽各占一半。详尽者如:「开元庸调银饼:庸调布帛为方便送京师国库 ,遂折为银,冶铸成饼」、简明如:「文成公主像」 简明。「武则天行从图」 多数简明,亦有数幅图解说较多。「胡服,翻领、对衣装」、「黛眉妆。剃去原来的眉毛…」 无武则天□完□A也缺相关叙述。「图5-12辽代古墓公主所戴鎏金银高翅冠,颇有契丹民族的特色。」 表(附录不算) 约一至二个。传统象棋盘式。 多,几何表现或是图表合一。生动。 约十个以内。传统鱼骨图。 无 大富翁棋盘式帝系表不算,约五个表。 拟似表的绝句式数列约两个 。其他几未发现。 约四个表。含初民生活演进图、「马、奴买卖」、先秦六国文字、平片假名字体展示。 特殊配备(问题与讨论除外) 典型 1. 偶有注释 2. 问题提示 3. 补充说明 4. 引述资料(原文史料单句阅读) 1. 注释详尽且多,具论文质感。 2. 每一至二页有方块,撷取史料段落。方块内有众多名词注释。 1. 色块:条目式的「本章学习重点」。 2. 「课後活动参考」 典型 1.「资料」:史料片段或节译。 2.「问题」:与「资料」相搭配。 抽离无损正文。 1. 每节有1至3不等之少量注释。 2. 每章有课後活动。 特殊附录(帝系表除外) 本国大事年表、图片出处 图表出处 1. 不同彩色底色之中外大事对照年表。 2. 图片出处。 3. 中共行政区对照图。(透明投影片对照) 1. 本国年表。 2. 图片出处。 1. 本国大事年表。 2. 中国古人类演化表(全彩) 3. 中国新石器谱系。 采用学校 无 建中、永春高中等多数北市公立学校 北一女 石碇高中 新店高中 双溪高中 待查 类型 讲义式课本 视窗式课本 论文国学读本 总复习式课本 伴唱录影带课本 浓缩精华剧情式历史 社会史精致笔记书 版本 标准本 大同资讯 建宏 南一 三民书局 龙腾文化 正中版 参.综合分析与建议 自从开放新教材编写,各方具有教材理念的专家与教师投入编写教材的行列,以至於在八十八学年度开始时,计有至少六种版本的新教材出炉,这些教材似乎都存在著许多的问题。首先 是在开放的前提仍有课程标准的限制,另外审核制度也必然是创意发挥的限制。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许多课本各章节的品质都不一定,多少都充斥著应付课程标准的窘境。如果整个课程 的编写都有能力的限制,那麽教师的教学将更显无援。事实上,一份教材的生产,必须包括完整教育理念的说明书(白皮书)、进修资源的索引、辅助教材的提供、整套可行的学习单与 作业单,还有评量的理念与指引。但是,我们比较了各个版本发现,各课本都运用其实际的成品展现了历史教育的理念,但是,却都缺乏对於题目、学习单、章节编排、切入角度的详细 说明。在缺乏这些说明之下,教师与学生将独自揣摩作者群的用心,独自进行取舍。这个取舍当然也包括灵活运用与独断糟蹋。 为了避免糟蹋教材的创新规画,对熟悉旧教材的师生而言,新教材的编辑大意以及所谓的「教学说明书、白皮书」就非常重要。很可惜的,这些版本只有龙腾版有较多教育理念的说明, 其他各版都只有体例的简介,可谓无特殊重要的交代。但是,龙腾版虽有清晰的理念方向,但是却不够详尽,我们需要知道更多其「问题与讨论」的设计用心、我们想知悉学习评□的目 标与指标。并不是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而是,师生也想掌握作者对每一细处的预设目标,作为实际课堂修正的基准。所以,我们应该督促新版本课本应在设计理念与体例运用的说 明上,达到有如外国教科书"Preface"的文字份量。 在进修资源部份,国内当今历史课本的内容实在太少(笔者并不等於在说,考试的内容要多)。这个现象似乎存在著传统「课本」的旧时概念,以为课本内容越多,就会教不完。但是为 何外国的历史课本却都是那麽厚呢?或许我国对於教材应该逐渐排除为考试服务的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其实不用所有教材都解释清楚,回归让教材成为生涯中可以珍藏的工具书,就像 马英九市长仍然随身带著三十几年前买的远东简明字典一样。 当然,要成为工具书,就必须有良好的索引功能。目前各版都足给学生建立时空架构,但是,由於内容过少,学生并不能感受到历史事典的效果。我们若从西方经验来看,他们丰富的方 块专栏、问题专栏、进一步的进修文献以及index索引等,已经跟当前两岸三地简略的课本文化不同。就两岸三地的中等教育课本而言,充其量都只能说是讲义,而非是教科书。在此有□郊B必修的学习□围中,也代表著学生只能吸收乏味的指定饲料,并且蒙蔽了无际知识具有相互参照的乐趣。让我们推想,如果课本在各朝代都提到了当时的服装、提到了饮食、娱乐和□o明、提到了爱情、诈骗与理财,在这些丰富的内容中,让学生可以集结他要的服装史、美术史、罗曼史、後宫史、发饰沿革史,甚至是他的人生哲学,从这些兴趣出发,□集而来的知□恁A自然地就包括了时序感与历史思辩的训练。很可惜的,限於教材的规画,限於教师教学准备的时间,我们依照各式新教材执教的方式,还是让许多学生感到本科是充满著无关於己的□□v帐目。 前面提到了精简的缺憾,相反的,期待份量扎实并不意味著师生喜欢密密麻麻的冗长叙述。在此要求下,字字珠玑与结构分明都仍是优良教材的重要指标。为了方便理解,「引言」具有 让段落结构鲜明起来的任务。目前龙腾版上册并没有章节引言,本校已有教师针对此缺憾进行补救:我们将教师手册前的「重点整理」印给学生,学生已有受益的表现。(最近我们已有 拿到龙腾版的新版上册,已有加入「引言」。) 当结构清晰之後,另要提防的是叙述与表达的品质。由於其他版本没有实际执教与使用,所以无法说明优劣。但在龙版部份,虽然叙述方式是属於文字风格的部份,笔者仍很期待作者可 以再多加考量与修稿。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本出现很多西式与日式的文法,如以动名词为主词、倒装句、补述句、双重否定句等行文,使得阅读变得间断与困难。 以下只□O随手几个举例,类似语法不胜枚举。 课文举例: 动名词为主词(西式语法) 「政争激烈,许多贵族因失败而出奔他国….」p.24 建议改变:许多贵族在激烈的政争失败後出奔他国。 建议理由:画重点时可以用人群作为主词,一路画下去。应减少因果句子的倒置。 补述用法(日式语法) 「….但儒士读书求学只能沈沦下僚,心中的不满与哀伤,也是很自然的事。」p.155 建议改变:「….但儒士读书求学只能沈沦下僚,心中必然会有所不满与哀伤。」 双重否定(日式语法)这个频率非常非常地高 以p.153最严重 A.「对於年少气盛的汉武帝而言,虽然不无向往,却也不是真心信服,但最能符合时代脉动的理论,他没有不采纳的理由。」p.41 建议改变:汉武帝有些向往儒家,但不是真心信服,在时代的趋势下,他终究采纳了儒家。 B.「北方割据群雄无不称臣纳款,就连李渊也不能例外。」p.100 C.「….柳词在北宋风行一时不是没有原因的。」p.149 D.经常用「不少」来表达数量的多寡。如p.103、p.105、p.149、p.153 建议理由:学生难以体会这种具有「保守」推论的语词。学生较习惯明确与肯定的直述句。此外,对於阅读速度不快且难以连贯阅读的学生而言,常会看了一半,就误判读成相反的意义 。会有此原因,也因语句形式使得重点很难一气呵成短短画止。此外,学生阅读时,正反正与负负得正的逻辑无法迅速演算。 不够通顺(上气难接下气,影响逻辑思考) 「官僚制度也就成为阻止君权过分扩张,胡作非为的一项有力的制衡因素。」p.39 「长期动乱,不断征伐,中原地区强大的方镇,不是攻入京城,取彼而代之,就是被朝廷的禁军击败消灭。」p.99 保守推论的历史命定论(与补述用法、双重否定句相伴出现) 「游牧民族的不时侵扰定居人,也就难以避免了。」p.51 「其与单于的关系则不免间接又疏远了。」p.51 由於教材系首年开放使用,前述所讲的缺失(除了文字风格之外),同样也存在於其他的版本之中。普遍来说,大部份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尤其在史实的选择与史观的诠释 ,许多都有独到之处,可以说每个版本都有他们历史教育的理念。不过,较为可惜的,整个教材的生产过程都嫌匆促,并且欠缺像标准本一般有逐年修订到最多共识与最少争议的阶段。 除了教材尚欠修订而使用堪虞之外,另一个教材的问题,恐怕是在教学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欠缺。虽然前述各版作者都有理念与方向,而且都是在先进史观的主导下进行,但是从课本活动 与问题的规画、从语句叙述等方面来看,各版对於中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心智状态掌握似乎不足,以至於未能抓住高中生的心。(哈日、对爱情的憧憬、家庭内部的冲突….都是青少年□□钗@鸣的。) 从各版的编辑群中可以发现,许多高中教师也有加入编写的行列,但是我们看到的编辑群尽是以公立高中为主,况且编辑群中基层教师的比例极低。如果教师参与教材的意义是对於教材 实用性的把关,那麽我们也有权利怀疑这些公立学校、明星学校的教师,其在该版展现的专业是否也能符合多数一般高中学生的程度。教育是包含应用心理学等学习理论的技术性学科, 对於长期研究人文学科的历史学者来说,其是否具有中等教育之技术与能力,应成为新教材品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关於教材实用性的问题。就教师编辑群的角色而言,其更应该包含与其 使用读者群直接相关的实务工作者,包括某一特定层次的教师、中等教育学者、教育评□学者等等。 目前各版於教育专业的匮乏现象,其实明显地表现在教师手册等配套资源之中。其中课文提及的重要文艺作品、重要对话、经典的史诗语句,许多都未能附给教师,而须由教师自行□集 并制作教材。问题是,新教材才刚出炉,而上山下海找资料,加上制作成教学软体,岂是朝夕可成?不可否认,造成师生落实教材与学习的遗憾,除源於教师初用适应的能力局限,教材 的规画者亦有责任。新教材不应只给菜单了事,材料具体的目录与料理过程(史料资源中心与教案□例),也是须慷慨相授的。 面对新教材必然存在修订与适应的状况,学生因为升学而属当务之急,必须予以更多指引。笔者殷切建议:虽现已上完历史上册,学生仍应选出自己的一本「标准本」,以鸟瞰大历史的 视野,掌握时代特色。其中目录中章节的顺序,以及章节中特别提及的政治风格、统治手法、社会风气等,都需要加以掌握。当朝代的特色可以切实掌握之後,学生不妨再挑一个课本版 本,作为对照,然後尝试看出历史教育者对於哪些史实有其共识。而这在不同版本重复出现的历史名词,以及历史见解,将来就是最重要准备考试的重点,也是我们国家认为高中生最应 具备的「常识」。 对於自己的「标准本」熟读并标示重点,是个非常重要的手续,因为,这代表我们已在茫茫的历史海洋中,用这本「地图」标示了时间的轴线座标,在这轴线的标准刻度上,学生可以据 此更快看出其他历史作品的时空脉络(历史作品当然包括古装连续剧、电影、小说、传记…等)。至於在上课听讲的部份,学生则更要注意了。教师担任的角色,都是给予学生阅读与理 解的指引,学生则应在此教材草创的阶段,更要留意教师的解说,以免漏失历史观念的分析训练。 对学生而言,应特别留意的是,历史科不只是名词的记忆而已,更重要的,历史科的存在,更在於这是门唯一分析人性、因果,培养观察、分辨、归纳、组织与表达能力的重要学科。当 前课本都没有在课文中明说其章节想训练哪种思考能力,但是考试题目却都是考验著前述的种种能力。教材当然不能这麽密麻地对学生透露这些学习目标,但是,在上课时指引提示的老 师,却是这个课本小海洋中的重要领航者,引领著同学往後拥有造访知识胜地的能力。 本文已接近尾声,面对新的教材,本文分别说明了各高一历史上册版本的差异,其中也有说明、表列各版的特色。从最後的综合分析来看,其实很难决定所谓「最佳」的版本。因应差异 版本的方式,一个是更换教材,另一则是适应教材,而前者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小,因为,同样都有後者的适应阶段。事实上,师生原都拥有巨大的学习能力,可以调整课本的使用方式, 学习也应该是独立且有个人创意的特色,师生应避免被教材所限。在提示本校使用版本的运用建议之後,我们期待听到更多师生对於教科书的见解,也希望学生能够体认其当前处境,信 赖教师的专业,积极掌握学习的要领,其馀就是等待在经验的累积下,更好的新式理想教材能够早日实现。 -- ※ Origin: 枫桥驿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