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风),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迈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转载自 教育资料与研究15》
发信站: 交大资科_BBS (Mon Jun  9 15:30:10 1997)

      转载者按:
          1.所检视的诸多教育问题, 由於文章写成与现今时间的差距
            部份已陆续有改善策略提出。
          2.过去、现在及以後所转载的文章, 立意均在於提供各位参
            考, 并不代表个人完全赞同作者观点 :)

----------------------------------------------------------------------

                          迈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张世平
一、前言
  人类社会为求不断的进步而臻於理想的境界,势必不断的改革,以期现存的
缺陷与问题获得弥补和解决。是以改革自应起於问题或困难的事实,或是对当前
状况的不满或觉醒。时代不断的往前推移,人类要求改革的心理自然应运而生。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对於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至深且钜;唯因
其影响常非立即可见,故而经常受到人们的忽视。然而,教育也同时会因为社会
的变迁而不得不改弦更张以求适应;否则,它非但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助力,反
而会变成社会进步的阻力。
  当前社会正处於一种新旧交替的转型期,传统的观念、制度与做法,往往无
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必需有所调整,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甚至在各种
文化活动上,都无法免於解严後自由、民主、多元、本土诸化需求的冲击。在这
股开放与多元的洪流之中,教育活动自难置身事外,必须配合社会的变迁,甚至
为了主导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否则将难逃灭顶的命运。

二、教育现况检视
  由文化延续的观点来看,教育具有三种导向,即:(一)传统导向:特别重
视过去文化的传递,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传授给下一代;(二)
现在导向:顾及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形,而不再囿於传统的价值观念,使教育措施
能够切合社会需要,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为社会培育发展文化所需的人才;(
三)未来导向:在於保持创新的活动与发明的能力,使教育具有前瞻性,以带动
社会求新求变,为社会提供进步的理想,使文化保持延续不尽的生命力。(林清
江,民77)
  根据林清江(民77)的观察,我国当前的教育,在传统导向方面,实施的成
效最好;而在未来导向方面,则为三种导向中实施成效最差的一项。我国教育由
於忽略了未来导向,致使部分人士自满於传统导向的实施成效,而忽略新的文化
职责犹待完成,使社会文化呈现脱节的现象;也因为忽略了未来导向,使一部分
人处在迅速变迁的社会里,无法完全领会现代的化理想,造成文化失调的情形。
除了未来导向不足之外,当前教育的另一特色是体制的僵化。(一)学制僵化:
台湾的学校教育严守刻板的学制,六岁以前不准入国民小学;国小修业年限一律
为六年;国中高中则一律修业三年,职业学校亦然,不得有任何例外。民国六十
九年起,才因少数资优学生的特殊需要而网开一面的准许跳级。事实上,国中两
年或高中两年即可毕业的学生如同凤毛麟角。为此要求全体学生不论能力的差别
而接受等量的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上相同的「假平等」。(二)教材统一:长久
以来,台湾中小学教科书悉数由国立编译馆负责撰写,再由教育行政机关统一供
应中小学教科用书。为此统一编撰的教材,其内容的弹性尽失,极难配合各地的
特色,致使教师研究教材的兴趣顿减,又缺乏参与感,甚至形成对统一教材的依
赖心理或对教育工作的疏离感。(林玉体,民78)(三)师资培育制度的一元化
:民国八十三年二月「师资培育法」公布以前,我国中小学师资分由不同的机构
培育,中学师资主要由台湾师□大学、高雄师□大学、彰化师□大学和政治大学
的教育系培养,此四所学校尚没有若干学分班,提供修习教育学分的途径;小学
师资则由九所新制师院培养。(欧用生,民81a)非经师大、师院的养成教育,
一般人是无法取得中小学教师的资格的。这种视师□教育为精神国防的重要工作
,而将之建立在一元化的培育制度之上,即由公办的师□院校来培育师资,自有
其政治上的目的,也反映了社会与文化上的需要。(陈伯璋,民76)由於此一制
度的主导,使得任教机会的公平性颇受质疑。近年来由於「民主化」、「多元化
」与「自由化」的趋势,师□教育制度自有其改革的需要。自「师资培育法」公
布後,今後我国中小学师资之培育,除原来担负培育之责的师□校院与设有教育
院、系、所的大学院校之外,凡设有教育学程的大学院校亦可培养中小学师资,
让更多有志者得以献身教育工作的行列。(陈伯璋,民76;张煌熙,民84a)。

  除时代导向与体制上的缺失外,当前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最受到争议的是意
识型态的问题。(一)在文化方面,自民国七十二年度起高中使用的「中国文化
基本教材」,系以陈立夫的「四书道贯」一书为本,将四书依大学之八德目顺序
来编排。这分教材以四书代表中国文化,窄化了中国文化的□围,而且以政治人
物之言论来诠释中国文化,有将权力转化为知识之误导作用。(黄政杰,民83)
另有大中国文化与汉文化本位的现象,以致有学生知道长江三峡的胜景,却不知
台湾河川溪流所受的污染;会背大陆各地所产的茗茶,却不知道台湾茗茶的产地
与种类的情形。(张煌熙,民84b)也造成汉族以外的文化与语言受到忽视的情
形,(黄政杰,民83;陈丽华,民84;欧用生,民81b)有违族群平等共存的精
神。(二)在性别方面,则有两性差异的不当强调、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家庭
中的性别分工、对女性的省略、忽视或扭曲的描述等现象。(黄政杰,民83)(
三)在政治方面,则排除体制外团体的政治主张,并充斥领袖崇拜与我族中心的
内容。(黄政杰,民83;欧用生,民81b)

三、基本教育改革理念
  就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教育一方面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
改变,一方面又是社会变迁的动力或因素。就前一种关系观之,教育的改变是被
动性的;由於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不免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诸如政治、
宗教、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当社会有了变动,教育必须随之调整,以维持其
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就後一种关系观之,教育的改变是主动的,它是社会变动
之因,为了使社会能够产生计画性的变迁,教育的主动改变是必要的,如此方能
遂行其创新社会文化之功能。
  因此,教育的改革基本可分为主动与被动的两种性质。被动的改革是在社会
已然产生了相当的变革之际,教育若不能及时跟上改革的脚步,将会产生本身适
应不良并导致社会进步受阻的情形,因此它势必被迫进行改革。主动的改革,是
社会上具前瞻眼光的有识之士,警觉到社会发展的潜在性问题,或可能产生的危
机,而不得不预作准备与计画时,意识到可藉教育的改进,进而改变社会的观念
或提升知识技能的水准,而造成的教育改革。
  我国自解严以来,社会上「自由化」、「多元化」、「民主化」、「本土化
」之声不绝於耳。显然各层面欲极力挣脱传统的束缚,以展现自我并开创新的生
活境界。在这种形势之下,被动性的教育改革,自应符应当前社会转型期「自由
化」、「多元化」、「民主化」与「本土化」的需求。然而,在主动的教育改革
方面,自需就教育的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著眼,而应以「未来导向」为本,以期
在传统文化之上,赋予社会以更新与创进的能力。
  是以若论当前的教育改革,便不能不以「自由化」、「多元化」、「民主化
」、「本土化」以及「未来导向」为其基本理念。

四、当前教育改革应把握的方向
  为因应新世纪的到来,教育改革首须把握住「未来导向」。在重视教育的「
未来导向」时,必须注意的具体工作有六项(林清江,民77):
(一)提供有效的教师进修措施:
  教师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键人物。所以必须随时充实
,一方面配合教学工作之所需,更可因此而发展出前瞻性的观念,以使教育具有
未来的导向。
(二)成立常设性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
  课程是联结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桥梁。革新课程的研究可以是短期的措施,也
可以是长期的规划;而要使教材具有未来导向,应该是长期规划的改进计画。因
此常设性的课程研究组织或机构,以及专职的课程研究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推动学校计画性的变迁:
  学校是负责实际教学工作的机构,其中的成员,无论校长、教师及学生都是
推动学校进步的关键人物。如果学校内的变迁都是有计画的,必可收到预期的效
果,进而扭转教育风气,形成教育的未来导向。
(四)建立弹性的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因社会需要而形成的,自须随著不同的时代需要而弹性调整。教
育制度的调整若能反映出社会的需要,必有助於教育未来导向的发展。
(五)实施适当的价值教育:
  要发展文化,价值教育是不可忽略的一环。然而价值教育的实施不应再沿用
旧的教学方法,而应以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来教导新生的一代,使过去文化核心
的美德得以发扬光大,进而承先启後,使教育的未来导向得以发展。
(六)重视研究创新人员的地位及职责:
  研究创新人员是改进教育、发展文化的主力,若能肯定其应有的地位,并赋
予其应尽的职责,将有更多的人加入此一行列,如此亦有助於发展教育的未来导
向。

  其次,当教育改革朝向「自由化」而努力时,则首须破除不当的干预、垄断
、专卖、独断、禁制与单一模式,而应采自主、自由、竞争、因地制宜的方式去
从事教育工作,以促进教育的革新。再则,教育自由化的方向应包括以下数端(
黄政杰,民77):
(一)教育理念和研究的自由化:
  四十馀年来,我们教育上所讨论的理念和所做的研究,常常脱离不了传统的
模子,陷入了固定的框框。诸如学制革新总在六三三四制上打转,而没有突破;
课程实验的内涵一直非常保守,不敢勇於尝试新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的题材也会
受到干预;教育决策过程则经常保密等。对於教育上各种不同的观点,应容许讨
论与表达,并应鼓励思想上的冒险与创新,否则教育便不易进步。
(二)设校办学的自由化:
  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学校教育视为追求社会地位和报酬的正当途径,都渴望
能拾级而上,念到专科与大学。然而由於粥少僧多,以致升学竞争激烈,许多学
子被摒弃於门外。因此扩张高等教育,扩大入学机会,实为满足社会需求之急务
。
  此外,今天做为一个教育人员,无论是校长、主任或教师,都会有事事掣肘
的感觉,办学的自主性可谓付之阙如。一所学校的成败,学校成员理应担负直接
的责任,加上尚有制度足以规□教育人员的不当作为,因此应容许他们有更大的
办学空间,使教育创新的机会大幅提升。

(三)课程与教学的自由化:
  目前教育部除了对大学的课程规定,只限於必修科目外。至於专科以下的各
级各类教育,皆颁布课程标准,规定各校教学科目、时数、年级,甚至於各科目
的目标、教材大纲、时间支配、设备器材等,对课程的控制可谓相当严格。如此
全国一致的课程,势无法适应学生间素质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以及学校与
社区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特殊需要。
  中小学教育在教学方面,由於内容多而固定、难度高、进度的控制、教科书
中单元顺序的安排、参考书的禁用等,使教学的自主性受到限制,教学的效率亦
难充分发挥。
  这些课程与教学方面有关的现况,都是急待改革以促进教育自由化的地方。

(四)教育选择的自由化: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应给予较大的选择自由,以充分配合学生的需要。首先
,在学制系统中,次系统内转换的自由应该增加,如高中与职校学生的互转,各
种专科学校学生的互转等。其次,是增加同校之内不同类科、不同院系之间学生
转换的自由。第三,是要维护学生在校内与校际之间的选课的自由。第四,是容
许学生有使用各大学图书的自由。第五,维护学生运用批判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
能力的自由。第六,鼓励并维护个别化的学习,以适应学生学习速度、广度、深
度与方式的差异。

  第三,今後教育的革新应留意「本土化」的工夫,否则任何教育改革恐怕皆
失去实质的意义。例如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国多参照欧美制度,然因社会文化背
景的不同,使原本相当具有弹性的制度,到了我国之後却变得僵化而毫无弹性。
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即使学习或仿效外国的良策,亦须针对我国国情重新加
以检讨和设计,以建立出具有台湾特色而符合台湾社会需要的教育制度。再以教
育研究为例,教育研究可谓教育革新的前提,若无研究而冒然改革,恐落得盲目
无据。因此,教育改革是本土的,教育研究当然必须是本土的,亦即就本地的教
育现象、活动或问题进行客观而系统的探讨,并且确实反映与配合我国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的特徵。所以,教育革新本土化的前提是,必须对台湾当今的教育问
题作一番反省与批判的工夫,确认那些是本土特殊性问题,那些是本土普遍性问
题,一一加以□清,并寻求适当的对策。否则,并不能真正有益於教育革新的工
作。(吴清山,民84)
  至於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就应该适度的加入乡土教材,以免在多元化与国
际化的同时,学生却不知道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造成知人而不自知的憾事。
  第四,教育改革必须「民主化」,不能一如往昔皆是由上而下的改革进路,
而应该重视教育基层人员的心声与实际从事教育的经验。因此,今後各种教育改
革案,必须容许各方面、各阶层的人士参与,决策前充分进行讨论与辩论,并佐
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以免决策专断,公器私用之弊。

  最後,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该只有一套统一的教育模式。否则教育活动皆
如出一辙,无法适应不同的受教者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必有碍社会的整体发展。
因此,教育的改革也应考虑到「多元化」的需要。
  在教育的多元化方面,应该著眼的地方有:
  (一)课程内容应包含各种族群的文化与不同的价值观念,予学生较以广阔的
视野,并增加其批判思考的机会与能力。
  (二)课程的规划宜有多种不同的型态,供学校与师生选用,制度上只需作原
则性的规□即可,如此可免知识或教学途径定於一尊,而使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受
到禁锢而呈僵化。
  (三)学校的型态宜打破划一的规格形式,容许各种不同规模与不同办学方式
的学校同时存在,一来可增加选择的机会,一来可收竞争之效。
  (四)大学与高中、高职的入学方式应多样化,不宜只限於联考或单一的纸笔
式测验,否则势将有不少足堪造就的青年,却被摒於学校之外,诚为个人与社会
的重大损失。
五、结语
  人类社会即将迈入一个新纪元,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的教育,面对
此一形势,自应有其因应之道。当今社会正迈向一个「民主化」、「自由化」、
「多元化」的新境界,正在进行适应性的转型工作,教育自也不例外的应有相应
的革新措施,如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固不外於「民主化」、「自由化」、「多元
化」、「本土化」与「未来导向」等方面。然而在民主化与自由化的同时,不可
忽视的是「法治」,多元化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多元中的上层「统合」,否则势
必造成社会的混乱与不安。在本土化的同时,不可一味的排斥外地或外国的良质
文化,否则可能形成狭隘的地方主义,进而导致地区间的冲突与分裂。在著重未
来导向之际,亦不可忽视传统与现在的重要性,否则将失去创新的基石。是以,
教育改革固有其理想的成分,但永远不可不顾现实的条件与限制,即使是为社会
迈向新世纪而采的因应措施,亦须以中道为本。否则,任何改革终将落空,更遑
论促使社会产生计画性的变迁了。

参考文献
吴清山(民84)。教育革新本土化的理念、课题和方向。(教育部主办之「国小
课程发展与乡土教学研讨会」之参考资料,未出版)
林玉体(民78)。台湾中小学教育民主化的评估。收於林宗义等著,台湾的教育
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页85-100。
林清江(民77)。教育的未来导向。台北:台湾书店。
张煌熙(民84a)。师资培育学程的规划与改进。发表於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办
「师资培育专业化研讨会」。(未出版)
张煌熙(民84b)。课程本土化的内涵与定位。发表於教育部主办之「国小课程
发展与乡土教学研讨会」。(未出版)
陈伯璋(民76)。我国教师理想形象与师资培育。收於所著,课程研究与教育革
新。台北:师大书苑,页245-255。
陈丽华(民84)。国小社会科课程本土化的内涵与途径。发表於教育部主办之「
国小课程发展与乡土教学研讨会」。(未出版)
黄政杰(民77)。掌稳教育自由化的舵。收於所著,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
理出版社,页3-11。
黄政杰(民83)。近年来台湾教育的发展与动向。收於所著,教育的生路。台北
:师大书苑,页101-120。
欧用生(民81a)。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育课程的检讨与改进。收於所著,开放社
会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出版社,页198-217。
欧用生(民81b)。正视教科书问题。收於所著,开放社会的教育改革。台北:
心理出版社,页65-70。


--
                    在教育中,
                    我们需要的是辽阔的视野与乐观的展望,
                    不仅要察觉生命的美与奥妙,
                    更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学资讯科学系 BBS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