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与学校结合的模式与作法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风),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社区与学校结合的模式与作法《转载自 教育资料与研究》
发信站: 交大资科_BBS (Tue Jul 1 16:35:31 1997)
转信站: niabbs!news.nia!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news.cis.nctu!cis_nct
Origin: cc.ntnu.edu.tw
林振春
国立台湾师□大学社会教育系教授
壹、前言
台北市教育局布市长社区主义、市民参与的政策之下,大幅改组各级学校家
长会,并要求学校大量引进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一时之间,各学校校长
要求各级主管和各班导师提出「利用」家长力量「办学」的良方妙计,使得学校
教师们忙得焦头烂额,不知如何著手;另一方面则可见到甚多家长对这突如其来
的「任务」搞得手足无措,四处向专家学者请教,不知如何是好。
笔者有□於社区时代的来临,现代人应多了解与参与社区事务,故极力主张
学校应该社区化,将社区当作学校教育的□围而不要只局限在学校内;也大力鼓
吹社区民众参与学校的教学,不要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因此对於「学校
社区化」的主张,大加阐扬,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在民国八十四年即出刊「学
校社区化」一书,以扩大影响。
目前从学校的观点来看,其关心的事莫过於如何利用社区(家长)的资源,
一方面有利学校办学,另方面符合上级长官的要求;对於家长来说,其关心点莫
过於如何达成学校老师的期望,使得自己的子女能够赢得老师的喜爱,鲜少有社
区集体行动的意识。因此可以说这仍是学校一方独大的局面,学校有必要先给予
社区民众成长茁壮的机会,让家长会在学校有固定的场所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
工作便是教育训练社区民众,使他们懂得且乐於参与家长会或学校教育促进会。
本文讨论则从学校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开始,并将重点放在学校如何将社区视
为可运用的资源,强调应避免耗尽社区资源以促使学校担负起教育社区的责任。
贰、学校与社区结合的模式
一、将对方视为可运用的资源
1.确定学校发展目标。
2.设计可达成目标之方案或活动。
3.社区可用资源之分类与建档。
4.开发方案所需的社区资源。
5.运用社区资源以达成方案目标。
二、将对方视为共同工作的夥伴
1.建立双方联系与沟通的管道。
2.确认学校与社区共同关注的问题。
3.共同筹组解决问题的委员会或工作小组,进行方案研拟。
4.结合双方人员分工或合作进行问题解决。
5.方案实施时,彼此配合,共享资源。
三、将对方视为服务的对象
1.了解社区民众的需求与问题。
2.评估社区所具有满足需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
3.与社区民众共同研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4.结合学校与社区资源,执解决方案。
5.评□实施成效,了解是否满足社区需求或解决问题。
参、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经营
从学校的立场来看,引导社区民众参与学校经营的作法可以分成下列数种:
一、成立家长交通导护,让家长取代学生成为上下学交通维护的主要人力。
二、请家长领养校园花木以绿化校园。
三、学校成立环保小尖兵,请家长将家中资源垃圾交学生带到校园统筹贩卖。
四、邀请家长共同维修学校各项设备。
五、学校办理各项游艺活动时请家长当出资主力。
六、学校办理各项休□体育活动时,让亲子共同参加。
七、学校办理各项活动规画草案请家长提供意见或共同规画。
八、学校组织各种学生社团,邀请家长担任指导老师。
九、学校规画家长参与课堂教学,辅导课业落後的学生。
十、学校规画乡土教学课程,请家长负责教学的实施。
肆、学校用以增强社区能力的作法:
上述十种作法皆可看作是学校将家长当作是一种资源在利用,与前述所谈学
校与社区三种不同的结合模式来看,目前的作法的确有相当大的偏差,学校仍然
未曾认真思考将办学的□围扩张到校园外的社区,只想到利用社区资源来帮自己
办学。如果能够一方面将社区当作服务的对象,一方面引导社区民众参与学校教
务,将使得社区更为茁壮,则社区所能提供的资源将更为庞大。因此学校可以采
取下列作法来增强社区的能力:
一、将校园内的运动场、图书馆、教室等设施出借给社区内的团体,要求这些
团体一定要有负责人,并且签订出借契约,明订使用规则与违规处罚条款。
二、有计画的在校园或社区内办理社区居民需求殷切的教育活动。
三、在社区内筹组教育事务论坛,引导社区民众公开讨论教育兴革议题,以作
为学校办学方向的参考。
四、引导学校师生主动关心社区问题,以科学态度加以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建
议,然後邀请社区民众集会的场合加以发表,以逐步走向互为工作伙伴的阶段。
五、学校的书店、餐厅、合作社、等开放给社区民众经营。
六、学校的辅导室和医务室开放给社区民众使用。
七、学校与社区民众共同规画办理「社区总体营造」等社区重建工作。
伍、结语
社区教育的推动不必一定要以学校为主体才能成功,但是学校作为社区中最
具有教育专业地位的一员,的确不应该在社区教育的职责中缺席,在李总统大力
提倡生命共同体与社区意识的此时,社区主义被大家高唱入云的现代社会,社区
民众正等待有人来教导他们进入社区时代,过社区社会的生活,学校的主导份子
实在不应该以利用社区资源的方式来强取横夺,以免资源耗竭;而是应该采取互
助合作的三种模式,相互学习成长,尤其是学校,更应该帮助社区民众成长,才
能真正达成教育改革的理想。
参考书目:
林振春(民84):家长参与学校教学与社区教育。社教双月刊,69,页42-43。
林振春(民84):学校推动社区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务。载於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
会主编:学校社区化。台北市:师大书苑。页197-209。
黄鸿文(民84):社区与学校结合的模式。载於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主编:学校
社区化。台北市:师大书苑。页127-135。
张德永(民84):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创造学校、社区双赢的新时代。载
於中华民国社区教育学会主编:学校社区化。台北市:师大书苑。页165-196。
蔡瑞荣(民84):「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的理念与作法。载於中华民国社区
教育学会主编:学校社区化。台北市:师大书苑。页83-107。
--
在教育中,
我们需要的是辽阔的视野与乐观的展望,
不仅要察觉生命的美与奥妙,
更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学资讯科学系 BBS ★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