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

(一二六)中阿含大品行欲经第十(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人行欲?”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十人行欲。云何为十?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如是有一行欲行人也。

“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染著缚,缴已染著,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复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能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着,不缚不缴,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非法无道求索财物,彼非法无道求财物已,不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下也。居士!若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财物,彼法非法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上也。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财物,彼如法以道求财物已,自养安隐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养沙门、梵志,令昇上与乐俱而受乐报,生天长寿。得财物已,不染不着,不缚不缴,不缴已染著,见灾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为最妙也。犹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为精妙也。如是,居士!此行欲人于诸行欲人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为最妙也。”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非法求财,  及法非法求,
 不供不自用,  亦不施为福,
 二俱皆有恶,  于行欲最下。
 若如法求财,  自身懃所得,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为福,
 二俱皆有德,  于行欲最上
 若得出要慧,  行欲住在家,
 见灾患知足,  节俭用财物,
 彼得出欲慧,  于行欲最上。”

佛说如是。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行欲经第十竟(千二百五十三字)

[校勘]

“中阿含”,大正藏原无此三字,今依据前后经补上。

“第三念诵”,明本无此四字,宋、元二本置于“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之后。

“精”,大正藏原为“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精”。

“欲最上”,宋本作“最上欲”。

“要”,元、明二本作“恶”。

明本无“行欲经第十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千二百五十三字”七字。

[注解]

行欲:享受感官快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受用诸欲者”。

作使:仆役。

法非法求索财物:有时如法、有时不如法地赚钱。

缴:缠绕。

出要:出离;离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可参考节录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2090828921090933/

[导读:四向四果]

修道的阶位粗分为四果,也可进一步细分,例如将四果各自之前的阶段拆出来成为四向,而成为四向四果: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又称为四双或八辈。

在以下第127经中,这四向四果则称为: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

果位越高,剩余轮回的束缚越少,例如:

阶位 轮回的束缚
须陀洹向,包括“(随)信行”、“(随)法行” 不堕恶道。
须陀洹果 天界与人间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须陀洹果中进度快的又名“家家” 天界与人间总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须陀洹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斯陀含果 天界与人间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斯陀含果中进度快的又名“一种” 只须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阿那含果 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上流色究竟” 先往生于色界的初禅天(色界天中较低层次的),渐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层次的色究竟天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无行般涅槃” 往生天界后不经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行般涅槃” 往生天界后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生般涅槃” 往生天界即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中般涅槃” 往生天界的中阴阶段即证得涅槃。
阿罗汉果 证得涅槃、解脱轮回。


其中,须陀洹向区分为“(随)信行”、“(随)法行”这两种修行人,前者随着对佛法的清净信心而修行,后者随着修证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天者,依证涅槃的速度,由快到慢分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这五种。

此外,经中也有以入门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脱(舍去对色与无色的贪欲的八种禅定)定力、是否断尽烦恼,来描述初果以上的圣者:

【以下待考虑本经的九无学而拓展】

阶位 入门的性向 圆满八解脱 断尽烦恼 和四果的关系
信解脱 由“(随)信行”入门 初果以上、未满四果
见到 由“(随)法行”入门 初果以上、未满四果
身证 (不区分) 三果以上、未满四果
慧解脱 (不区分) 四果
俱解脱 (不区分) 四果

(一二七)中阿含大品福田经第十一(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世中学无学,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复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佛说如是。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福田经第十一竟(二百六十七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福田人”,巴利本作 Dakkhineyya。

“学人”,巴利本作 Sekkha。

元、明二本无“脱”字。

明本无“福田经第十一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百六十七字”六字。

[注解]

学人:佛弟子中尚未证阿罗汉的圣者,还有法须修学,因此称为“学人”或“有学”。

无学人:阿罗汉已无惑可断、毕业了,因此称为“无学”。

信行:随着对佛法的清净信心而修行,是“须陀洹向”的阶段。又译为“随信行”。

法行:随着修证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须陀洹向”的阶段。又译为“随法行”。

信解脱:由“随信行”修行,证得初果但尚未证得四果的圣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脱”定力,也还没断尽烦恼者。因为先前随着对佛法的清净“信”心修行而证果、趣向“解脱”,所以名为“信解脱”。

见到:由“随法行”修行,证得初果但尚未证得四果的圣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脱”定力,也还没断尽烦恼者。因为先前随着修证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见到”真理而证果,所以名为“见到”。另译为“见至”。

身证:“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具有完整“八解脱”(舍去对色与无色的贪欲的八种禅定)定力,但还没断尽烦恼者,已曾亲“身”入灭尽定(八解脱之一)而“证”得近似涅槃的寂灭,因此名为“身证”。

家家:“须陀洹果”的圣人中,只须天界及人间总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须陀洹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因为从人间的“家”生于天界的“家”、又从天界的“家”生于人间的“家”没几次就能涅槃,所以名为“家家”。

一种:“斯陀含果”的圣人中,只须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种子,因此名为“一种”。又译为“一种子道”。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从人间命终往生天界的中阴阶段即证得涅槃者。因为在“中”阴阶段“般涅槃”,所以名为“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往生天界即证得涅槃者。因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为“生般涅槃”。

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往生天界后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者。因为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为“行般涅槃”。又译为“有行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往生天界后不经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者。因为“无”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为“无行般涅槃”。

上流色究竟:“阿那含果”的圣人中,先往生色界较低层次的天,命终后往生更高层次的天,甚至色界最高天色究竟天而证得涅槃者。因为往更“上”层的天界“流”转甚至到“色究竟”天般涅槃,所以名为“上流色究竟”。又译为“上流般涅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阿那含果除了往生色界的五种不还,还有当生即证得涅槃的,以及往生无色界而证得涅槃的,因此“得阿那含”不完全与五种阿那含重复。

“十八学人”中没有单独列出“阿罗汉向”,而是以五种不还作为阿罗汉向的代表。

延伸阅读:七圣弟子

以下待修改作本经用:

“俱解脱”的阿罗汉具有完整“八解脱”(舍去对色与无色的贪欲的八种禅定)定力,且已断尽烦恼,因此定、慧都圆满。其中“八解脱”包含能调伏三界一切贪欲的定力,可说是修行定力的极致。

“慧解脱”的阿罗汉已断尽烦恼,但还不具有完整的“八解脱”定力,例如已获得色界的定力,就依此定力而成就了解脱智慧,但还没有修无色定。慧解脱阿罗汉虽然尚未修完所有的八解脱,仍然是有超凡的定力,才能因定发慧。

[进阶辨正]

研讨:修行阶位的顺序

什么是“五种不还”

(一二八)中阿含大品优婆塞经第十二(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居士与大优婆塞众五百人俱,往诣尊者舍梨子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五百优婆塞亦为作礼,却坐一面。给孤独居士及五百优婆塞坐一面已,尊者舍梨子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尊者舍梨子去后不久,给孤独居士及五百优婆塞亦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及众坐已定,世尊告曰:“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舍梨子!汝当记别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

“舍梨子!云何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白衣圣弟子者,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一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偷所覆,常自护已。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二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邪淫、断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兄弟所护,或姊妹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或亲亲所护,或同姓所护,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及有名雇赁华鬘亲,不犯如是女。彼于邪淫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三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四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酒、断酒。彼于饮酒净除其心,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五法。

“舍梨子!白衣圣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法,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如是观、如是觉、如是知、如是念法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法,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众,如来圣众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顺行如法,彼众实有阿罗诃、趣阿罗诃,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须陀洹、趣须陀洹,是谓四双八辈。谓如来众成就尸赖,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彼如是念如来众,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众,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三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自念尸赖,此尸赖不缺不穿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具善受持。彼如是自念尸赖,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尸赖,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者,舍梨子!汝记别[*]白衣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慧者住在家,  见地狱恐怖,
 因受持圣法,  除去一切恶。
 不杀害众生,  知而能舍离,
 真谛不妄言,  不盗他财物。
 自有妇知足,  不乐求他妻,
 舍离断饮酒,  心乱狂痴本。
 常当念正觉,  思惟诸善法,
 念众观尸赖,  从是得欢喜。
 欲行其布施,  当以望其福,
 先施于息心,  如是成果报。
 我今说息心,  舍梨子善听,
 若有黑及白,  赤色之与黄,
 爱乐色,  牛及诸鸽鸟。
 随彼所生处,  良御牛在前,
 身力成具足,  善速往来快,
 取彼之所能,  莫以色为非。
 如是此人间,  若有所生处,
 刹帝丽梵志,  居士本工师。
 随彼所生处,  长老净持戒,
 世无著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痴无所知,  无慧无所闻,
 施彼得果少,  无光无所照。
 若光有所照,  有慧佛弟子,
 信向善逝者,  根生善坚住。
 彼是生善处,  如意往入家,
 最后得涅槃,  如是各有缘。”

佛说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诸比丘,给孤独居士、五百优婆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优婆塞经第十二竟(千五百四十九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给孤独居士”,巴利本作 Anāthapiṇḍikagahapati。

“别”,宋、元、明三本作“莂”。[*]

“赁”,大正藏原为“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赁”。

“尸赖”,巴利本作 Sīla。

“自”,宋、元、明三本作“息”。

“求他”,大正藏原为“他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求他”。

“子”,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子”。

“牻”,大正藏原为“尨”,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牻”。

“丽”,明本作“利”。

“刹帝丽”,巴利本作 ~Khattiya。

“入”,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入”。

明本无“优婆塞经第十二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千五百四十九字”七字。

[注解]

渴仰:仰慕佛、法,像口渴的人想喝水一样。

白衣: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称之。

五法: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四增上心:四种提升的心境,在这里指对于佛、法、僧、戒的不坏信心。

现法乐居:当生保持于安乐。

不以偷所覆:不被偷盗的心所覆盖。

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兄弟所护,或姊妹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或亲亲所护,或同姓所护:由父母兄长所监护的(未成年)女子。

有名雇赁:受雇工作还债的女子(??)。补充:雇赁即是雇用的意思,www.zdic.net。被(有名)正当雇用的女性工作者。从经文脉络来看,因为印度从古到今女性地位较为弱势,女性多在家而不出门工作,一旦出门工作常遭遇被侵犯的危险,不邪淫在此即告诉居士不要去侵犯这些在工作场所相对弱势的女子。参考资料:https://www.hrw.org/zh-hant/news/2020/10/14/376622 (尚待确认)

华鬘亲:戴花环束的女子,指已订婚者。

明行成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又译为“明行足”。

众祐:具足众德,而为世间所尊重的觉者。新译为“世尊”。

靖:安定。

善趣:好的往生处,即天、人等善道。

正趣:走向正确的道路。

尸赖:即“戒”的音译,又译为“尸罗”。

般若:为音译,义译为“慧”。

不缺不穿:没有缺漏、没有毁坏。

无秽无浊:没有污秽、没有杂质。

先施于息心:布施先让自己的(贪)心寂静。也可解为优先布施给心念寂静的修行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首先施与诸寂静者”【待确认南传偈诵是否有另一种解释】。

尨色:各种颜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世尊说明,在家居士持五戒、得四增上心,能够保持于安乐,并成就初果。

五戒:

四增上心:

在家居士持五戒、得四增上心,心能够得到安定、喜悦,将不再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而得初果,在天上及人间往返投生七次后,将证得涅槃。

在般若经典中常提到的“般若”一词,在《阿含经》中通常义译为“慧”,在本经中也采音译。

(一二九)中阿含大品怨家经第十三(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云何为七?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好色。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有好色,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虽好沐浴,名香涂身,然色故恶。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一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安隐眠。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安隐眠,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虽卧以御床,敷以氍氀、𣯾𣰆,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迦陵伽波惒逻、波遮悉多罗那,然故忧苦眠。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二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得大利。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得大利,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利彼此二法更互相违,大得不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三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朋友。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有朋友,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若有亲朋友,舍离避去。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四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称誉。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有名称,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恶名丑,声周闻诸方。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五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极大富。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极大富,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彼作如是身、口、意行,使彼大失财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六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复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必至善处,生于天上。所以者何?怨家者,不乐怨家往至善处,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身、口、意恶行,彼身、口、意恶行已,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舍瞋恚故。是谓第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此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瞋者得恶色,  眠卧苦不安,
 应获得大财,  反更得不利。
 亲亲善朋友,  远离瞋恚人,
 数数习瞋恚,  恶名流诸方。
 瞋作身口业,  恚缠行意业,
 人为恚所覆,  失一切财物。
 瞋恚生不利,  瞋恚生心秽,
 恐怖生于内,  人所不能觉。
 瞋者不知义,  瞋者不晓法,
 无目盲暗塞,  谓乐瞋恚人
 恚初发恶色,  犹火始起烟,
 从是生憎嫉,  缘是诸人瞋。
 若瞋者所作,  善行及不善,
 于后瞋恚盛,  烦热如火烧。
 所谓烦热业,  及诸法所缠,
 彼彼我今说,  汝等善心听。
 瞋者逆害父,  及于诸兄弟,
 亦杀姊与妹,  瞋者多所残。
 所生及长养,  得见此世间,
 因彼得存命,  此母瞋亦害。
 无羞无惭愧,  瞋缠无所言,
 人为恚所覆,  口无所不说。
 造作痴罪业,  而自夭其命,
 作时不自觉,  因瞋生恐怖。
 系着自己身,  爱乐无极已,
 虽爱念己身,  瞋者亦自害。
 以刀而自刺,  或从岩自投,
 或以绳自绞,  及服诸毒药。
 如是像瞋恚,  是死依于恚,
 彼彼一切断,  用慧能觉了。
 小小不善业,  慧者了能除,
 当堪耐是行,  欲令无恶色。
 无恚亦无忧,  除烟无贡高,
 调御断瞋恚,  灭讫无有漏。”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怨家经第十三竟(千一百十五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縠”,大正藏原为“谷”,今依据前后文改作“縠”。

“衬”,大正藏原为“儭”,今依据明本改作“衬”。

“迦”,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迦”。

“罗”,大正藏原“逻”,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罗”。

“迦陵伽波惒罗波遮悉多罗那”,巴利本作 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ṇa。

“盛”,大正藏原为“止”,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盛”。

“业”,大正藏原为“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业”。

“造作痴罪业”,巴利本作 khūnahaccāni kammāni。

“像瞋恚”,巴利本作 kodharūpa。

明本无“怨家经第十三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千一百十五字”六字。

[注解]

怨家:与我结怨的人。

彼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利:他原本应该得到的利益,(因为瞋心而)没有得到,应该得不到利益的,却(因为瞋心而)自以为得到利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拿了无益的而想:‘我拿到有益的。’拿了有益的而想:‘我拿到无益的。’”

彼此二法更互相违,大得不利:他像这样的两种状况(应得的利益没得到,自以为得到利益的却是没有利益的)完全搞反了,对他带来极大的不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拿了这些互相相反的东西,为他导向长久的不利与苦。”

乐瞋恚人:爱生气的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带有瞋心的男子女子们,在瞋恨时有七怨家法。哪七个呢?

1. 不希望对方长得好看,希望对方长得丑 (不令好色)

带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敌对者长得好看。

为什么呢? 带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敌对者长得好看,心里不乐、不欢喜。因为习于瞋恚,被瞋恨心所覆盖,无法舍离嗔恨。

但这个希望别人长得不好看的人,自己的容貌也会跟着不好看。

为什么呢?因为带有嗔恨心的缘故,虽然常常沐浴清洁身体,帮身体加上装饰涂香水,然而容貌依然丑陋。因为心被瞋恚所覆盖,无法舍离瞋恚心。

2. 不希望仇人睡得好(不欲令怨家安隐眠)

带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敌对者睡得好,安稳睡眠。

为什么呢?带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敌对者睡得好,安稳睡眠,心里不乐、不欢喜。因为习于瞋恚,被瞋恨心所覆盖,无法舍离嗔恨。

但这个希望别人睡不好的人,自己也会跟着睡不好。

为什么呢?因为带有嗔恨心的缘故,虽然睡在各种舒适的床上,覆盖各种棉被,辅以舒适的枕头。然而依然难以安眠,心里充满忧心与苦。因为心被瞋恚所覆盖,无法舍离瞋恚心。

3. 不希望仇人、敌对者得到大的利益、好处(不欲令怨家得大利)

带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敌对者得到大的利益、好处。

为什么呢?带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敌对者获得巨大的利益、好处,心里不乐、不欢喜。因为习于瞋恚,被瞋恨心所覆盖,无法舍离嗔恨。

但这个希望对方得不到利益的人,自己也跟着得不到利益。

自己应得(原本会获得的)的好处与利益得不到,反而得到不会带来利益与好处的东西、事务,而以为这是有利益的。

因为有上面与利益互相违背的两法,从而带来长久的不利与苦。

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瞋恚所覆盖,无法舍离瞋恚心。

4. 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有朋友 (不欲令怨家有朋友)

带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有朋友。

为什么呢?带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敌对者有朋友,心里不乐、不欢喜。因为习于瞋恚,被瞋恨心所覆盖,无法舍离嗔恨。

但这个希望对方没有朋友的人,反而原本的亲朋好友会避开他、舍离他。

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瞋恚所覆盖,无法舍离瞋恚心。

5. 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有好名声,被人称赞 (不欲令怨家有称誉)

带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有好名声,被人称赞。

为什么呢?带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敌对者有好名声,被人称赞,心里不乐、不欢喜。因为习于瞋恚,被瞋恨心所覆盖,无法舍离嗔恨。

但这个希望对方没有有好名声、不会被称赞的人,反而恶名传遍四周。

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瞋恚所覆盖,无法舍离瞋恚心。

6. 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有很多财富 (不欲令怨家极大富)

带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有很多财富。

为什么呢?带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敌对者有很多财富,心里不乐、不欢喜。因为习于瞋恚,被瞋恨心所覆盖,无法舍离嗔恨。

但这个希望对方没有很多财富的人,他做了很多对应的身、口、意行,反而会使他自己失去很多财富。

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瞋恚所覆盖,无法舍离瞋恚心。

7. 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死后往生善处 (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必至善处,生于天上)

带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敌对者死后往生善处、生于天上。

为什么呢?带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敌对者死后往生善处、生于天上,心里不乐、不欢喜。因为习于瞋恚,被瞋恨心所覆盖,无法舍离嗔恨。

但这个希望对方死后往生善处的人,若一直无法舍离嗔恨,产生了很多身、口、意恶行,反而会他自己一定会往生恶处,至地狱中。

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瞋恚所覆盖,无法舍离瞋恚心。

上面就是瞋恚的男子女子所做的七怨家法。

瞋心重的人,以恶心向他人,却造成自己的恶果:

  1. 不欲令怨家有好色 → 自己因为生气的缘故,变丑
  2. 不乐怨家安隐眠 → 自己因为生气的缘故,睡不好
  3. 不乐怨家得大利 → 自己因为生气的缘故,失利
  4. 不乐怨家有朋友 → 自己因为生气的缘故,没有朋友
  5. 不乐怨家有名称 → 自己因为生气的缘故,臭名远播
  6. 不乐怨家极大富 → 自己因为生气的缘故,失财
  7. 不乐怨家往至善处 → 自己因为生气的缘故,往生恶处

也因此可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法发泄出来的瞋恨,朝着自己就变成忧郁,因此瞋心重会害自己。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嗔心投到别人身上,明明是自己在生气却说是别人在生气,因此瞋心重的人觉得人人都对自己不好。

(一三〇)中阿含大品教昙弥经第十四(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昙弥生地尊长,作佛图主,为人所宗,凶暴急弊,极为麤恶,骂詈责数于诸比丘,因此故生地诸比丘皆舍离去,不乐住此。于是,生地诸优婆塞见生地诸比丘皆舍离去,不乐住此,便作是念:“此生地诸比丘以何意故,皆舍离去,不乐住此?”生地诸优婆塞闻此生地尊者昙弥生地尊长,作佛图主,为人所宗,凶暴急弊,极为麤恶,骂詈责数于诸比丘,因此故生地诸比丘皆舍离去,不乐住此。生地诸优婆塞闻已,即共往诣尊者昙弥所,驱逐昙弥,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于是尊者昙弥,为生地诸优婆塞所驱,令出生地诸寺中去,即摄衣持钵游行,往诣舍卫国,展转进至舍卫国,住胜林给孤独园。于是,尊者昙弥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彼时世尊告曰:“止止昙弥!何须说此?”

尊者昙弥叉手向佛再白曰:“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世尊亦再告曰:“昙弥!往昔之时,此阎浮洲有诸商人,乘船入海持视岸鹰行,彼入大海不远便放视岸鹰,若视岸鹰得至大海岸者,终不还船。若视岸鹰不得至大海岸者,便来还船。如是昙弥!为生地优婆塞所驱逐,令出生地诸寺故,便还至我所。止止昙弥!何须复说此?”

尊者昙弥复三白曰:“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世尊亦复三告曰:“昙弥!汝住沙门法,为生地诸优婆塞所驱逐,令出生地诸寺耶?”

于是,尊者昙弥即从座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沙门住沙门法?”

世尊告曰:“昙弥!昔时有人寿八万岁。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昙弥!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岁乃嫁。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有如是病,大便、小便、欲、不食、老。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高罗婆,聪明智慧,为转轮王,有四种军,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具足千子,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故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隐。

“昙弥!高罗婆王有树,名善住尼拘类王。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诸臣。第三枝者,国人民食。第四枝者,沙门、梵志食。第五枝者,禽兽所食。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果大如二斗瓶,味如淳蜜丸。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果无有护者,亦无更相偷。有一人来,饥渴极羸,颜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善住尼拘类树王所,饱啖果已,毁折其枝,持果归去。善住尼拘类树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阎浮洲人异哉!无恩无有反复。所以者何?从善住尼拘类树王饱啖果已,毁折其枝,持果归去,宁令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不生果。’善住尼拘类树王即无果,亦不生果。”

“复有一人来,饥渴极羸,颜色憔悴,欲得啖果,往诣善住尼拘类树王所,见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亦不生果,即便往诣高罗婆王所,白曰:‘天王!当知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亦不生果。’高罗婆王闻已,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如是高罗婆王于拘楼瘦没,至三十三天,住天帝释前,白曰:‘拘翼!当知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亦不生果。’于是,天帝释及高罗婆王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如是天帝释及高罗婆王于三十三天中没,至拘楼瘦。去善住尼拘类树王不远住,天帝释作如其像如意足,以如其像如意足化作大水暴风雨,作大水暴风雨已,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

“于是,善住尼拘类树王居止树天,因此故,忧苦愁戚,啼泣垂泪,在天帝释前立。天帝释问曰:‘天!汝何意忧苦愁戚,啼泣垂泪,在我前立耶?’彼天白曰:‘拘翼!当知大水暴风雨,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时,天帝释告彼树天曰:‘天!汝树天住树天法,大水暴风雨,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耶?’树天白曰:‘拘翼!云何树天住树天法耶?’天帝释告曰:‘天!若使人欲得树根,持树根去,欲得树茎、树枝、树叶、树华、树果持去者,树天不应瞋恚,不应憎嫉,心不应恨。树天舍意而住树天,如是树天住树天法。’

“天复白曰:‘拘翼!我树天不住树天法,从今日始树天住树天法,愿善住尼拘类树王还复如本。’于是,天帝释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复化作大水暴风雨,化作大水暴风雨已,善住尼拘类树王即复如故。如是,昙弥!若有比丘骂者不骂,瞋者不瞋,破者不破,打者不打。如是,昙弥!沙门住沙门法。”

于是,尊者昙弥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啼泣垂泪,白曰:“世尊!我非沙门住沙门法,从今日始沙门住沙门法。”

世尊告曰:“昙弥!昔有大师,名曰善眼,为外道仙人之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足。昙弥!善眼大师有无量百千弟子。昙弥!善眼大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昙弥!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昙弥!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昙弥!彼时善眼大师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

“昙弥!彼时善眼大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昙弥!善眼大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如善眼大师,如是牟犁破群那、阿罗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害提婆罗摩纳、储提摩丽桥鞞陀逻,及萨哆富楼奚哆。

“昙弥!七富楼奚哆师亦有无量百千弟子。昙弥!七富楼奚哆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若七富楼奚哆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磨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若七富楼奚哆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已,得生梵天。昙弥!七富楼奚哆师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

“昙弥!彼时七富楼奚哆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昙弥!七富楼奚哆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昙弥!若有骂彼七师及无量百千眷属,打破瞋恚责数者,必受无量罪。若有一成就正见佛弟子比丘得小果,骂詈打破瞋恚责数者,此受罪多于彼。是故,昙弥!汝等各各更迭相护。所以者何?离此过已,更无有失。”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须涅、牟梨破群那、 阿罗[*]那遮婆罗门、 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罗摩纳、 储提摩丽桥鞞陀罗[*]、 萨哆富楼奚哆。

“此在过去世,  七师有名德,
 无爱缚乐悲,  欲结尽过去。
 彼有诸弟子,  无量百千数,
 彼亦离欲结,  须臾不究竟。
 若彼外仙人,  善护行苦行,
 心中怀憎嫉,  骂者受罪多。
 若一得正见,  佛子住小果,
 骂詈责打破,  受罪多于彼。
 是故汝昙弥,  各各更相护,
 所以更相护,  重罪无过是。
 如是甚重苦,  亦为圣所恶,
 必得受恶色,  莫取邪见处。
 此是最下人,  圣法之所说,
 谓未离淫欲,  得微妙五根。
 信精进念慧,  正定及正观,
 如是得此苦,  前所受其殃。
 自受其殃已,  于后便害他,
 若能自护者,  彼为能护外。
 是故当自护,  慧者无殃乐。”

佛说如是。尊者昙弥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教昙弥经第十四竟(二千四百二十四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昙弥”,巴利本作 Dhammika。

“长”,元、明二本作“者”。

“高罗婆”,巴利本作 Koravya。

“正”,大正藏原为“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故”,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故”。

“善住尼拘类”,巴利本作 Suppatiṭṭha-nigrodha。

大正藏无“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斗”,大正藏原为“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斗”。

“人”,大正藏原为“入”,今依据前后文改作“人”。

“天帝释”,巴利本作 Sakka devānam inda。

“拘翼当知”,巴利本作 Yaggha mārisa jāneyyāsi。

“树”,宋、元、明三本作“诸”。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天”,宋、元、明三本作“王”。

“故”,元、明二本作“是”。

“善眼”,巴利本作 Sunetta。

“焰”,大正藏原为“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磨”,明本作“摩”。[*]

“梨”,大正藏原为“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梨”。

“牟梨破群那”,巴利本作 Mugapakkha。

“阿罗那遮婆罗门”,巴利本作 Aranemi-brāhmaṇa。

“瞿陀梨舍哆”,巴利本作 Kuddālaka-sattha。

“害提婆罗摩纳”,巴利本作 Hatthipāla-māṇava。

“罗”,大正藏原为“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罗”。[*]

“储提摩丽桥鞞陀罗”,巴利本作 Jotipāla-govinda。

“七富楼奚哆师”,巴利本作 Satta-Purohita。

“焰”,大正藏原为“𤈷”,宋本作“烦”,元、明二本作“焰”,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焰”。

“颂”,大正藏原为“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颂”。

“莫”,大正藏原为“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莫”。

“妙”,宋、元、明三本作“微”。

“慧”,大正藏原为“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慧”。

“殃”,大正藏原为“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殃”。

“无殃”,巴利本作 Sadā。

明本无“教昙弥经第十四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四百二十四字”八字。

[注解]

生地:出生地的;家乡的。

佛图:“佛寺”的音译,另译为“浮屠”。

四梵室: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等“四无量心”,为梵天的境界。(然而若只有四梵室,则只是从小我变大我,还不是“无我”。)

[对应经典]

 

(一三一)中阿含大品降魔经第十五(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婆奇瘦,在鼍山怖林鹿野园中。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教授为佛而作禅屋,露地经行。彼时,魔王化作细形,入尊者大目揵连腹中。于是,尊者大目犍连即作是念:“我今腹重犹如食豆,我宁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自观其腹。”是时,尊者大目犍连至经行道头,敷尼师坛,结跏趺坐,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自观其腹,尊者大目犍连便知魔王在其腹中。

尊者大目犍连即从定觉,语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

彼时,魔王便作是念:“此沙门不见不知而作是说:‘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汝之尊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犹不能速知速见,况复弟子能知见耶?”

尊者大目揵连复语魔王:“我复知汝意,汝作是念:‘此沙门不知不见而作是说:“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汝之尊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犹不能如是速知速见,况复弟子能知见耶?”’”

彼魔波旬复作是念:“今此沙门知见我故,而作是说耳。”于是,魔波旬化作细形,从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连前立。

尊者大目揵连告曰:“波旬!昔有如来名觉砾拘荀大无所著、等正觉,我时作魔,名曰恶,我有妹,名黑,汝是彼子。波旬!因此事故,汝是我外。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有二大弟子,一者名音,二者名想。波旬!以何义故,尊者音名音耶?波旬!尊者音住梵天上,以常音声满千世界,更无有弟子音声与彼等者、相似者、胜者。波旬!以是义故,尊者音名音也。

“波旬!复以何义尊者想名想耶?波旬!尊者想所依游行村邑,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乞食已,食讫,中后收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坛[*]著于肩上,至无事处,或至山林树下,或至闲居静处,敷尼师坛[*],结跏趺坐,速入想知灭定。彼时,若有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见入想知灭定,便作是念:‘今此沙门于无事处坐而命终,我等宁可以燥樵、草拾已,积聚覆其身上而耶维之。’即拾樵、草积覆其身,以火然之,便舍而去。彼尊者想过夜平旦,从定觉[*]起,抖擞衣服,所依村邑游行,如常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摄诸根,立于正念。彼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先见者,便作是念:‘今此沙门在无事处坐而命终,我等昨已拾燥樵、草积覆其身,以火烧之,然已而去。然此贤者更复想也。’波旬!以是义故,尊者想名想也。

“波旬!彼时恶魔便作是念:‘此秃沙门以黑所缚,断种无子,彼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若如驴,竟日负重,系在枥上,不得麦食,为彼麦故,伺、增伺、数数伺。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如猫子在鼠穴边,欲捕鼠故,伺、增伺、数数伺。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彼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如鸺狐在燥樵积间,为捕鼠故,伺、增伺、数数伺。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学禅,伺、增伺、数数伺,犹如鹤鸟在水岸边,为捕鱼故,伺、增伺、数数伺。如是,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学禅,伺、增伺、数数伺。彼何所伺?为何义伺?求何等伺?彼调乱狂发败坏,我不知彼何所从来?亦不知彼何所从去?亦不知住止,不知死不知生,我宁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骂詈精进沙门,打破责数。所以者何?或骂打破责数时,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

“波旬!彼时恶魔便教敕梵志、居士,彼梵志、居士骂詈精进沙门,打破责数。彼梵志、居士或以木打,或以石掷,或以杖挝,或伤精进沙门头,或裂坏衣,或破应器。尔时,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彼生已,作是念:‘我应受此苦,当复更受极苦过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进沙门行恶行故。’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弟子用伤其头,裂坏其衣,破其应器已,往诣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尔时,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无量百千眷属围遶而为说法。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遥见弟子头伤、衣裂、钵破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等见不?恶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骂詈精进沙门,打破责数。所以者何?或骂打破责数时,傥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当以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令恶魔求便不能得便。’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以此教诸弟子,彼即受教,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以此故,彼恶魔求便不能得便。

“波旬!彼时恶魔复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进沙门便,而不能得。我宁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或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傥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波旬!彼梵志、居士为恶魔所教敕已,即共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以衣敷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梵志、居士以发布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梵志、居士以手捧持种种饮食,住道边待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诸信梵志、居士见精进沙门,敬心扶抱,将入于内,持种种财物与精进沙门,作如是说:‘受是用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尔时,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善处,生于天上。生已,作是念:‘我应受是乐,当复更受极乐胜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进沙门行善行故。’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弟子得奉敬、供养、礼事已,往诣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是时,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无量百千眷属围遶而为说法。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遥见弟子得奉敬、供养、礼事而来,见已,告诸比丘:‘汝等见不?恶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或以奉敬、供养、礼事精进沙门,傥能起恶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当观诸行无常,观兴衰法,观无欲,观舍离,观灭,观断,令恶魔求便而不能得。’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以此教教诸弟子,彼即受教,观一切行无常,观兴衰法,观无欲,观舍离,观灭,观断,令恶魔求便而不能得。

“波旬!彼时恶魔复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进沙门便,而不能得。我宁可化作年少形,手执大杖,住在道边,打尊者音头,令破血流面。’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后所依村邑游行,彼于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尊者音在后侍从。波旬!尔时,恶魔化作年少形,手执大杖,住在道边,击尊者音头破血流[*]面。波旬!尊者音破头流血已,随从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后,犹影不离。

“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至村邑已,极其身力右旋顾视,犹如龙视,不恐不怖,不惊不惧而观诸方。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见尊者音头破血流污面,随佛后行,如影不离,便作是说:‘此恶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恶魔不知厌足。’波旬!觉砾拘荀大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语未讫,彼时,恶魔便于彼处,其身即堕无缺大地狱。波旬!此大地狱而有四名,一者无缺,二者百钉,三者逆刺,四者六更。彼大地狱其中有卒,往至恶魔所,语恶魔曰:‘汝今当知,若钉钉等共合者,当知满百年。’”

于是,魔波旬闻说此已,即便心悸,恐怖惊惧,身毛皆竖,向尊者大目揵连即说颂曰:

“云何彼地狱,  恶魔昔在中,
 娆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尊者大目揵连即时以偈答魔波旬曰:

“地狱名无缺,  恶魔曾在中,
 娆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彼铁钉有百,  一切各逆刺,
 地狱名无缺,  恶魔昔在中。
 若有不知者,  比丘佛弟子,
 必得如是苦,  受黑业之报。
 若干种园观,  人者在于地,
 食自然粳米,  居止在北洲。
 大须弥山岩,  善修之所熏,
 修习于解脱,  受持最后身。
 跱立在大众,  宫殿住至劫,
 金色可爱乐,  犹火𤈷晃昱。
 作诸众妓乐,  往诣帝释所,
 本以一屋舍,  善觉了为施。
 若释在前行,  昇毘阇延殿
 见释大欢喜,  天女各各舞。
 若见比丘来,  还顾有惭愧,
 若毘阇延殿,  见比丘问义。
 大仙颇能知,  爱尽得解脱?
 比丘即为答,  问者如其义。
 拘翼我能知,  爱尽得解脱。
 闻彼之所答,  释得欢喜乐。
 比丘多饶益,  所说如其义。
 若毘阇延殿,  问帝释天王,
 此殿名何等,  汝释摄持城?
 释答大仙人,  名毘阇延哆。
 是谓千世界,  于千世界中,
 无有胜此殿,  如毘阇延哆。
 天王天帝释,  自在随所游,
 受乐那游哆,  化作一行百。
 毘阇延殿内,  释得自在游,
 毘阇延大殿,  足指能震动。
 天王眼所观,  释得自在游。
 若鹿子母堂,  筑基极深坚,
 难动不可震[*],  如意足能摇。
 彼有琉璃地,  圣人之所履,
 滑泽乐更触,  布柔软绵褥
 爱语共和合,  天王常欢喜,
 善能作妓乐,  音节善谐和,
 诸天来会聚,  而说须陀洹。
 若干无量千,  及百诸那术,
 至三十三天,  慧眼者说法,
 闻彼所说法,  欢喜而奉行。
 我亦有是法,  如仙人所说,
 谓至梵天上,  问彼梵天事,
 梵故有此见,  谓见昔时有,
 我住有常存,  恒有不变易。
 梵天为答彼,  大仙我无见,
 谓见昔时有,  我恒常不变,
 我见此境界,  诸梵皆过去,
 我今何由说,  恒常不变易?
 我见此世间,  正觉之所说,
 随所因缘生,  所往而转还,
 火无有思念,  我烧愚痴人,
 火然若愚触,  必自然得烧。
 如是汝波旬,  触娆于如来,
 久作不善行,  受报亦当久。
 魔汝莫厌佛,  莫娆害比丘,
 一比丘降魔,  住在于怖林。
 彼鬼愁忧戚,  目连之所诃,
 恐怖无智慧,  即于彼处没。”

尊者大目揵连所说如是。彼魔波旬闻尊者大目揵连所说,欢喜奉行。

降魔经第十五竟(三千二百七十四字)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九千五百一十五字)第三念诵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第三念诵”四字。

“婆奇瘦”,巴利本作 Bhaggesu。

“鼍山怖林”,巴利本作 Suṁsumāragira Bhesakaḷāvana。

“大目犍连”,巴利本作 Mahāmoggallāna。

“重”,大正藏原为“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重”。

“坛”,大正藏原为“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坛”。[*]

宋、元、明三本无“如”字。

“觉”,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觉”。[*]

“波旬”,巴利本作 Pāpiman。

“莫”,宋、元、明三本作“汝莫”。

“出”,元、明二本作“出出”。

“觉砾拘荀大”,巴利本作 Kakusandha。

“恶”,巴利本作 Dūsī。

“黑”,巴利本作 Kāḷī。

“外”,大正藏原为“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外”。

“甥”,宋本作“生”。

“音”,巴利本作 Vidhura。

“想”,巴利本作 Sañjīva。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明本改作“跏”。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正”,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大正藏在“坐”字之后有一“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责”,大正藏原为“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责”。

大正藏在“教”字之后有一“教”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所”,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在”,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在”。

大正藏在“流”字之后有一“污”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于”,大正藏原为“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众”,大正藏原为“泉”,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众”。

“毘阇延殿”,巴利本作 Vejayanta。

“受”,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震”,宋、元、明三本作“振”。[*]

“琉”,明本作“瑠”。

“褥”,宋、元、明三本作“缛”。

“诸”,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目”,大正藏原为“日”,今依据前后文改作“目”。

明本无“降魔经第十五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二百七十四字”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九千五百一十五字”八字。

大正藏无“第三念诵”四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注解]

犹如食豆:像吃了豆子消化不良的状况。

以黑所缚:被黑暗所束缚。

傥:如果、倘若。同“倘”。

身毛皆竖:全身的毛发都竖立起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c.f. 各天与地狱的时间换算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0/F00101Q0&num=4

天魔波旬是欲界最高天主,欲界众生犹如他的宠物,因此不喜欢宠物逃离笼子,习惯上要抓宠物回笼子。波旬可能以伤害来扰、毁骂来扰,必须要以慈心化解,慈悲没有敌人,才不会起瞋心落入圈套;也可能以名闻利养来扰,必须要以无常想来化解,才不会起贪心落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