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阿含经》有的经文里除了四向四果,还有“家家”、“一种”、“信解脱”、“见到”等等阶位,是什么东西?

Google 和佛学辞典越查越迷糊。

例如还有学者认为:“《杂阿含经》里“信解脱”和“见到”的阶位比三果高,《中阿含经》里“信解脱”和“见到”的阶位却比初果低,南传增支部的看法又不一样。各部派的经文矛盾。”

这又是怎么回事?查了一些论,好像和学者说的一样,但看完还是不懂。真得像学者说的经文矛盾吗?


David Chiou:

四向四果中在某些经中细拆出一些中途站,这些只是多分几类而已。

相关的经文有:《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6经、卷二十九第821经、卷二十七第736经、卷二十六第653经、《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1〉第127经福田经等。

会发现不同经文顺序差异的,也是有认真读过的人,否则学者通常把佛学辞典或论中的解释照抄,但佛学辞典解释得有些错误,就会产生“各部派的经文矛盾”的结论。其实是佛学辞典解释的疏失,而不是经文矛盾。

经中的逻辑如何?在缺乏前人正确的白话解说的情况下,需要花点时间才能搞懂完整的逻辑。个人读经的笔记整理如下,希望能有帮助:

修道的阶位粗分为四果,也可进一步细分,例如将四果各自之前的阶段拆出来成为四向,而成为四向四果: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又称为四双或八辈。

果位愈高,剩余轮回的束缚愈少,例如:

阶位 轮回的束缚
须陀洹向,包括“随信(心修)”、“随法(智修) 不堕恶道。
须陀洹果,又称为“七有 天界与人间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须陀洹果中进度快的又名“家家 天界与人间总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须陀洹在天界与人间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斯陀含果 天界与人间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斯陀含果中进度快的又名“一种 只须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阿那含果 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上流般涅槃 先往生于色界的初禅天(色界天中较低层次的),渐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层次的色究竟天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无行般涅槃 往生天界后不经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有行般涅槃 往生天界后努力修行而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生般涅槃 往生天界即证得涅槃。
阿那含果中的“中般涅槃 往生天界的中阴阶段即证得涅槃。
阿罗汉果 证得涅槃、解脱轮回。


其中阿那含果中的“上流般涅槃”等五种,详细的探究可参见进阶辨正:什么是“五种不还”

此外,经中也有以入门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脱(舍去对色与无色的贪欲的八种禅定)定力、是否断尽烦恼,来描述初果以上的圣者:

阶位 入门的性向 圆满八解脱 断尽烦恼 和四果的关系
信解脱 由“随信行”入门 初果以上、未满四果
见到 由“随法行”入门 初果以上、未满四果
身证 (不区分) 三果以上、未满四果
慧解脱 (不区分) 四果
俱解脱 (不区分) 四果


以上“随信行”又译为“信行”,“随法行”又译为“法行”,“见到”又译为“见至”,“有行般涅槃”又译为“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又译为“上流色究竟”、“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

这张表格的分类和前一张表格的分类逻辑是不同的,两个表格依据的字段是不同的逻辑。初学时,将这两个表格分开来看,会比较容易理解。很多人解释时将这两类逻辑混为一谈,甚至脑补本来没有的逻辑,就会造成一些误会。

不过九无学还没整理进表格中,等以后编到中阿含再说吧 :Q


David Chiou:

其实理解并整理后逻辑不难,条理清楚后就知道为何各经中某些群组的顺序不同。

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53经是从最高果位排列到最低果位:

阿罗汉俱分解脱 → 身证见到信解脱一种 → 得斯陀含 → 家家 → 七有(须陀洹) → 法行(须陀洹向) → 得信行(须陀洹向)

其中四向四果的顺序应该没有争议,“身证、见到、信解脱”是依据是否得所有八解脱定力和断尽烦恼所排列的一组。其中“身证”因为圆满八解脱,证了灭尽定,因此是三果以上、未满四果,至于“见到”、“信解脱”则是初果以上、未满四果,只是由信入门还是由法入门的不同,因此如果将果位从最高排列到最低,自然“身证、见到、信解脱”可以排在四果之后,三果之前。其中“见到、信解脱”要排到三果之前或是排到初果的前后都可以,就看是以“见到、信解脱”的圣者中最高果位的还是最低果位的来比。

而“一种”是阿那含向的一类,自然该排在三果之后、二果之前;“家家”是斯陀含向的一类,排在斯陀含向的前后也合理。

因为这经是从最高果位排列到最低果位,这顺序完全合理。如果要从最低果位排列到最高果位,因为“见到、信解脱”是初果以上、未满四果都有可能,因此顺序就可以有变化。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分类的考量点不同。

另外像《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1〉第127经福田经中的文字是:

“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经中并没有说在前面就是较低的果位,在本经中是依据不同分类法来分组:

  • 信行、法行:还未见道。
  • 信解脱、见到、身证:“信解脱”是从“信行”修到见道,“见到”是从“法行”修到见道,因为其因果关系所以将“信解脱、见道”接着“信行、法行”摆。这三者是依据是否得所有八解脱定力和断尽烦恼所排列的一组。
  • 家家、一种:从四向中特别拆出来进度较快的二个位阶。
  • 四向四果(扣掉阿罗汉不在学人之列):这是常见的一组。
  • 五种阿那含:阿那含中投生色界的,依据证涅槃快慢而区分的一组。

也有合理的解释,并没有和《杂阿含经》矛盾呢 :-)

总之,理解了意义,就不会鸡同鸭讲了。


Philosopher:

根据《中阿含经》第127经,整理了一张图示18学人+9无学人:


guest:

《杂阿含936经》:“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

“身证阿那含” 是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也就是已经能入灭尽定,是还不是阿罗汉。为什么呢? 因为还没无漏,能入灭尽定仍然有漏? 何解?


guest2:

摄大乘论本卷上:“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印老:外道修的“无想定”与圣人修的“灭尽定”之差别,就在于前者只灭前六识的心心所,还有染意;后者更进一步的克服了第七染末那的活动。所以说:“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


David Chiou:

“身证阿那含” 是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也就是已经能入灭尽定,是还不是阿罗汉。为什么呢? 因为还没无漏,能入灭尽定仍然有漏? 何解?

佛学上一般是认为灭尽定是三果以上圣者(包含三果)所证的定。不过我不记得经文有这样讲明,是好几部论中这么说,因此我没将“是三果以上圣者所证的定”写在注解中。

 
agama/研討_修行階位的順序.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0/31 12:5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87441444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