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七处善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一] 七处善:善是“善巧”,熟练的意思,即熟练于如其原貌地了知五阴及其集、灭、道、味、患、离等七处。 | |
2. | 二阴相关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七] 二阴相关:二个阴是相关连的,例如前一生的五阴与后一生的五阴相关;某人对五阴有欲贪,而希望未来会有什么样的五阴,就会有相续的五阴。 | |
3. | 人间游行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 人间游行:游历各个地方,随缘度化。也称作“游行人间”、“游行”、“行脚”。 | |
4. | 八圣道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八] 八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圣者的道路。又译为“八正道”。 | |
5. | 三种观义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二] 三种观义:在“阴、界、入”三方面观察法义。相当的南传经文则为在“界、处、缘起”三方面观察法义。 | |
6. | 上烦恼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七] 上烦恼:粗重的烦恼,例如贪欲、瞋恚、愚痴、我慢、疑惑等烦恼。 | |
7. | 大姓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六] 大姓:世家大族。 | |
8. | 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三] 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以宿命智观察过去世的种种)无论是已经知道的、未来将要知道的,以及现在正知道的一切,都离不开此五受阴的范围。 | |
9. | 不中风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二] 不中风:不被风吹所伤害。 | |
10. | 五比丘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四) | [四] 五比丘:佛最早度化的五位比丘,分别是憍陈如(又译作“拘邻”)、拔提(又译作“跋提释迦王”)、摩诃男(又译作“摩诃男拘隶”)、婆破(又译作“惒破”)、阿湿波誓(又译作“马胜”、“马师”)。 | |
11. | 六识身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六] 六识身:六个识的种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边的“身”是指种类,只是虚拟的比喻,而不是指身体。 | |
12. | 六触入处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四] 六触入处:由“六触”进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触使人心意动摇、产生贪爱的过程、时空、或情境。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里的“触”特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 | |
13. | 天人师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一] 天人师:天与人的导师。 | |
14. |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七]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心中浮现一些相、心中浮现很多相、心中浮现广大没有边际的相、什么物质都没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现的相。又译为“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 |
15. | 心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八] 心法:心理现象。“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 | |
16. | 支提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一] 支提:支提山,位于王舍城北方。迦兰陀竹园位于支提山侧。 | |
17. | 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五] 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佛陀说的(我理解为)五阴就是执著,说得真好。现在我还要再确认:请问佛,五阴就是执著吗?还是五阴之外有执著?(这位比丘听佛陀说五受阴是欲根、欲集、欲生、欲触,因此以为五阴即受、五阴就是五受阴。但随之又没把握,所以才再问,真的是五阴即受?还是五阴异受?) | |
18. | 世尊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三] 世尊:世间所尊重的觉者。梵文原文音译为“婆伽梵”、“婆伽婆”,是佛陀德性的总称,一字多义,经中常单译为“世尊”、旧译“众祐”。 | |
19. | 世间解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八] 世间解:了解世间一切的事理。 | |
20. | 世间世间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七) | [三] 世间世间法:描述世间的法中,最写实地描述世间的法。 | |
21. | 世间盲无目者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七) | [五] 世间盲无目者:形容世间没有智慧的人,有如失明的人(看不见东西)。 | |
22. | 世间智者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七) | [二] 世间智者:世间有智慧的人。 | |
23. | 世间多事,今请辞还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三十] 世间多事,今请辞还:我在世俗中还有许多事要处理,现在便请辞先回去了。 | |
24. | 仙人住处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四) | [二] 仙人住处:传说鹿野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处鹿野苑”。 | |
25. |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 | [二]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因为身体不是我,因此身体会生病、会苦,我也会想要让身体变成这样、不变成这样。 | |
26. | 四大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一] 四大: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 | |
27. | 四大造色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二] 四大造色: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种物质及物理现象。 | |
28. | 四识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四] 四识住:“色、受、想、行”等四个“识”在其中生长增广的基地。 | |
29. | 外道出家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〇) | [一] 外道出家:泛称佛弟子以外的出家人,另译作“异学”。 | |
30. | 正士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三] 正士:追寻正道的人。 | |
31. | 正方便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四] 正方便:正确的努力;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长。另译为“正精进”、“正勤”。 | |
32. | 正向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九] 正向:正确的趣向。 | |
33. | 正志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 正志: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译为“正治”、“正思”、“正思惟”。 | |
34. | 正见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九]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 |
35. | 正命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三] 正命:正当的谋生;以不违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
36. | 正定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六] 正定:正确的禅定。 | |
37. | 正念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五] 正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
38. | 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一] 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基于正信从家出离,出家修行。 | |
39. | 正业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二] 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 | |
40. | 正语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一] 正语: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 |
41. | 生灭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九) | [二] 生灭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由因缘离散而消灭的事物;有生就有灭。 | |
42. | 申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四] 申恕:印度黄檀,为豆科黄檀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于印度。又译为“身恕”、“尸舍婆”、“尸摄惒”。 | |
43. | 名色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七] 名色:即色、受、想、行、识五阴。其中“名”是“受、想、行、识”四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没有形体而只能用名字来诠释,因此称作“名”;“色”即色阴,也就是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另外也有解释“名色”为“分别色”,分别四大及其变化。 | |
44. | 名色集,是名识集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八] 名色集,是名识集:有“名色”的聚合,而会有“识”的聚合(识阴);因为有“名色”为因缘,而会有识阴。按: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 | |
45. | 因色、系着色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六] 因色、系着色:依着色,执着色。 | |
46. | 在无明㲉起恶邪见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十] 在无明㲉起恶邪见:由于无明而生出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㲉”是“卵”,譬喻无明如同卵一般,能生出邪见。 | |
47. | 多将翼从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八] 多将翼从:带许多随从。“将”是“带领”的意思。 | |
48. | 如来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三] 如来:依于真理而来成佛,即指佛陀。“如来”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之一,如来十号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古来对于如何断句为如来十号,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合理的看法为,“世尊”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对佛德性的总称,因此算十号之外的总称。) | |
49. | 如法说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四) | [四] 如法说:契合正法而说。 | |
50. | 如增一阿含经四法中说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二) | [三] 如增一阿含经四法中说:如同《增壹阿含经》讲述“四法”的经中所说内容。依据现存的《增壹阿含经》,难以断定是指哪一经,一个可能性是《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31〉第4经所说的“四法本”: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灭尽为涅槃。 | |
51. | 安隐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七] 安隐:安稳。 | |
52. |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九]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这两句话有二种解法。第一种解法为“有因缘(条件)聚集而生起了世间,有因缘(条件)使得世间已聚集而生起”,第一个“集”作动词,第二个“集”作形容词。第二种解法为这两句话是同义、换句话说,解为“有因缘(条件)聚集而生起了世间”,两个“集”都是动词。 | |
53. | 有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二] 有漏:有烦恼。其中“漏”是譬喻有所漏失。 | |
54. | 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八] 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我)存在、(我)不存在、(我)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我比对方殊胜、我与对方相等、我比对方卑劣、我知道我看见等念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是、我是这个、我将是、我将不是、我将是有色的、我将是无色的、我将是有想的、我将是无想的、我将是非有想非无想的(的念头)”。 | |
55. | 此心、此意、此识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七] 此心、此意、此识: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依作用可区分三者,心是精神作用的中心,有“集起”的意思,意指“思量”作用,识指“了别、认识”作用。 | |
56. | 竹园精舍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二] 竹园精舍:位于王舍城旁,又名竹林精舍,即[[迦兰陀竹园]]。 | |
57. | 自知自觉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七) | [四] 自知自觉:亲自证知、亲自觉悟。 | |
58. | 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四] 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安住在自己的洲渚、安住于依靠自己;安住在佛法的洲渚,安住于依靠佛法;不住在别的洲渚、不依靠别人。按:这是比喻要依靠观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证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导而修证佛法,不必外求。详见卷二十四[[agam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三九|第639经]]:“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 |
59. | 佛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二] 佛:觉者;自觉觉他的人。又译为佛陀。 | |
60. | 初、中、后善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四] 初、中、后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 | |
61. | 别知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九] 别知:辨别认知。 | |
62. | 我在色、色在我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一] 我在色、色在我:“我”处于色之中,或色处于“我”之中。这两种状况也称为(我、色的)“相在”。 | |
63. | 没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十一] 没:消失、终了。 | |
64. | 沙门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七] 沙门:出家的修行人。古代印度原泛指传统婆罗门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 |
65. | 见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九] 见法:见到真理。 | |
66. | 其如之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七) | [七] 其如之何:表示对其(指对方)无可奈何。 | |
67. | 具足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九] 具足住:进入(达成)并保持着。又译为“成就游”。 | |
68. | 取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 | [四] 取:执取;执著。 | |
69. | 取阴俱识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三] 取阴俱识:执取(执著)诸阴(色、受、想、行)同在的识。 | |
70. | 取阴识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〇) | [一] 取阴识:执著(色、受、想、行)阴的识。 | |
71. | 宜知是时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三十一] 宜知是时:现在是适当的时候(回去)了。 | |
72. | 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六] 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这只是空话,如果去问他,他就回答不出来了,只会愈来愈迷惑,因为他其实没有相关经验。其中“言数”又译为“言说”。 | |
73. | 拘萨罗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一] 拘萨罗: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部,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国。另译为“憍萨罗”。 | |
74. | 于色喜爱,是名色集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三] 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对色的喜爱造成色生起。其中“集”指因缘的聚合。第42经的相当经文作“爱喜是名色集”,相当的《七处三观经》经文作“爱习为色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食物的生起而有色的生起”。 | |
75. | 明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九] 明:智慧;彻底明白佛法。“无明”的对称。 | |
76. | 明行足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六] 明行足: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 | |
77. | 明触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十] 明触:“明”状况下的“触”;在六根对六境的认识了别中,能够有智慧。 | |
78. | 东园鹿母讲堂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一] 东园鹿母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是由鹿母出资设立的大讲堂,在舍卫城。 | |
79. | 法根、法眼、法依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五] 法根、法眼、法依:佛法的根源,佛法的导引,佛法的依归。 | |
80. | 波罗㮈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四) | [一]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 |
81. | 知见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八) | [三] 知见:知道、见到。 | |
82. | 空闲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七] 空闲: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为“空闲处、阿兰若、阿练若”。 | |
83. | 金毘罗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六] 金毘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 | |
84. | 阿㝹律陀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四] 阿㝹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又译为阿那律。 | |
85. | 阿难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九) | [一] 阿难:比丘名,以“多闻第一”闻名。“阿难”是“阿难陀”的简称。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担任佛陀侍者达二十五年。 | |
86. | 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六] 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五阴并不就是执著,也不是五阴之外有执著,而是哪里有欲贪,哪里就有五受阴(执著的五阴)。 | |
87. | 信心善男子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七) | [一] 信心善男子:对佛法有信心的善男子。 | |
88. | 封滞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七] 封滞:攀住占用,就是执取的意思。 | |
89. | 思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五] 思:意志活动;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行阴。 | |
90. | 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五] 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所谓可以阻碍是指:若用手、石头、木杖、刀,或是冷、热,或是口渴、饥饿,或是被蚊蝇、各种毒虫、风雨等的触扰,这就是触碍,所以有触碍的事物就是色受阴。 | |
91. | 是比丘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七) | [六] 是比丘:这里可能有经文脱落,原文可能为“如是,比丘”。 | |
92. | 是取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三] 是取:是执取(执著)。 | |
93. | 毘舍离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八] 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 |
94. | 为作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八] 为作:行为造作。 | |
95. | 为现在色所食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十] 为现在色所食:被现在色所支配。这里“食”是“支配”的意思。 | |
96. | 修多罗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二) | [二] 修多罗:契经;佛经。“修多罗”是音译,原义为“线”,比喻佛经能贯穿法义、使法义不散失。 | |
97. | 害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十二] 害:祸害。 | |
98. | 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一] 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不同的繁殖植物的方法,例如块根繁殖(如萝卜)、插枝繁殖(如葡萄)、取一整节来繁殖(如甘蔗)、自行落下就会繁殖(如落地生根)、果实里的种子繁殖。 | |
99. | 涅槃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 | [六] 涅槃:灭除烦恼、生死。 | |
100. | 疾得漏尽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八] 疾得漏尽:快速地灭尽烦恼,得到解脱。 | |
101. | 纯一满净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六] 纯一满净:完全清净。 | |
102. | 般涅槃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十四] 般涅槃:完全灭除烦恼、生死。“般”为“完全”。 | |
103. | 宿命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二] 宿命:宿世的生命;过去世。 | |
104. | 宿命智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一] 宿命智:能知道宿世生命的智慧。 | |
105. | 寂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十] 寂:寂静。 | |
106. | 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七] 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这些都是在描述证得阿罗汉。 | |
107. | 从禅觉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三] 从禅觉:禅坐完毕。 | |
108. | 族姓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四) | [一] 族姓:大族、家族。 | |
109. | 晡时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二] 晡时:黄昏时分,约下午三点至五点多。 | |
110. | 欲令如是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 | [一] 欲令如是:想要使它成为什么样子。 | |
111. | 清凉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十] 清凉:没有热恼,在这里形容“涅槃”。 | |
112. | 现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六] 现法:这一生。“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所以“现法”即现在的事物,表示这一生。 | |
113. | 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十一] 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如果没有“我”,那么造作都没有我的业,如此一来,在未来世又是谁来承受业报呢? | |
114. | 苦乐觉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五] 苦乐觉:苦受及乐受。这里的“觉”是“受”的异译。 | |
115. | 苦边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十] 苦边:苦的尽头。 | |
116. | 袈裟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 袈裟: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须经染色,以别于在家人所穿的白衣。又作“染色衣”。 | |
117. | 贪欲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四] 贪欲:贪求而不知足的欲念。简称“贪”。 | |
118. | 贪喜四取攀缘识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五] 贪喜四取攀缘识住:贪著四识住。其中“四取攀缘识住”就是“四识住”。 | |
119. | 阴、界、入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九] 阴、界、入:五阴、十八界、六入处。其中“界”是“差别、分界、种类”的意思,“十八界”为: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有人将这里的“界”解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则此段经文指观五阴、观六界(界分别观)、观六入处的本质。 | |
120. | 阴、根、阴即受,二阴共相关,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尽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十二] 阴、根、阴即受,二阴共相关,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尽:此摄颂即此经的十个问题:(1)阴(2)根(3)阴即受(4)阴阴相关(5)名字(6) 因(7)味患离(8)我慢(9)无我慢(10)疾漏尽。原经文的“二味,我慢”疑为“味,二我慢”的讹误。摄颂一般为十经一颂,这里为整理一经的十个问题,较少见,可称为内摄颂。 | |
121. | 鹿野苑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四) | [三] 鹿野苑:中印度波罗㮈城的地名,当地林中有许多鹿,因此称鹿野苑。佛陀成道后,在此地度化憍陈如等五位比丘证阿罗汉。 | |
122. | 善逝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七] 善逝: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 | |
123. | 善义、善味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五] 善义、善味:意义正确,文句正确。 | |
124. | 揵茨、钵、匕匕罗、遮留、毘悉多、婆阇那、萨牢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八) | [二] 揵茨、钵、匕匕罗、遮留、毘悉多、婆阇那、萨牢:这些是不同地方的人对于“钵”所给予的不同名称。 | |
125. | 无上士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九] 无上士:至高无上的人。 | |
126. | 无明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二] 无明:无智;不彻底明白佛法。也是“痴”的异名。 | |
127. | 无明触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七] 无明触:“无明”状况下的“触”;在六根对六境的认识了别中,没有智慧。 | |
128. | 无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四] 无漏:断尽烦恼。 | |
129. | 无种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四) | [二] 无种:没有最初的根源。 | |
130. | 异生、异灭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四) | [三] 异生、异灭:依一个生起,依另一个被灭。 | |
131. | 等正觉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五] 等正觉:完全契于真理、遍于一切的觉悟。另译作“正遍知”。 | |
132. | 跋提河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二] 跋提河:印度五大河之一,全名阿夷罗跋提河,即当今印度的拉布提河。 | |
133. | 钝根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九] 钝根:愚钝的根器;悟性低。 | |
134. | 意生缚断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九) | [八] 意生缚断:意识所生的结缚已断除。 | |
135. | 意界、法界、无明界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六] 意界、法界、无明界:六根的意根这一类(意界)、六境的法境这一类(法界)、无明这一类。(在卷八会解说,有意根、法界,就有意识,这三者和合生触。这时如果是在无明的状况下,就是无明触。) | |
136. | 愚痴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六] 愚痴:无智;无明。简称“痴”。 | |
137. | 当思惟此,莫思惟此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八] 当思惟此,莫思惟此:应该思惟这些……,不要思惟这些……。这里经文将该思惟哪些、不该思惟哪些的详细内容省略了。 | |
138. | 厌离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七) | [二] 厌离住:保持安住在厌离的状态。 | |
139. | 漏尽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三] 漏尽:断尽烦恼。 | |
140. | 聚落主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五] 聚落主:村长。 | |
141. | 菴罗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三] 菴罗:芒果。“菴”读音同“安”。 | |
142. | 著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 | [五] 著:黏着;执著。 | |
143. | 阂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四] 阂:阻隔;妨碍。读音同“合”。 | |
144. | 慧解脱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五] 慧解脱:以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 | |
145. | 摩偷罗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六) | [一] 摩偷罗:中印度的古国,在当今印度德里东南约一百四十公里处,为古代通商要地。 | |
146. | 敷座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八) | [四] 敷座:铺设座位。 | |
147. | 瞋恚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五] 瞋恚:生气;忿怒。简称“瞋”。 | |
148. | 调御丈夫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 调御丈夫:能调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让他们修行。“丈夫”指勇健修行的人。 | |
149. | 诤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七) | [一] 诤:诤论;为了主张自己的看法而与人争执。 | |
150. | 器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八) | [一] 器:容器。 | |
151. | 应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四] 应:应受人、天的供养。另译作“应供”,音译“阿罗汉”。 | |
152. | 炽然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十三] 炽然:猛烈燃烧的样子,这里形容像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 | |
153. | 诸根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五) | [三] 诸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 |
154. | 随转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三) | [一] 随转:被牵着走。 | |
155. | 暗惠明灯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四) | [五] 暗惠明灯:在黑暗中赠送明灯。 | |
156. | 瞿昙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十二] 瞿昙: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又译为“乔达摩”。佛弟子称佛陀为“世尊”,而外道则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昙”或“沙门瞿昙”来称呼他。 | |
157. | 难提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五) | [五] 难提:比丘名,佛陀称赞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 |
158. | 严驾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二十七] 严驾:整备车马。 | |
159. | 萨罗聚落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三] 萨罗聚落:名为萨罗的村落。“聚落”即村落、部落。 | |
160. | 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六) | [六] 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感觉苦、感觉乐、感觉不苦也不乐。 | |
161. | 触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一) | [四] 触: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根、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依着眼触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运作。 | |
162. | 释迦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九] 释迦:释迦牟尼佛的族姓,古印度刹帝利种的望族,义译为“能仁”。 | |
163. | 释种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三) | [八] 释种:姓释迦的一族。 | |
164. | 露地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二) | [十八] 露地:户外没有遮蔽物的地方。 | |
165. | 摄受心住 | |
杂阿含经卷第二(四三) | [二] 摄受心住:持续地摄住心;心持续地被把持住。“住”是持续、稳固的意思。 | |
166. | 变易法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 | [三] 变易法:具有会变化的性质,与“无常”意思类似。 | |
167. | 郁低迦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二) | [一] 郁低迦:比丘名,原为外道,曾向佛请益“世间有边无边”等问题(参见卷三十四第965经),后随佛出家,证阿罗汉(参见卷二十四第624经)。这里指以郁低迦为主角的一经。 | |
168. | 麤 | |
杂阿含经卷第二(五五) | [一] 麤:“粗”的异体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