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
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①,住于门边,遥见佛来。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②,慎勿近我门!”
佛告婆罗门:“汝知领群特、领群特法耶?”
婆罗门言:“我不知领群特,亦不知领群特法,沙门瞿昙知领群特及领群特法不?”
佛言:“我善知是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是时,婆罗门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请佛令坐,白言:“瞿昙!为我说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佛即就座为说偈言:
“瞋恚心怀恨, 隐覆诸过恶,
犯戒起恶见, 虚伪不真实,
如是等士夫, 当知领群特。
憋ⓑ暴贪悋惜, 恶欲悭谄伪,
无惭无愧心, 当知领群特。
一生二生者③, 一切皆杀害,
无有慈愍心, 是为领群特。
若杀缚椎ⓒ打, 聚落及城邑,
无道以切责, 当知领群特。
住止及行路, 为众之导首,
苦切诸群下, 恐怛ⓓ相迫愶④,
取利以供己, 当知领群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无主物,
掠护ⓔ为己有, 当知领群特。
自弃薄其妻, 又不入淫舍,
侵陵他所爱, 当知领群特。
内外诸亲属, 同心善知识,
侵掠彼所受ⓕ, 当知领群特。
妄语欺诳人, 诈取无证财,
他索而不还, 当知领群特。
为己亦为他, 举责及财与ⓖ,
或复顺他语, 妄语为他证,
如是妄语者, 当知领群特。
作恶不善业, 无有人知者,
隐讳覆藏恶, 当知领群特。
若人问其义, 而答以非义,
颠倒欺诳人, 当知领群特。
实空无所有, 而轻毁智者,
愚痴为利故, 当知领群特。
高慢自称举, 毁坏于他人,
是极卑鄙慢, 当知领群特。
自造诸过恶, 移过诬他人,
妄语谤清白, 当知领群特。
前受他利养, 他若ⓗ来诣己,
无有敬报心, 当知领群特。
沙门婆罗门, 如法来乞求,
呵责而不与, 当知领群特。
若父母年老, 少壮气已谢,
不勤加奉养, 当知领群特。
父母诸尊长, 兄弟亲眷属⑤,
实非阿罗汉, 自显罗汉德,
世间之大贼⑥, 当知领群特。
初上ⓘ种姓生, 习婆罗门典,
而于其中间, 习行诸恶业,
不以胜生故, 障呵责恶道,
现法受呵责, 后世堕恶道,
生旃陀罗家, 世称须陀夷⑦,
名闻遍天下, 旃陀罗所无,
婆罗门刹利, 大姓所供养,
乘于净天道, 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处障, 令不生梵天,
现法善名誉ⓚ, 后世生善趣,
二生汝当知, 如我所显示,
不以所生故, 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为婆罗门,
业为领群特, 业为婆罗门。”
婆罗门白佛言:
“如是大精进, 如是大牟尼⑧,
不以所生故, 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为婆罗门,
业故领群特, 业故婆罗门。”
时,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转得信心,以满钵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偈如上说。
时,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见食瑞应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独静思惟,如前说,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心善解脱,自觉喜乐,即ⓞ说偈言:
“非道求清净, 供养祠祀火,
不识清净道, 犹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乐, 出家受具足,
逮得于三明⑨, 佛所教已作。
先婆罗门难, 今为婆罗门,
沐浴离尘垢, 度诸天彼岸。”
[校勘]
ⓐ “领群特”,巴利本作 Vasalaka。
ⓑ “憋”,宋、元、明三本作“弊”。
ⓒ “椎”,宋、元二本作“捶”,明本作“槌”。
ⓓ “怛”,宋、元、明三本作“恒”。
ⓔ “护”,宋、元、明三本作“诋”。
ⓕ “受”,元、明二本作“爱”。
ⓖ “财与”,宋、元、明三本作“与责”。
ⓗ “若”,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 “初上”,宋、元二本作“和上”,明本作“和尚”。
ⓙ “直”,宋、元、明三本作“真”。
ⓚ “誉”,宋本作“举”。
ⓛ “事火婆罗豆婆遮”,巴利本作 Aggikabhāradvāja。
ⓜ “于”,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 宋、元、明三本无“戒”字。
ⓞ “即”,宋、元、明三本作“而”。
[注解]
① 火具:引火生火的器具。
② 领群特:领群的特牛(公牛)。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旃陀罗”(贱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贱民”。
③ 一生二生者:胎生和卵生的众生。
④ 迫愶:胁迫;以威势相逼迫。“愶”通“胁”。
⑤ 父母诸尊长,兄弟亲眷属:这边疑有阙漏,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为“父母兄弟及姊妹,骂詈恶口无逊弟”,指对亲属的恶口。
⑥ 实非阿罗汉,自显罗汉德,世间之大贼:其实不是解脱的圣人,却大妄语自称是解脱的圣人,这是欺世盗名的大贼。
⑦ 须陀夷:比丘名,七岁时和佛问答流利,因此佛陀破例允许他未满二十岁即受具足戒。出身旃陀罗(贱民)种姓。又译为“须陀延”、“苏陀夷”。
⑧ 大牟尼:寂静的圣者,指佛陀。“牟尼”是“寂静”的意思。
⑨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尽明(漏尽神通)。
[对应经典]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第268经。
- 南传《小部尼柯耶.经集》〈蛇品1〉第7经贱民经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四
此经此卷,国、宋二本文义全同,皆有十九经,总二十五纸。丹本有十五经,若依宋藏式ⓐ写之,可成二十七纸。又其文义与国、宋二本全别,未知去取。今捡国、宋本经,则下流函中,此经第四十二卷耳。宋藏错将彼卷重刊于此,为初四卷,国亦仍之者,错也。故令去彼,取此丹本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