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3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毘罗卫尼拘律园中。

时,有释氏沙罗疾病

尔时,世尊闻释氏沙罗疾病委笃,晨朝着衣持钵,入迦维罗卫国乞食,次到释氏沙罗舍。释氏沙罗遥见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说三受,如差摩迦修多罗广说,乃至“患苦但增不损。是故,释氏沙罗!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释氏沙罗白佛言:“如世尊说:‘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我悉有之,我常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释氏沙罗:“是故,汝当依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于上修习五喜处。何等为五?谓念如来事,乃至自所施法。”

释氏沙罗白佛言:“如世尊说,依四不坏净,修五喜处,我亦有之,我常念如来事,乃至自所施法。”

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自记斯陀含果。”

沙罗白佛:“唯愿世尊今我舍食。”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沙罗长者即办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世尊食已,复为沙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校勘]

“委”,明本作“痿”。

“委”,元、明二本作“痿”。[*]

“乃至患苦但增不损是故释氏沙罗”十四字,宋、元、明三本无此十四字。

[注解]

委笃:病危。其中“委”为疲困、颓丧的,“笃”为病势沉重。

五喜处:五种欢喜之处,即念佛、念法、念僧、念(自己的持)戒、念(自己的布)施。参见卷三十第857经所说“五种欢喜之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修习五喜处,即随时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自己的持)戒、念(自己的布)施,修习这五种事能让人心生欢喜。

念佛、念法、念僧能让人心生欢喜,这已耳熟能详。

念戒能心生欢喜,因为持戒清净则不会做会让自己后悔的行为,守护六根则能减轻被外境拉着走所带来的疲劳,烦恼减轻自然心生欢喜。纵使只是短期持戒,例如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在事后念自己曾清净持戒,也有助于让心念回到清净的状态,而心生欢喜。本卷第1024、1025等经中,佛陀面对遗憾于重病而无法入定的弟子们,也借由询问他们:“汝得无破戒耶?”来让他们肯定自身持戒清净的事实,让心境从遗憾转为欢喜,进而思惟佛法以“心得解脱,欢喜踊悦”或“诸根喜悦”。

念施能心生欢喜,因为为善最乐,不求回报的布施能让人放下贪心和吝啬的心,利人又利己,烦恼减轻自然心生欢喜。可参见卷三十第857经对念(自己的布)施的说明:“随时忆念:‘我得己利,我于悭垢众生所,当多修习离悭垢住,修解脱施、舍施、常炽然施、乐于舍,平等惠施,常怀施心’”。在布施事后,忆念曾作的清净布施,也有助于心生欢喜,而有利修定。

这五喜处在卷三十第857经称为“五种欢喜之处”、“五支定”、“三昧念”,显示修习五喜处不只能让人心生欢喜,也有助于成就禅定,毕竟“七觉支”当中“喜觉支”有助于“轻安觉支”,“轻安觉支”有助于“定觉支”。

如果能行、住、坐、卧,随时都将心念放在五喜处之一,则随时都是善心或清净心,甚至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修得三昧,如同古今中外许多成就念佛三昧的修行人。

五喜处也可以作为打坐时的工具,例如刚入座时如果五盖较重,可以先念五喜处之一,让自己生起欢喜,只要有一丝的欢喜就能有所助益:这样的欢喜能让心中轻松安稳,有助于安定身心,接下来的打坐就比较容易进入状况了。

常有同学提问:“布施不是要‘三轮体空’吗?可以念自己的布施吗?”

布施的确不应执著,念施也只是单纯地忆念布施的善行,并不执著,才能依此自然心生欢喜。念施时不应计较布施数量是多还是少?这个布施能让自己增加什么光环?接受布施的人该怎么答谢自己?才因此增加贪、瞋、痴、慢、疑等烦恼。

另一方面,念施是修行的一个方法、一个过程,并不是修行的终点。六念都是修行的“筏”,最终是要放下的,但这个筏对于初学者还是非常好用的,可以搭这个筏过一段河,不急着在还没搭过筏之前就把筏放下了。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