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7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异比丘,于夜明相出时,出河边,脱衣着岸边,入水洗浴。浴已上岸,被一衣,待身干。

时,有一天子放身光明,普照拓补河侧,语比丘言:“汝少出家,鲜白发黑,年始盛美,应习五欲,庄严璎珞,涂香华鬘,五乐自娱,而于是时,违亲背俗,悲泣别离,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如何舍现前乐,而求非时之利?”

比丘答言:“我不舍现前乐求非时乐,我今乃是舍非时乐得现前乐。”

天问比丘:“云何舍非时乐得现前乐?”

比丘答言:“如世尊说,非时之欲,少味多苦,少利多难。我今于现法中,已离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现前观察,缘自知觉。如是,天子!是名舍非时乐得现前乐。”

天复问比丘:“云何复是如来所说,非时之欲,少乐多苦?云何复是如来所说,现法利乐,乃至缘自觉知?”

比丘答言:“我年少出家,不能广宣如来所说正法、律仪。世尊近在迦兰陀竹园。汝可往诣如来,问其所疑,如世尊说,随忆受持。”

天子复言:“比丘!于如来所,有诸力天众多围遶,我先无问,未易可诣。比丘!汝若能为先白世尊者,我可随往。”

比丘答言:“当为汝去。”

天白比丘:“唯然,尊者!我随后来。”

时,彼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以向天子往反问答具白世尊:“今者,世尊!彼天子诚实言者须臾应至,不诚实者自当不来。”

时,彼天子遥语比丘:“我已在此,我已在此。”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众生随爱想,  以爱想而住,
 以不知爱故,  则为死方便
。”

佛告天子:“汝解此偈者,便可发问。”

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佛复说偈而告天子曰:

若知所爱者,  不于彼生爱,
 彼此无所有,  他人莫能说
。”

佛告天子:“汝解此义者,便可发问。”

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

佛复说偈言:

见等胜劣者,  则有言论生,
 三事不倾动,  则无软中上
。”

佛告天子:“解此义者,则可发问。”

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

佛复说偈言:

断爱及名色,  除慢无所系,
 寂灭息瞋恚,  离结绝悕望,
 不见于人天,  此世及他世
。”

佛告天子:“解此义者,乃可发问。”

天子白佛:“已解,世尊!已解,善逝!”

佛说此经已,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校勘]

“拓”,宋、圣二本作“㯓”,明本作“榻”。[*]

“拓”,丽、金二本作“㯓”。

“忆”,圣本作“意”。

“力”,元、明、圣三本作“方”。

“以”,宋、元、明、圣四本作“已”。

“在此”,大正藏原为“此在”,今依据圣本、高丽藏二本改作“在此”。

[注解]

明相:光明的相,在这里指日出前,东边的天空开始亮起来的景像。

拓补:“温泉”的音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温泉”。

璎珞:以玉编缀的饰品,通常挂在脖子上。

华鬘:以花结串而成的饰品。

现前乐:现在的快乐。

非时:在这里特指非现在的。

我今于现法中,已离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现前观察,缘自知觉:我在这一生中,已出离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即时、不须等待,趣向涅槃。就在这里当下,亲自能体证。

随忆受持:接受而不忘。又译为“忆持”。

于如来所,有诸力天众多围遶,我先无问,未易可诣:佛陀所在的地方,有许多强大的天众围绕着,我没有先打过招呼的话,不容易前往。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今佛侍从大威德天,盈集左右,如我弱劣,不能得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去见那位世尊不易被我们做,因为被其它大影响力的诸天围绕”。

众生随爱想,以爱想而住,以不知爱故,则为死方便:众生追随由爱而生的相,依靠由爱而生的相,因为不了知爱的缘故,努力地走向死亡。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名色中生相,谓为真实有,当知如斯人,是名属死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能被告知的有想众生,在能被告知的上被建立,不遍知能被告知的后,被死神束缚”。

若知所爱者,不于彼生爱,彼此无所有,他人莫能说:如果了知所爱的是什么,就不会因为它而产生爱了;我和它都不是实存的,而没有人能够述说。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若识于名色,本空无有性,是名尊敬佛,永离于诸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但遍知能被告知的后,不思量告知者,因为对他‘那个不存在’:以那个依能说他的对他不存在”。

见等胜劣者,则有言论生,三事不倾动,则无软中上:执著于我跟别人差不多(我等)、我比别人强(我胜)、我比别人差(我卑)的见解,则会产生争论;不动心于这三者,则没有下、中、上的分别。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胜慢及等慢,并及不如慢,有此三慢者,是可有诤论;灭除此三慢,是名不动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相等的或者殊胜的或卑劣的:凡他认为——他以那个会争论,在三种上成为不动摇者,他不想‘相同的、殊胜的’”。

断爱及名色,除慢无所系,寂灭息瞋恚,离结绝悕望,不见于人天,此世及他世:断除爱和名色,除去傲慢,没有执著,寂静地止息瞋恚,远离烦恼的束缚,断绝对世间的渴望,就能不再轮回出现于人间或天上的现世或来世。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断爱及名色,灭除三种慢;不触于诸欲,灭除于瞋恚;拔除诸毒根,诸想愿欲尽。若能如是者,得度生死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断名称他不到达胜慢,在这里切断在名色上的渴爱,那位系结已被切断、无苦恼、无愿望者,当遍求时他们没得到:诸天、人们在此世或在他世,在天界或在一切住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即时行哪种乐?

凡夫的见解是即时行五欲之乐,而圣者的见解是即时行涅槃妙乐,获得没有烦恼而活在当下的轻安快乐。

本经中第一偈:

“众生随爱想,  以爱想而住,
 以不知爱故,  则为死方便。”

说的是“知爱(造成生死轮回)”,但天人没听懂。

第二偈:

“若知所爱者,  不于彼生爱,
 彼此无所有,  他人莫能说。”

说的是“知所爱(虚妄不实)”,但天人也没听懂。

第三偈:

“见等胜劣者,  则有言论生,
 三事不倾动,  则无软中上。”

说的是“我见、我慢(引发执著)”,但天人也没听懂。

最后佛陀算是将答案都讲出来了:

“断爱及名色,  除慢无所系,
 寂灭息瞋恚,  离结绝悕望,
 不见于人天,  此世及他世。”

由于贪爱(第一偈的主题)所爱(第二偈的主题;所爱的事物都只在名色之中),由于有我见、我慢(第三偈的主题),因此有生死轮回。断除了这些,才能不再轮回。

因此本经一开始天人所赞叹的五欲娱乐,在认清爱和所爱后,并不是真乐,涅槃才是真乐。天人在此时终于听懂了。

  • 层次较低的天人难以进入层次较高的天人圈子

本经提到由于有许多高层次的天人围绕着佛陀,河边的天人没有信心能够突破重围而亲自向佛陀问法,因此希望河边的比丘先帮忙开道,打个招呼:“于如来所,有诸力天众多围遶,我先无问,未易可诣。比丘!汝若能为先白世尊者,我可随往。”

层次较低的天人不易进入围绕大修行人的层次较高的天人圈子,这种现象也见诸古代的逸事传说中。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