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0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满。复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彼水。诸比丘!于意云何?彼士夫水渧为多,池水为多?”

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万倍,不可为比。”

“如是。诸比丘!见谛者所断众苦,如彼池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入室坐禅。时,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世尊入室去后,告诸比丘:“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

“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对于色是我、异我、相在的错误知见的详细解说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是我所,或见想、行、识即是我,见色是我所。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见想、行、识即是我,色在我中。

“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见想,行,识是我,于色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

“云何见受即是我?谓六受身——眼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此六受身一一见是我,是名受即是我。

“云何见受异我?谓见色是我,受是我所;谓想、行、识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异我。

“云何见我中受?谓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识是我,受在其中,是谓我中受

“云何见受中我?谓色是我,于受中住,周遍其四体;想、行、识是我,于受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受中我。

“云何见想即是我?谓六想身——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是名想即是我。

“云何见想异我?谓见色是我,想是我所;受、行、识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异我。

“云何见我中想?谓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识是我,想在中住,是谓我中想

“云何见想中我?谓色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受、行、识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想中我。

“云何见行是我?谓六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于此六思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行即是我。

“云何见行异我?谓色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识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异我。

“云何见我中行?谓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识是我,行在中住,是谓我中行。

“云何见行中我?谓色是我,于行中住,周遍其四体,谓受、想、识是我,于行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行中我。

“云何见识即是我?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

“云何见识异我?见色是我,识是我所,见受、想、行是我,识是我所,是名识异我。

“云何见我中识?谓色是我,识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识在中住,是名我中识。

“云何识中我?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受、想、行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

“如是圣弟子见四真谛,得无间等果,断诸邪见,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向积聚,作如是观:‘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如是观,善系心住,不愚于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非不消炀,非不寂灭。灭而不起,减而不增,断而不生,不取不着,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舍利弗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受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如”,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如”。

宋、元、明三本无“身”字。

大正藏在“我”字之后有“我是受”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是谓我中受”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谓”。

大正藏无“受、行”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是谓我中想”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受、行、识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十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谓”,宋、元、明三本作“谓见”。

大正藏在“识”字之前有一“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见”,宋、元、明三本作“谓见”。

“若远、若近”,宋、元、明三本作“若近、若远”。

“炀”,宋本作“洋”,元、明二本作“烊”。

大正藏在“生”字之后有“不生”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由旬:长度单位,公牛挂轭行走一日的距离,约七、八公里。另译作“由延”。

渧:“滴”的古代俗写。

见谛者:初果以上的圣者。“谛”指真实不虚的道理,“见谛”即证悟真理。

身见:执著于五阴有“我”的见解。

说奇特矜举:说一些邪见奇特之事,自己吹捧自己。

一切入处正受: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于一切处的入定修法,也作“十遍处”,“十一切处”。“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

行即是我,我即是行:此处疑为“白即是我,我即是白”的讹误。

见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思量认为感受是“我”,在物质(身体)中停留,渗透于物质(身体)中,遍布于四肢。

四真谛:即“四圣谛”,苦、集、灭、道。

善系心住:好好的让心念安住。

猗息:轻松安稳,又译为“轻安”。“猗”是轻松美好的意思,读音同“依”;“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

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

消炀:消失熔化。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身见

本经列举了在禅定中一一观四大乃至五阴时,由于所见的境界,可能会臆测出五阴是我、异我、相在等邪见。例如得“地一切入处正受”时,感觉到身体内外的“地大”(坚固性)都统一了,没有边界,超越“小我”而有“大我”的体验,但佛陀告诉我们这“大我”也是无常、无我的。

同理,以水、火、风、青、黄、赤、白为所缘而入定,会感觉到身体内外的水、火、风、青、黄、赤、白遍及一切,例如身心乃至宇宙都融入无边无际、宁静安祥的白光之中,就是“白一切入处正受”。这是不错的定境,但一些人因此以为宁静安祥的白光就是“真我”,则是错误的臆测。《中阿含经》卷五十九第215经有对这些定境更多的说明。

有了佛法的正见,才能超越这些片面的见解,得证无我的智慧,获得解脱。从此经也可得知观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不只是要在概念上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禅定中的谛观体验。

“我思故我在”,是将五阴的哪一阴当作了“我”?

  • 是我、异我、相在

本经中对于外道所认知的“五阴是我、五阴异我、我中五阴、五阴中我”有详细的定义。

凡夫执著认为在五阴中有“我”,例如就色(身体)与“我”的关系而言,凡夫可能误认:

  1. 色是我:身体就是“我”,至于受、想、行、识都是由这个“我”所拥有的东西。
  2. 色异我:身体之外有“我”。例如以为识(觉知)甚至所谓的“灵魂”是“我”,而身体是由这个“我”所拥有的东西。
  3. 我中色:身体处于“我”之中。例如以为有全知全能的造物主是永生的“大我”,造物主心中变现出宇宙的一切乃至人的身体。
  4. 色中我:“我”处于身体之中。例如以为识(觉知)是“我”,遍布于身体内的脑部及脑神经中。

其中“我中色”、“色中我”合称为色与我“相在”。

就逻辑来看,“色异我”、“我中色”、“色中我”都是认为色是我所(拥有的),其中“色异我”特指“色”和“我”各自独立,“我中色”特指“色”包含于“我”之中,而“色中我”特指“我”被包含、遍布于“色”之中。以糖和水来比喻,“色异我”就像分离的糖和水,“相在”就像糖溶在水中。糖虽然在水中,也与水无法区别,但糖毕竟不是水,就如“我”与“色”相在。

这些可以引申而含括外道的各种我见,例如一些外道认为大地之母(Earth Mother、Gaia、大我)是一种永恒的觉知(识),遍于一切物质(也包括身体)之中,一切物质都有大地之母在其中,这也属于“色中我”。

本经中所述各种身见的逻辑关系,可参见如下示意图:

上述二十种身见只是列举,逻辑上可有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例如外道以为 “全部五阴为我”、“我在五阴之外”,甚至只有色受想是我,或是色受想异我等等。

佛陀则发现五阴都是因缘生灭的,一切的身心运作中没有不变的自我。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