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78经
如是我闻:
时,有婆四吒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𫄨罗菴罗园中。
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取汝郁多罗僧与彼婆四吒婆罗门尼,令著听法。”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时,婆罗门尼得衣着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②……乃至信心清净,受三自归③,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吒优婆夷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而告婆四吒优婆夷言:
“先诸子命终, 念子生忧苦,
昼夜不饮食, 乃至发狂乱。
今丧第ⓑ七子, 而不生忧苦?”
婆四吒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儿孙有千数, 因缘和合生,
长夜迁过去, 我与君亦然。
子孙及宗族, 其数无限量,
彼彼所生处, 更互相残食。
若知生要ⓒ者, 何足生忧苦④?
我已知出离, 生死存亡相,
不复生忧苦, 入佛正教故。”
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叹言ⓓ:
“未曾所闻法, 而今闻汝说,
何处闻说法, 不念子忧悲?”
婆四吒优婆夷说ⓔ偈答言:
“今日等正觉, 在弥𫄨罗国,
菴罗树园中, 永离一切苦,
演说一切苦、 苦习ⓕ、苦寂灭、
贤圣八正道, 安隐趣涅槃。
则是我大师, 深乐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 能开子忧苦。”
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亦当往, 弥𫄨菴罗园,
彼世尊亦当, 开我子忧苦。”
优婆夷复说偈言:
“当观等正觉, 柔软金色身;
不调者能调, 广度海流人。”
尔时,婆罗门即严驾乘于马车,诣弥𫄨罗ⓖ菴罗园。遥见世尊,转增信乐,诣大师前。
彼时,大师即为说偈,开其法眼,苦、习[*]、灭、道,正向涅槃。彼即见法,成无间等。既知法已,请求出家。
时,婆罗门即得出家,独静思惟,乃至得阿罗汉。世尊记说:“于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车还家,告婆四吒优婆夷,令发随喜,语言:‘婆罗门往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即为说法,为开法眼,见苦圣谛、苦集、苦灭、贤圣八道,安趣涅槃,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彼御者奉教疾还。时,婆四吒优婆夷遥见御者空车而还。即遥问言:“婆罗门为见佛不?佛为说法,开示法眼,见圣谛不?”
御者白言:“婆罗门已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为开法眼,说四圣谛,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专精思惟。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优婆夷心即随喜,语御者言:“车马属汝,加复赐汝金钱一千,已汝传信言:‘婆罗ⓗ门宿阇谛,已得三明。’令我欢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车马金钱为?车马金钱还优婆夷,我今当还婆罗门所,随彼出家。”
优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还。不久亦当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随后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优婆夷!如彼出家,我亦当然。”
优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随出家⑤,我今不久亦当随去。如空野大龙,乘虚而游,其余诸龙、龙子、龙女悉皆随去,我亦如是,执持衣钵,易养易满。”御者白言:“优婆夷!若如是者,所愿必果,不久当见优婆夷少欲知足,执持衣钵,人所弃者,乞受而食,剃发染衣,于阴、界、入⑥断除爱欲,离贪系缚,尽诸有漏。”
彼婆罗门及其御者、婆四吒优婆夷、优婆夷女孙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边。
[校勘]
ⓐ “示”,大正藏原为“云”,今依据前后文改做“示”。
ⓑ “第”,大正藏原为“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第”。
ⓒ “要”,宋、元、明三本作“恶”。
ⓓ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 宋、元、明三本无“说”字。
ⓕ “习”,元、明二本作“集”。[*]
ⓖ 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 “婆罗”,大正藏原为“罗婆”,今依据前后文改做“婆罗”。
[注解]
① 弥𫄨罗:中印度的古城,是鞞陀提国的首都,属于跋耆族。《中阿含经》卷十四第67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曾于此城的林中作转轮圣王,之后出家修行但没有解脱。又译为“弥梯罗”、“弥萨罗”。
② 如佛常法,说法次第:如同佛陀通常对人说法开示的过程、次序,例如《中阿含经》卷三十二〈大品1〉第133经优婆离经:“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所说正要,世尊便为彼说苦、习、灭、道。”(CBETA, T01, no. 26, p. 630, c1-7)
③ 三自归:自己宣誓归依佛、法、僧三宝。
④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忧苦:如果知道生死的关键,又何须(因丧子而)生起忧苦。
⑤ 优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随出家:《杂阿含经》本句之前疑似经文有阙漏。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在本句之前有一段记载:“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实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获得阿罗汉道。”婆私吒语其女言:“汝善治家,受五欲乐,我欲出家。”女孙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舍五欲乐,出家求道,我今亦当随而出家,离念兄弟眷恋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随,我亦如是,当随出家,执持瓦钵而行乞食。我能修于易养之法,不作难养。”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为吉善,所愿必成。我今观汝不久必当得尽于欲,离诸结使。”时,婆罗门婆罗阇、婆私吒、并孙陀利,悉共相随,俱时出家,皆得尽于诸苦边际。”(CBETA, T02, no. 100, p. 406, a15-25)
⑥ 阴、界、入:五阴、十八界(或六界)、六入处。其中“界”是“差别、分界、种类”的意思,“十八界”为: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有人将此处的“界”解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则此段经文指观五阴、观六界(界分别观)、观六入处,而解脱执著。
[对应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