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0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

罗睺罗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尔时,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信”,宋、元、明三本作“住”。

“演”,宋、元、明三本作“广”。

“说”,宋、元、明三本作“广说”。

“白”,宋、元、明三本作“而白”。

“心”,宋、元、明三本作“已”。

[注解]

增上法:超越世间的法;解脱法。

五受阴: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有执著的五阴,又称为“五受阴”。参见卷二第55、58经。又译为“五盛阴”、“五取蕴”。

尼陀那:为音译,义译为缘起、因缘。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从本经可知,为他人讲解佛法,也是一种修行。

《长阿含经》卷八第9经众集经也提到,为他人说佛法,是“五解脱入”(从大师闻法、受持讽诵、为他人说、思惟分别、于法得定)之一,能让修行者分别法义后得法喜,得法喜后得轻安,得轻安后得定、得定后得实知见而解脱。(CBETA, T01, no. 1, p. 51, c3-12)

本经记载佛陀观察到罗睺罗“未堪任受增上法”,而要罗睺罗渐次为人讲解“五受阴”、“六入处”、“尼陀那”等法,这些法都有解说世间的运作。罗睺罗在为人解说的过程中,也加深了自己的修学基础,等到罗睺罗“堪任受增上法”后,佛陀向他深入解说“无常”等出世间解脱法(“增上法”),罗睺罗在闻、思、修后也就证阿罗汉了。对比之下,佛陀的确一向由浅入深地教导弟子,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通常先由“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恶、漏、不净行”等人天善法开始解说,等到弟子心开意解,才教导苦集灭道等出世间法,弟子就得法眼净了。《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24〉第2经(CBETA, T02, no. 125, p. 616, a2-9) 等许多经典都有记载佛陀由浅入深的说法次第。

本经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提到佛陀要求罗睺罗为人讲解“五受阴”、“六入处”、“尼陀那”,而是直接记录佛陀观罗睺罗解脱智熟后,说“一切无常”。南传经文另外记载佛陀开示后“许多跟在一起的天众们的远尘、离垢之法眼生起:‘凡任何集法都是灭法’”。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