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1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菴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来世转复微少;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

“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等诸比丘亦复多逐过去五欲功德,现在、未来亦复微少,汝今亦当以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护,亦当不久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比丘!于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佛说:“当觉六入处。”言已,入室坐禅。时,有众多比丘,世尊去后,作此论议:“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不广分别,而入室坐禅。世尊说言:‘当觉六入处,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我等今日于世尊略说法中犹故不解,今此众中,谁有慧力,能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广为我等演说其义?”

复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难,常侍世尊,常为大师之所赞叹,聪慧梵行。唯有尊者阿难堪能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演说其义,我等今日皆共往诣尊者阿难所,问其要义,如阿难所说,悉当奉持。”

尔时,众多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于一面坐。白尊者阿难言:“尊者!当知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如上所说,具问阿难,当为我等广说其义。”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于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之,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尊者阿难说此义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五”,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前后文改作“五”。

“议”,宋、元、明三本作“义”。

“之”,大正藏原为“当”,宋本作“定”,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之”。

[注解]

成正觉:成佛。其中“正觉”指佛的真正觉悟的智慧。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欲”。

法:这里指六境中的“法”。“耳、鼻、舌、身……意、法因缘”是“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身触因缘、意法因缘”的简称。

略说法要,不广分别:只有简单说正法的摘要,没有详细解释。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之说:佛陀简化而讲的,就是灭除六入处余留的执著的说法。“有余”即还有余留的。这里特指还有余留的执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问:为什么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来世转复微少?

此经中佛陀是描述他未成道前的经验。一般说来,打坐时的妄念是本于过去的经验而来的居多、对于正在用功的当下的妄念较少。若打坐时会思考到未来的计划,可能妄念已太粗重、而完全脱离了打坐所采用的所缘或方法了。因此若非心思散乱,打坐时追逐未来的妄念应该最少。

这些妄想会影响打坐,因此佛陀接着开示,要守护六根,进一步的则在禅定中灭除六根残余的执著或“关掉”六根,就能“色想即离……法想即离”。可注意的是这边的六根是微观的六根、念念生灭的六根,由前一刹那的身心(名色)而缘生的下一刹那的感官(六入处),因此可以灭除。关于念念生灭的六根的深义,有兴趣的同学可研究《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35经《第一义空经》(CBETA, T02, no. 99, p. 92, c12)

  • 问:阿难广说的,和佛陀略说的,都是要灭六根,似乎一模一样?

要了解阿难解释了什么,可将整篇经文的脉络贯串起来看,才能知道阿难如何用几个字画龙点精而广说:

佛陀提到了(a)打坐时有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因此努力守护六根,而能致涅槃。佛陀又进一步解释,(b)灭六入处可离色想乃至法想。

阿难解释说:“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之说”,他的解释其实只多了“灭六入处有余”这几个字。灭除了六入处的有余、执著,断了六入处所缘生十二因缘的锁链,自然就将(a)和(b)串在一起,而能达到涅槃。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