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时间 Sun May 15 19:26:07 2011

今天有同学问到《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当觉六入处,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弟子听不太懂,而请阿难广说,阿难则解释道: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

阿难说的和释迦牟尼佛说的有何不同?为什么阿难是广说?

我看了二个版本的翻译,包含南传译本,似乎略说和广说都很相近。

另外不同版本的断句也有不同:
1. 法雨版: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2. 印顺法师、张西镇、庄春江版: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由于诸法师大德的说法似乎看不出重点,因此发文征询大家的意见。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时间 Sun May 15 22:06:57 2011

刚对照了三个版本,我说一下我的理解:

北传杂阿含:

“....比丘!于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佛说:“当觉六入处。”

这是佛告诉比丘,于六入处要觉知,接着又说:“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我想是中间这一段令比丘众不解。

最后又说:“当觉六入处。”这个就是前面提到于六入处要觉知,这应该也不会有疑问。

所以比丘问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回答:“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

我个人的理解是,阿难回答比丘众,佛陀说的那一段,是在描述“灭六入处有余”--也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所以阿难的解释只是在指出这一点。

我想并不是佛陀立刻要比丘众想办法灭去眼入处乃至六入处,而是要比丘在眼入处觉知,但同时也告诉他们,若有一天六入处都灭了(无余涅槃),色想及至法想也都没了,这应该算是在教导他们关于涅槃的描述。

*** *** ***

元亨寺版本:

于此,汝等为自己应不放逸,常防护正念。然而,诸比丘!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一开始世尊也是教导要不放逸,要防护正念。接着也说出:眼之灭,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意之灭,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这一段就是比丘们所不解的,因此比丘们才提出底下的问题:

时,世尊离去未久,此等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 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简略说示此教而未详细解说其意义

底下则是阿难尊者的解释:

如是诸友!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其意义,余如是知此教之意义。“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诸友!于此,世尊乃说示六处之灭尽也。

同样地,阿难尊者也是说明这就是指“六处之灭尽也”。

我手中的电子版有底下的注解,但我不知元亨寺原书有没有这种注解?

“六处(处于上面译为境,同一原语)之灭尽谓涅槃。”

*** *** ***

同样,对照庄春江居士的译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11.htm

学友们!世尊根据这六处灭而说:‘比丘们!因此,在这里,那处应该被体会,眼被灭之处,则色想被灭;那处应该被体会……(中略)意被灭之处,则法想被灭。那处应该被体会。’

上面这一段就是阿难回答说,世尊所说的内容是根据六处灭而说的。庄居士最底下也有一段注解,节录如下:

11.“若眼灭,色想则离”、“眼被灭之处,则色想被灭”(...巴利文略...),菩提比丘依锡兰本英译为“眼终止之处,则色的认知褪去”(where the eye cease and perception of forms fades away),并解说这是指涅槃的境界。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时间 Wed May 18 02:38:23 2011

其实我的看法是佛陀一开始是说“当觉六入处”,后来却又说“若彼眼灭,色想则离....”

而阿难尊者说,佛陀所没有解释的,就是这些是“灭六入处”。也就是大刚说的‘相当于“六入处灭”’。只是大刚认为理所当然的,其实是比丘们所没有想到的,才由阿难尊者指出来。

以上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至于“灭六入处”是不是“无余涅槃”,这点则是衍伸出来的。我是很直觉也认为如此,倒没有肯定的证据。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时间 Tue Oct 2 19:16:45 2012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杂阿含经》卷13:“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这二经其实我都会联想到无余涅槃。尤其是卷13那段,
已经说明于未来世永不复生,似乎只有无余涅槃才会如此。
至于入定,我觉得可以说六根的作用有某种程度的暂停,
就算是最深的灭尽定,也只是中止意识之流,但眼耳乃至身根都还存在。

这点个人思考后,持不同的看法。而上封“名色缘六入处”的讨论似乎也可作为佐证。在微观而言,六根在当下因缘存在时才有意义,在灭尽定能暂时灭(或关闭)六根,还蛮合理的。《第一义空经》也有云:“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有业报而无作者。”

“永不复生”就微观来看,是苦的永不复生,或是烦恼的永不复生,因此在活着的时候就有办法永不复生,没有“自我”的主体存续概念了,也是合理。

所以经文中谈到灭五蕴或灭六入处,我大概都是联想到无余涅槃,
也就是不受后有。以上这些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的看法应该是受到佛使比丘的看法的影响,不过也只是个人看法 XD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时间 Fri Oct 5 21:53:13 2012

虽然在微观上我持和 Heaven 不同的解释,但经过了长久的思考,在断句的关键上,我也同意 Heaven 的看法。分二部分说明如下:

1. 断句和校勘:

法雨版的断句是: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于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即离;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 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其中 [3] 在大正藏是“当”,宋本作“定”,元、明二本作“之”。

经过仔细思考,不论采用哪种解释,以上的断句和校勘都有问题,应要改为: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于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之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其中[3]“之”,大正藏原为“当”,宋本作“定”,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之”。

改正后的断句也同等于印顺法师和庄居士的断句。

改正断句后,意义也比较容易讨论了:

2. 意义

要了解阿难解释了什么,可将整篇经文的脉络贯串起来看,才能知道阿难如何用几个字画龙点精而广说:

佛陀提到了(a)打坐时有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因此努力守护六根,而能致涅槃。佛陀又进一步解释,(b)灭六入处可离色想乃至法想。

阿难解释说:“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之说”,他的解释其实只多了“灭六入处有余”这几个字。灭除了六入处的有余、执著,断了六入处所缘生十二因缘的锁链,自然就将(a)和(b)串在一起,而能达到涅槃。

这边“灭六入处有余”我是采微观的看法,和 Heaven 的解释不同,但是灭除“有余”是关键,看来是没有疑义的。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标题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时间 Fri Oct 12 13:46:23 2012

看了大刚的分析,这几天偶尔都会想到此事,真的是很难决定的事。 想不到短短的经文,有那么多学问在里面。

在断句方面,我无法判断何者才是对的。后来想一想,既然无法决定, 就依大刚的看法了。

无法判断主要是因为“六入处有余”的“有余”是何义? 庄春江说是“有取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11.htm) 但这并不是根据南传的版本,南传反而没有类似“有余”的字眼出现。

之前我认为灭六入处是指无余涅槃,这是根据南传的注释资料。

后来重看整串讨论,大刚提到的这一段指出“断眼欲”也就是“断眼”, 因为眼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杂阿含经》卷13:“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这是一种比喻,大概就算是“有余涅槃”的境界。

“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若套入上面的解释,就是若断了眼欲,就不会再渴望想要 贪着色法。这样解释也是有通的,这应该就接近大刚提到的微观(现观)。

但世尊所说的“于六入处当觉知”与上面的状况,我还是无法很顺的连结起来。 经文的教导主要是“守护诸根”,若灭六入处有余是指灭六入处的执著, 这样的确就通顺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南传的版本看不出这个解释, 目前大概也只能想到这个程度了。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第211經的廣說.txt · 上一次變更: 2021/11/22 13:1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32571792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