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62经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时,长老阐陀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食已,还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

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钵诣拘睒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

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㮈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正观集灭,则不落有无二边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教授教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输屡那三种  无明亦有三
 无间等及灭  富留那、阐陀

[校勘]

“波……野苑”,巴利本作 Bārāṇasī, Isipatana Migadāya。

“恼、苦”,宋、元、明三本作“苦、恼”。[*]

“灭”,宋、元、明三本作“灭灭”。

“寂悉”,大正藏原为“悉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寂悉”。

“眼”,宋、元、明三本作“明”。

输屡那三经出自第一卷终 (No.30-32)。

“间等”,宋、元、明三本作“闻苦”。

[注解]

般泥洹:完全涅槃,特指解脱者肉身的死亡。义译为“圆寂”、“入灭”。其中“泥洹”又译为“涅槃”。

阐陀: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时,驾马车载太子出城的仆从。佛陀成道六年后,随佛出家,但自恃出身贵族而轻贱诸比丘,爱骂人,是结党不守戒律的六位恶比丘之一。佛灭度后从阿难学道,终证阿罗汉。又译为“车匿”。

摄:整理。

户钩:门钥匙。又译为“户钥”。

摄举:整理、放置。

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一切形成物都不能永恒存在,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没有实有、不变、独存的成分,究竟之处为一切都止息了的涅槃。此即可用来鉴别是否为佛法的“三法印”。

计著:计较;执著。

中道: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观念或行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了这个因此而有那个,这个生起因此那个生起。指十二因缘的各支相依生起,终究造成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也说明一切身心乃至生命的现象是由因缘所生,并非没有起因而独自存在。

圣慧眼:圣者所具有洞察真相的智慧的眼力。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学佛的我是谁

阐陀比丘的疑问是:“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空寂、不可得的,学佛的这个我又是谁?”

除了本经中阿难不偏不倚的解说外,《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35经中佛陀也作了深入的说明:“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 有兴趣深究的同学可在之后读该经时,仔细思考。

  • 问题出在实证上

本经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

这句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然而我的心不跃入于一切行的止(定),一切依著的舍弃,渴爱的灭尽、褪去、停止、涅槃;也没有获得自信、安稳、胜解。相反地,生起了战栗与执著,心退转而想:‘那谁是我的自我?’但见法者是不会这样的。”

南传的经文指出阐陀比丘尚未达成实证的定、慧,因此而有疑问。

我们纵使观念都理解且接受了,仍然必须经由止、观来实证,才是真正的没有疑惑。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