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73经
如是我闻:
时,有异ⓐ比丘④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⑤,往诣⑥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⑦,白佛言:“世尊⑧!我独一静处⑨,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佛告比丘⑩:“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⑪瞿昙⑫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⑬。所以者何⑭?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⑮、是因缘、是坚、是受⑯,是名眼肉形内地界⑰。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⑱。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⑲。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⑳。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㉑。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㉒,触俱生受㉓、想㉔、思㉕。此等诸法㉖非我㉗、非常,是无常㉘之我,非恒、非安隐㉙,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㉚、受生㉛之法。
“比丘!诸行刹那生灭诸行㉜如幻、如炎㉝,刹那时顷尽朽㉞,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㉟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㊱,无我㊲、我所㊳。’譬如明目士夫㊴,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㊵,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㊶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㊷?眼是常、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㊸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㊹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校勘]
ⓐ 明本无“异”字。
ⓑ “内”,宋、元、明三本作“肉”。
ⓒ “心”字之前大正藏有一“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① 佛:觉者;自觉觉他的人。又译为佛陀。
② 舍卫:古代中印度拘萨罗国的首都,该国的南方有另外一个国家也叫做拘萨罗国,为方便区分,后来就将首都名作为国号,称作舍卫国。在当今印度北部近尼泊尔处。
③ 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的道场之一,由给孤独长者向祇陀太子买下土地,并由祇陀太子布施树林。“给孤独长者”是须达多长者的绰号,因为他乐善好施,常常救济孤独无依的人,因此被称为给孤独长者。
④ 异比丘:某位大家较不熟悉的比丘。
⑤ 从禅觉已:禅坐完毕之后。
⑥ 诣:拜访。
⑦ 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以头顶礼受礼者的脚或地(五体投地、最高礼法),然后退下,停留在旁边。
⑧ 世尊:世间所尊重的觉者。佛弟子一般皆尊称佛陀为“世尊”。
⑨ 独一静处:独自处在安静的地方。
⑩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
⑪ 沙门:出家的修行人。
⑫ 瞿昙: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又译为“乔达摩”。佛弟子称佛陀为“世尊”,而外道则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昙”或“沙门瞿昙”来称呼他。
⑬ 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这只是空话,如果去问他,他就回答不出来了,只会愈来愈迷惑,因为他其实没有相关经验。其中“言数”又译为“言说”。
⑭ 所以者何:为何会这样呢?
⑮ 内:在自身内的。
⑯ 受:能有感受的。
⑰ 地界:坚固性。
⑱ 水界:湿润性。(南传的论则主张为“流动或溢出”,并可“黏聚”其他色法。)
⑲ 火界:温热性。
⑳ 风界:移动性。
㉑ 两手和合相对作声:拍手发声。
㉒ 三事和合触:感官(根)、外境、识,三者和合而为“触”。例如眼根、影像、视觉,三者接触而为“眼触”。
㉓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
㉔ 想:取相;面对境界而心中浮现对应的相;也就是认知。例如看到一个颜色,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么颜色;接触到一个概念、语言,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接触过相同的概念、语言,而知道这是什么概念、语言。
㉕ 思:意志活动;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行阴。
㉖ 此等诸法:前句中的眼(根)、色(境)、眼识、触、受、想、思。
㉗ 非我:不是“我”。又译为“无我”。
㉘ 无常:迁流变化,没有恒常不变的。
㉙ 安隐:安稳。
㉚ 没:消失、终了。
㉛ 受生:(陷于轮回而)投生。
㉜ 诸行:所有由因缘而生的事物(即“有为法”)。
㉝ 炎:即“阳焰”,太阳照射地面,空气受热而产生对流,或是火焰周围空气受热而扰动的现象,远看像奔腾不停的野马或波动的水面(海市蜃楼之类),走近时即不见了。
㉞ 刹那时顷尽朽:立刻就都败坏了。
㉟ 空诸行:本性是空的有为法(因缘而生的事物)。又译为“空行”。
㊱ 常、恒、住、不变易法空:世人以为恒常、稳固不变的“我”,不是实有的。其中“常、恒、住、不变易法”是古印度婆罗门教所主张“我”的特性。
㊲ 我:世人以为的轮回主体,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有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特性,佛教则由因缘的分析而发觉“无我”。
㊳ 我所:我所拥有的。
㊴ 士夫:人。音译为“补特伽罗”。
㊵ 空法行:空法、空行。跟“空诸行”同义。
㊶ 法:这里指六境中的“法”,即讯息。“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是“耳、声因缘,生耳识……鼻、香因缘,生鼻识……舌、味因缘,生舌识……身、触因缘,生身识……意、法因缘,生意识”的简称。
㊷ 于意云何:于意云何是“于汝意云何”的简化,询问对方意见的意思。
㊸ 多闻:多听闻佛法而受持。
㊹ 见我、异我、相在:视(眼)为我、(眼)之外有我、(眼)包含或被包含于我之中。(“是我、异我、相在”的定义详见卷五第109经。)
㊺ 解脱知见:知道自己已证得了解脱的智慧。
㊻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不会再次出生,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应当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会再受轮回。
㊼ 不放逸:不怠惰。
㊽ 阿罗汉:断尽烦恼、不再轮回的四果圣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解说眼内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就是说眼和外面的世界一般,都是由四大所构成的,眼内没有一个特殊的、不灭的自我。
眼睛如何看到东西?佛陀将之比喻为拍手,两手拍在一起时击出掌声,但一拍完声音就不见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看到东西”的过程也类似,有眼睛、所看的东西,以及眼识三者和合,眼睛就看到东西,这个过程是因缘而生,也就因缘而灭,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不灭的自我。
不只眼见色如此,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识法,都是如此,因缘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