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偷罗跋提河侧伞盖菴罗树园。

自依、法依、不异依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比丘!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因何故?何系着?云何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忧悲恼苦生长增广?”

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有色因色、系着色,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时,十六比丘不生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竹园、毘舍离  清净、正观察
 无常、苦、非我  五、三、与十六

[校勘]

“自洲”,巴利本作 Attadīpa。

“自依”,巴利本作 Attasaraṇa。

宋、元、明三本无“住于”二字。

“因”,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因”。

“色”,宋、元、明三本作“色色”。

“苦”,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前后文改作“苦”。

竹园……苦(六经)出第三卷(82-87)。

[注解]

摩偷罗:中印度的古国,在当今印度德里东南约一百四十公里处,为古代通商要地。

跋提河:印度五大河之一,全名阿夷罗跋提河,即当今印度的拉布提河。

菴罗:芒果。“菴”读音同“安”。

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安住在自己的洲渚、安住于依靠自己;安住在佛法的洲渚,安住于依靠佛法;不住在别的洲渚、不依靠别人。按:这是比喻要依靠观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证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导而修证佛法,不必外求。详见卷二十四第639经:“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法根、法眼、法依:佛法的根源,佛法的导引,佛法的依归。

因色、系着色:依着色,执着色。

安隐:安稳。

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