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7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麤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观察抟食云何比丘观察抟食?修行人为活命而吃,断贪吃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崄道与[*]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抟食断知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观察触食云何比丘观察触食?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虫食,沙土尘,草木针刺,若依于地,地虫所食,若依于水,水虫所食,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于彼触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触食断知。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无所复作,所作已作故。

观察意思食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观意思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意思食断。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观察识食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观察识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识食断知。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与”,元、明二本作“以”。[*]

“常”,明本作“当”。

[注解]

崄:“险”的异体字。

计无济理:估计没有度过的可能。

断知:(舍断而)彻底地了知。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欲”。

唼:虫咬东西。读音同“煞”。

坌:灰尘。读音同“笨”。

无烟无炎:没有烟也没有明显的火焰,例如烧红的炭火,得要有警觉心的人才知道其高热。

须深经:即《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7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四食能资益众生,但也不应贪爱四食。四食的断知不是指不吃东西,而是指不起贪爱执著。

在心理层面而言,圣弟子的“触”是“明触”,而不会在心理生苦受,例如《杂阿含经》卷17:“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CBETA, T02, no. 99, p. 120, a22-25)。“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感官的触生受,是身体正常的功能之一;而“心受”则是意根的触生受,这是修行人能用功的所在。

  • 本经所提四食断知后,分别能断的是:
    • 麤抟食断知 → 五欲功德贪爱断(阿那含以上)
    • 细触食断知 → 三受断(阿罗汉)
    • 意思食断知 → 三爱断(阿罗汉)
    • 识食断知 → 名色断(阿罗汉)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