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①。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②,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③;地界者,譬四识住④;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⑤。何等为四?识于色受想行攀缘生长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⑥。色受想行界离贪,则识无住处,不造作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⑦意生缚断⑧;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⑨,欲入涅槃、寂灭、清凉⑩、清净、真实。”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生”,明本作“坐”。
[注解]
① 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不同的繁殖植物的方法,例如块根繁殖(如萝卜)、插枝繁殖(如葡萄)、取一整节来繁殖(如甘蔗)、自行落下就会繁殖(如落地生根)、果实里的种子繁殖。
② 不中风:不被风吹所伤害。
③ 取阴俱识:执取(执著)诸阴(色、受、想、行)同在的识。
④ 四识住:“色、受、想、行”等四个“识”在其中生长增广的基地。
⑤ 贪喜四取攀缘识住:贪著四识住。其中“四取攀缘识住”就是“四识住”。
⑥ 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这只是空话,如果去问他,他就回答不出来了,只会愈来愈迷惑,因为他其实没有相关经验。其中“言数”又译为“言说”。
⑦ 封滞:攀住占用,就是执取的意思。
⑧ 意生缚断:意识所生的结缚已断除。
⑨ 见法:见到真理。
⑩ 清凉:没有热恼,在这里形容“涅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的譬喻怎么讲?
种子只要有土壤、有水分,就能开始生长。
此经中则譬喻如下:
- 种子 = 执取四阴同在的识(取阴俱识)
- 土壤(地界)= 色、受、想、行(四识住)
- 水分(水界)= 贪喜四识住
识(种子)生长在色、受、想、行(土)中间,只要有贪喜(水),就会愈长愈大。
本经所说的解脱的次第为:
于色受想行界离“贪”、意生缚断、攀缘断 → “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 → 不作“行” → 住、知足、解脱、无所取、无所著、自觉涅槃。
- 本经所说,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一个学生在没看过金庸小说之前,不会对金庸小说有特别的感觉。但看了一部金庸小说,上瘾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说,对小说的偏好和读小说的行为像滚雪球般,最后成为金庸小说迷。在这个例子中,读小说的身心运作增长了对于小说的喜爱及觉知,对小说的喜爱及觉知又促成更多读小说的身心运作。对金庸小说的识(觉知)在读小说的色、受、想、行当中,由于有贪喜,就会生长增广。
看电影也是如此,本来没有特别想看电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类型的片子后有了喜好,就想看更多该类型的片子,终于培养出对于该类电影的嗜好。这也是由于有贪喜,因此对该类电影的识在色、受、想、行中生长增广。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喜爱享受,如果执著,会更强化对享受的觉知,也是贪喜润泽,生长增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