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0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①,或谓世间无常②、世间有常无常③、世间非有常非无常④,世间有边⑤、世间无边⑥、世间有边无边⑦、世间非有边非无边⑧,是命是身⑨、命异身异⑩,如来死后有⑪、如来死后无⑫、如来死后有无⑬、如来死后非有非无⑭。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⑮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世间有常: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
② 世间无常: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这是一种“断见”。
③ 世间有常无常: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
④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
⑤ 世间有边:宇宙有边界。
⑥ 世间无边:宇宙没有边界。
⑦ 世间有边无边: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
⑧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
⑨ 是命是身: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另译为“命即是身”、“彼命彼身”。
⑩ 命异身异: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
⑪ 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常存。
⑫ 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就没了。
⑬ 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
⑭ 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
⑮ 天耳:能听到不论远近的声音的神通。又译为“天耳通”、“天耳智通”、“天耳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此经所载佛陀表示不应论议的十四个问题,即佛陀不予回答的“十四无记”。
- 关于“十四无记”的问题,什么才是正确的见解?
可参见卷十第262经:“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CBETA, T02, no. 99, p. 67, a2-4) 佛陀以因缘法讲说世间完整的面貌,不仅离于“有”与“无”的二边,也离于“断”与“常”的二边。
- 有人会问:“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但为何十四无记中包括‘世间无常’?”
前后两个“世间无常”虽然字面看似一样,实际意义却不同。佛教所说的“世间无常”是基于因缘的分析,描述人世间的迁流变化,当中没有一个主体、大我。十四无记中所说的“世间无常”,则是将宇宙(世间)视为一个主体、大我,认为这个主体是无常,会消失而一了百了,属于“断见”。
有关“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的问题也是如此,假设如来仍自认是一个轮回的主体,那就是“我见”;如果认为如来死后就没了,那就是“断见”,然而佛陀发现并证知身心都只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轮回主体名为如来。从究竟的层次来看,如来已经彻底解脱于五阴,只有因缘的生灭,既然都已经没有“我”的主体,那么又怎能问说如来死后是有还是没有呢?由于问题本身就已经错了,因此佛陀说这些问题不应论议。
关于佛教对于“十四无记”的看法,也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五第106经、卷三十二第905经、卷三十四第962经,《中阿含经》卷六十第220经,《长阿含经》卷十二第18经欢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