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色、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向,是名正向。若正向者,我说彼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如”字。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六识”,宋、元、明三本作“六识六识”。

“入”,宋、元、明三本作“人”。

[注解]

四大: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

四大造色: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种物质及物理现象。

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对色的喜爱造成色生起。其中“集”指因缘的聚合。第42经的相当经文作“爱喜是名色集”,相当的《七处三观经》经文作“爱习为色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食物的生起而有色的生起”。

触: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根、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依着眼触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运作。

思:意志活动;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行阴。

六识身:六个识的种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边的“身”是指种类,只是虚拟的比喻,而不是指身体。

名色:即色、受、想、行、识五阴。其中“名”是“受、想、行、识”四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没有形体而只能用名字来诠释,因此称作“名”;“色”即色阴,也就是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另外也有解释“名色”为“分别色”,分别四大及其变化。

名色集,是名识集:有“名色”的聚合,而会有“识”的聚合(识阴);因为有“名色”为因缘,而会有识阴。按: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

正向:正确的趣向。

苦边:苦的尽头。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此经对五受阴的定义,列表如下:

五受阴 定义
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
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
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
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

此经所举的五受阴的“集”,列表如下:

因缘
喜爱
名色

喜爱能缘生五受阴,因此不只能缘生色,也能缘生受、想、行、识。此经中只以“色”为举例。

六根接收到六境,而会有六识。六识、六根、六境接“触”,就会有感“受”、心中映“想”、而有造作(“行”)。因此触集是受、想、行集。

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因此名色集是识集。这也呼应了本卷前面第39经所说:“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CBETA, T02, no. 99, p. 9, a8-10)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