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七善处与三种观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①、三种观义②。尽于此法得漏尽③,得无漏④,心解脱、慧解脱⑤,现法⑥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⑦’如实知五阴及其集、灭、道、味、患、离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色如实知“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色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⑧——正见⑨、正志⑩、正语⑪、正业⑫、正命⑬、正方便⑭、正念⑮、正定⑯,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色味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色患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色离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受如实知“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受集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受味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受患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受离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想如实知“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想集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想味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想患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想离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行如实知“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行集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行味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行患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行离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识如实知“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识味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识患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识离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实知。比丘,是名七处善。
三种观义“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⑰、树下、露地⑱,观察阴、界、入⑲,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爱”,宋、元、明三本作“受”。[*]
ⓑ “喜”,宋、元、明三本作“喜乐”。
ⓒ 大正藏无“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① 七处善:善是“善巧”,熟练的意思,即熟练于如其原貌地了知五阴及其集、灭、道、味、患、离等七处。
② 三种观义:在“阴、界、入”三方面观察法义。相当的南传经文则为在“界、处、缘起”三方面观察法义。
③ 漏尽:断尽烦恼。
④ 无漏:断尽烦恼。
⑤ 慧解脱:以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
⑥ 现法:这一生。“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所以“现法”即现在的事物,表示这一生。
⑦ 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这些都是在描述证得阿罗汉。
⑧ 八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圣者的道路。又译为“八正道”。
⑨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⑩ 正志: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译为“正治”、“正思”、“正思惟”。
⑪ 正语: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⑫ 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
⑬ 正命:正当的谋生;以不违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⑭ 正方便:正确的努力;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长。另译为“正精进”、“正勤”。
⑮ 正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⑯ 正定:正确的禅定。
⑰ 空闲: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为“空闲处、阿兰若、阿练若”。
⑱ 露地:户外没有遮蔽物的地方。
⑲ 阴、界、入:五阴、十八界、六入处。其中“界”是“差别、分界、种类”的意思,“十八界”为: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有人将这里的“界”解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则此段经文指观五阴、观六界(界分别观)、观六入处的本质。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蕴相应22〉第57经七处经。
- 参考 《七处三观经 》。 ( 第1经及第3经 )
- 参考单卷本《杂阿含经》(大正藏第101经)第27经。
[读经拾得]
- 本经所说五阴的集,在不同的微观、巨观上,有什么例子呢?
就当下的缘起而言,可举例如下:
- 爱喜 → 色: 有贪爱,因此心中有了美女。
- 触 → 受/想/行: 眼根、影像、视觉三者接“触”,而对于美女的形象有感“受”、映“想”、造作。
- 名色 → 识: 有眼根、又有影像,而产生视觉;识别美女的形象。
就三世轮回而言,可举例如下:
- 爱喜 → 色: 投胎前的众生,贪爱任何事物或男女交合的景象,受业力牵引而入胎,而有卵子受精,开始形成胎儿。
- 触 → 受/想/行: 感官接触了外境,因此胎儿开始有受、想、行的精神作用。
- 名色 → 识: 身心的运作越多,六识就越能生长增广。
在卷八会分别就六根来看,举出更为详细的例子。
- 七处善
此经中说的七处善,相当于卷一说五阴的“阴、集、灭、道”的定义的经文(第31、32经),加上卷一说五阴的“味、患、离”的经文(第13、14经),并取卷二的“因缘”相关经文(第45经开始)其中跟“五阴”直接相关的部分整理而成。
“阴、集、灭、道”与“味、患、离”是二组主题。“阴、集、灭、道”或许着重在四圣谛的真理,而“味、患、离”或许着重在生活上的观察。
另一方面,以“色阴”为例,色的“阴、集、灭、道”是分析色本身的生起和灭去,而色的“味、患、离”是分析色会导致的后续。
例如“色集”是“爱喜集”,而“色味”是“色因缘生喜乐”,有何不同?
“色集”是指色的起因、如何产生色的;“色味”则是指色的滋味、色的吸引力,若执著的话就会引致后续的因缘。前者是说色的“起因”,后者则会牵引到“后续”的因缘。
佛弟子如实知“阴、集、灭、道、味、患、离”这七处,而了解身心的本质并解脱于后续的因缘。
本卷第41经及58经都解释了五阴及五阴的集、味、患、离,卷三第59经也定义了五阴及五阴的集与灭。若对本经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加以比对参考。
- 三观
此经中说的三观,可解为阴、界、入,是佛经中常用的对于一切事物的三种不同的分类法、或三种不同的观察切入角度。举例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五阴);无眼、耳、鼻、舌、身、意(空内六入处);无色、声、香、味、触、法(空外六入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空十八界)”(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