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5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光界①、净界②、无量空入处③界、无量识入处④界、无所有入处⑤界、非想非非想入处⑥界,有灭界ⓐ⑦。”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灭界。如此诸界,何因缘可知?”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缘暗故可知。净界缘不净故可知。无量空入处界者,缘色故可知。无量识入处界者,缘内空ⓑ故可知。无所有入处界者,缘所有可知。非想非非想入处界者,缘有第一⑧故可知。灭界者,缘有身⑨可知。”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灭界,以何正受⑩而得?”
佛告比丘:“彼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此诸界于自行正受而得⑪。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于第一ⓒ正受⑫而得。灭界者,于有身灭正受⑬而得。”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巴利本作 Ābhādhātu, subhadhātu, ākāsānañcāyatanadhātu, viññāṇañcāyatanadhātu, ākiñcaññāyatanadhātu,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dhātu, saññāvedayitanirodhadhātu
ⓑ 大正藏无“空”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大正藏在“一”字之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① 光界:光明的境界,或许指色界二禅天的境界。
② 净界:清净的境界,或许指色界三禅天的境界。
③ 无量空入处:以无边的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一天的层次。又译为“空入处”、“空处”、“空无边处”。
④ 无量识入处:以无边的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二天的层次。又译为“识入处”、“识处”、“识无边处”。
⑤ 无所有入处: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是无色界第三天的层次。又译为“无所有处”。
⑥ 非想非非想入处:没有一般粗重的想阴,但想阴仍未真正断尽的定境。犹如油已经倒光的油筒,倒不出油来了,但表面还是黏着一些油;非想非非想入处已几乎没有想阴,但又不能说断尽想阴。是无色界天的最高层次。
⑦ 灭界:在这里指灭尽定的境界。“灭尽定”是灭了六识及其缘生的受、想、行的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想受灭界”。
⑧ 有第一:最寂静、殊胜的存在。
⑨ 有身:生命的存在;由五阴构成的我。“缘有身可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缘灭而得知”。
⑩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音译为“三摩钵底”。
⑪ 此诸界于自行正受而得:这些界由修行各自的正确定境而得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些界应该从想等至达到”。
⑫ 第一正受:世间定境的极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残行等至”。
⑬ 有身灭正受:灭除“由五阴构成的我”的正确定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灭等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明七种境界可如何得知?修什么定而得?
这七种境界中,光界、净界是属于三界中的色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属于三界中的无色界;灭界则是出世间的层次。
如何得知各境界?一般说来,可从与其超越的境界比较而得知:
- 光界:可由超越黑暗得知。
- 净界:可由超越不净得知。
- 无量空入处界:可由超越色(物质及物理现象)而得知。禅修上可将色法观空,以无边的空间为所缘,而修无量空入处定。通俗地说,将东西放进、移出特定的空间,该空间都完全不受影响,因此空间是可超越色的。
- 无量识入处界:可由超越空间而得知。禅修上可观察修无量空入处定时的心识,以此“无量空入处禅心”为所缘,修无量识入处定。通俗地说,在空间上从台湾移动到美国,是需要时间的,但意识从台湾切换到美国,只需要一瞬间,因此识是可超越空间的。
- 无所有入处界:可由超越“有”而得知。禅修上可作意心识的“不存在”,修无所有入处定。通俗地说,只要存在都可能被干扰,不存在则不被干扰,因此无所有是可超越有的。但要注意这时只是作意不存在,心中还是有个相叫“不存在”。
-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禅修上可观察修无所有入处定时的心识,以此“无所有入处禅心”的寂静、殊胜(“有第一”)为所缘,加深定力,达到世间定境的极致,没有了一般粗重的“想阴”(心中浮现的相)。
- 灭界:也就是灭尽定(灭受想定)的境界,是圣者在世时练习涅槃的出世间定境,超越生命的存在(“有身”)。
修什么定能得各境界?
- 光界:以光为所缘而修定。
- 净界:以净为所缘而修定。
- 无量空入处界:以无边的空间为所缘而修定。
- 无量识入处界:以无边的识为所缘而修定。
- 无所有入处界:以不存在为所缘而修定。
-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精进加深定力达成世间定境的极致,压住一般的想阴(而为“非想”),但由于没有断我见、没有彻底断贪,因此生命还是存在着(而为“非非想”),不能脱离轮回。
- 灭界:依佛法修灭尽定(灭受想定)而得。
- 除了《杂阿含经》及《相应部尼柯耶》外,《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六、《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八十五也有关于本经段落的讨论,其中关于如何得知七界的说明,比较于下表中:
七界 | 《杂阿含经》 | 《相应部尼柯耶》 | 《瑜伽师地论》 |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
---|---|---|---|---|
何因缘可知光界? | 暗 | 黑暗 | 黑暗 | 暗 |
何因缘可知净界? | 不净 | 不净 | 不净 | 不净 |
何因缘可知无量空入处界? | 色 | 色 | 色趣 | 色趣 |
何因缘可知无量识入处界? | 内空 | 虚空无边处 | 有量狭小境识 | 边际 |
何因缘可知无所有入处界? | 所有 | 识无边处 | 少所有 | 所有 |
何因缘可知非想非非想入处界? | 有第一 | 无所有处 | 一切有最胜现前 | 有身 |
何因缘可知灭界? | 有身 | 灭 | 有无上由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断 | 有身灭 |
- 本经所说的七界,也可与《中阿含经》卷五十九〈例品4〉第215经第一得经提到的八除处(八胜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