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7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凡夫与圣人都有苦乐不苦不乐受,处理态度有何差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①,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呼。”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②、若心受③。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④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 非不受觉知,
彼于凡夫人, 其实大有闻⑤。
乐受不放逸, 苦触不增忧,
苦乐二俱舍, 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倾动,
于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 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⑥, 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无“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悲”,大正藏此处空一格,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悲”。
ⓒ “味”,大正藏原为“昧”,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味”。
[注解]
① 身触生诸受:身体所缘生的各种感受,即第469经的“身生诸受”;特指六根中的前五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缘生的受。
② 身受:生理的感受;由身体引起的受,由六根中的前五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缘生。
③ 心受:心理的感受;由心理引起的受,由意根所缘生。
④ 五欲: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⑤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多闻圣弟子并非不受、不觉知苦乐,相较于凡夫而言,多闻圣弟子才是如实地觉知。
⑥ 身死不堕数:身躯死亡后不落入轮回之数。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受”是修行的下手处之一,如实了知诸受的集、灭、味、患、离,便不会被苦乐牵着走,在经历诸受时仅有身受而可以不生心受,所以不再对于诸受生起贪、瞋、痴,终而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