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0经中说圣人在遇苦时,只有身受,没有心受。

但有触就有受,就算有智慧,受依然是有苦乐。

圣者或许可以心不苦,但例如在定中,喜、乐等禅支依然是带来乐受的,佛陀在某些因缘也会笑。

是否这样说比较好:接“触”到各种境界时,所缘生的“受”纵使有苦乐等种种分别,因为有智慧的缘故,知道这是无常、苦、无我,因此,智者于其中不产生“爱”憎,,也就不会再引生后续的苦果,于此达成十二因缘的还灭。


Heaven Chow:

我原本一直觉得 470 经中佛陀说【不生心受】是有问题的,我总是认为,一定有心受,只是或苦或乐或舍受,三者必有其一,怎么会没有心受?

后来想到一种解释法。或许大家都有想到,只是我现在才想到这个可能。 :)

在第一时间,被箭射到时,此时为身根+触尘 → 身识 , 三者合和触 (身触), 生起身受 (苦心受).

在第二时间, 就有二种可能了。

第一种可能同上,依然是身根....→ 身受。

第二种可能是 意根 + 法尘 (刚刚生起的苦身受) → 意识, 三者合和触 (意触), 生起心受 (苦心受).

在南传的教导中,一个刹那只能有一个识生起。

所以若行者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身上,也就是一直生起的识是身识,同理就一直只有身受,如此一来的确理论上就没有心受了。

这等于是要很强的观照力,类似身念住,所有注意力(念力)都在身上,而不以受为新的所缘,所以没有心受生起。

这是我自己突然想到的解释。

至于一般凡夫,就是身识与心识交错生起,一面痛,一面心里对痛又生起想法与感受。


David Chiou:

请教 Heaven,照南传阿毗达摩的看法,阿罗汉仍会有喜受、忧受吗?


Heaven Chow:

论中的教导是:

苦受只有一种,它是发生在身识的不善果报心,简单来说就是苦身受。

这是来自过去的果报,所以圣者也会有,包括佛陀。

乐受也只有一种,就是身识的善果报心,也就是乐身受。这也是凡圣都有的。

忧只有二个,也就是唯二的二个瞋心。所以只有三果、四果(包括佛)不会再有心忧受。(以三受来说,就是心苦受)

悦受 62 个,舍受 55 个。这二者也是圣凡皆有的。简单来说,圣者在前三禅就是悦受,在第四禅乃至无色禅就是舍受。

不过若依论中的教导,身识只有二种受,一种是苦受,一种是乐受,就没有舍受了。但你的表格是身与心都有舍受,这一点我也不确定何者才对?刚要找五受的经文,想看有没有什么线索?一时也找不到。

照南传阿毗达摩的定义,阿罗汉仍会有喜受、忧受吗?

因此阿罗汉是有喜受(例如前三禅), 却没有忧受 (三果也没有忧受).

最后一段依经文来看, 我也觉得好像也没有错. 只是还是很难想像完全没有心受. :-)

刚又想到一个眼门心路, 有十四个心生起, 其中只有一个是眼识, 其他也都是意识, 所以其实一定有心受. 除非将整个眼门心路十四个心的受全都定义为眼受(身受), 才算没有心受吧. .... 想到这些又有点复杂了...

至少经文说没有心受 (南传相应部也是如此说),就照经文吧 :-)

 
agama/研討_聖人沒有心受的論點.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81729030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