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7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作是念已,从禅起,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无常故诸受皆苦、渐次寂灭故诸受皆苦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诸受渐次寂灭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诸行渐次止息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阿难白佛:“世尊!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故”字。

宋、元、明三本无“想”字。

[注解]

初禅:离于感官欲乐,离于恶的、不善的事情,觉与观两者皆有,由舍离而生起喜与乐,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第二禅:离于觉与观,内心澄净、专注,觉与观两者皆无,由定而生起喜与乐,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第三禅:离于喜,安住在舍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体验到乐,安住于这圣者所说的舍中,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第四禅:离于苦、乐,先前忧、喜已断了,不苦不乐,只有因舍而生的清净之念,心专注纯一,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出入息寂灭:呼吸停止了。

想受灭正受:灭了想阴、受阴的禅定境界。是解脱的圣者才能证得的定。又译为“灭尽定”、“灭受想定”。

出入息止息:呼吸停止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诸受皆苦

holzfigur-980784_640.jpg

在修行四念处时,要如实了知当下的身心状态,例如:清楚明白地觉知当下的受是苦受、乐受还是不苦不乐受。既然有苦受也有乐受,但佛陀却又表示所有受都是苦,阿难尊者觉得有点矛盾,因而向佛陀请问。

佛陀则向阿难尊者说明,因为诸行无常所以说诸受都是苦;也因为诸行渐次寂灭、止息,所以说诸受都是苦。

  • 为什么诸行渐次寂灭、止息,可以说诸受都是苦?

因为禅定的过程是放下粗重烦恼、让心念升华的过程,如果要进阶到更高层次的禅定,迟早要放下前一层次的禅定境界(寻、伺、喜心甚至呼吸等等),才不会成为提升层次的障碍。所以即使是禅定境界也会一一寂灭、也是无常的,何况是世俗的各种受。(既然是无常,便呼应了前面所说“诸行无常所以说诸受都是苦”。)

通俗地说,禅定层次愈高,感受愈是轻安快乐,每提升一个层次的禅定境界,都会发现前一层次的境界是较粗糙、较苦的。

修行人最终证得涅槃,以寂灭为乐,相较之下一切诸受当然都是苦的。

  • 九次第定由初禅至灭受想定的定义和所寂灭的诸行,整理于下表中:

正受定义渐次寂灭的诸行
灭界灭受想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想受寂灭
无色界 非想非非想入处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无所有入处想寂灭
无所有入处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识入处想寂灭
识入处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空入处想寂灭
空入处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色想寂灭
色界 第四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出入息寂灭
第三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喜心寂灭
第二禅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觉观寂灭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言语寂灭

本表整理自本经、本卷第463经、卷十四第347经、《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因品 4〉第97经大因经。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