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90经
如是我闻:
尔时,尊者舍利弗亦在摩竭提国那罗聚落。
时,有外道出家ⓑ名阎浮车ⓒ,是舍利弗旧善知识③,来诣舍利弗,问讯、共相慰劳已,退坐一面,问舍利弗言:“贤圣法、律中,有何难事?”
舍利弗告阎浮车:“唯出家难。”
“云何出家难④?”
答言:“爱乐⑤者难。”
“云何爱乐难?”
答言:“乐常修善法难。”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⑥,修习多修习,常修善法增长耶?”
答言:“有。谓八正道。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阎浮车言:“舍利弗!此则善道,此则善向,修习多修习,于诸善法常修习增长。舍利弗!出家常修习此道,不久疾得尽诸有漏⑦。”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云何名善说法者?为世间正向?云何名为世间善逝ⓓ⑨?”
舍利弗言:“若说法调伏欲贪,调伏瞋恚,调伏愚痴,是名世间说法者。若向调伏欲贪,向调伏瞋恚,向调伏愚痴,是名正向ⓔ。若贪欲已尽、无余、断知⑩,瞋恚、愚痴已尽、无余、断知,是名善逝ⓕ。”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能起善断?”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涅槃者,云何为涅槃?”
舍利弗言:“贪瞋痴诸烦恼永尽是涅槃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舍利弗言:“为断贪欲故,断瞋恚故,断愚痴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断贪欲、瞋恚、愚痴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有漏尽,云何名为有漏尽?”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⑪。此三有漏,欲尽无余,名有漏尽。”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漏尽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阿罗汉者,云何名阿罗汉?”
舍利弗言:“贪欲已断无余,瞋恚、愚痴已断无余,是名阿罗汉。”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阿罗汉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阿罗汉者,云何名阿罗汉者?”
舍利弗言:“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者。”
复问:“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阿罗汉者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无明者,云何为无明ⓙ?”
舍利弗言:“什么是无明?所谓无明者,于前际⑫无知,后际⑬无知,前、后、中际⑭无知;佛、法、僧宝无知,苦、集、灭、道无知;善、不善、无记无知,内无知、外无知,若于彼彼事无知暗障,是名无明。”
阎浮车语舍利弗:“此是大暗积聚。”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无明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复问尊者舍利弗:“所谓有漏,云何有漏?”如前说。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有,云何为有?”
舍利弗言:“有谓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⑮。”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有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有身⑯,云何有身?”
舍利弗言:“有身是指五受阴有身者,五受阴。云何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断此有身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苦者,云何为苦?”
舍利弗言:“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五受阴苦⑰,是名为苦。”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断此苦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流者,云何为流?”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流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扼ⓟ㉒者,云何为扼[*]?”扼[*]如流说㉓。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取者,云何为取?”
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谓欲取、我取、见取、戒取ⓠ㉔。”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取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缚者,云何为缚?”
舍利弗言:“缚者,四缚㉕,谓贪欲缚、瞋恚缚、戒取缚、我见缚。”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缚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结者,云何为结?”
舍利弗言:“结㉖者,九结,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他取㉗结、疑结、嫉㉘结、悭㉙结。”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结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使者,云何为使?”
舍利弗言:“使者,七使㉚,谓贪欲ⓡ使、瞋恚使、有爱㉛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使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欲者,云何为欲?”
舍利弗言:“欲者,谓眼所识色可爱、乐、念,染着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所识触可爱、乐、念,染著触。阎浮车,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是㉜。”时,舍利弗即说偈言:
“非彼爱欲使, 世间种种色,
唯有觉想者, 是则士夫欲。
彼诸种种色, 常在于世间,
调伏爱欲心, 是则黠慧者。”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欲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言:“所谓盖ⓢ者,云何为盖[*]?”
舍利弗言:“盖[*]者有五盖㉝[*],谓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㉞盖[*]、疑盖[*]。”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五盖[*]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稣息㉟者,云何为稣息?”
舍利弗言:“稣息者,谓断三结㊱。”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三结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得稣息者ⓣ,云何为得稣息者?”
舍利弗言:“得稣息者,谓三结已尽、已知。”
复问:“有道有向,断此结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得上稣息,云何为得上稣息?”
舍利弗言:“得上稣息者,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是名得上稣息。”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上稣息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得上稣息处,云何为得上稣息处?”
舍利弗言:“得上稣息处者,谓贪欲已断、已知,永尽无余,瞋恚、愚痴已断、已知,永尽无余,是为得上稣息处。”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上稣息处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清凉,云何为清凉?”
舍利弗言:“清凉者,五下分结㊲尽,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复问:“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五下分结,得清凉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得清凉,云何为得清凉?”
舍利弗言:“五下分㊳已尽、已知,是名得清凉。”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清凉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上清凉者,云何为上清凉?”
舍利弗言:“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一切烦恼永尽无余,是名上清凉。”
复问:“有道有向,得此上清凉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得上清凉,云何名得上清凉?”
舍利弗言:“得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余,已断、已知,瞋恚、愚痴永尽无余,已断、已知,是名得上清凉。”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得此上清凉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爱,云何为爱?”
舍利弗言:“有三爱ⓤ,谓欲爱、色爱、无色爱ⓥ㊴。”
复问:“有道有向,断此三爱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业迹㊵,云何为业迹?”
舍利弗言:“业迹者,十不善业迹,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断此十业迹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秽者,云何为秽?”
舍利弗言:“秽者,谓三秽,贪欲秽、瞋恚秽、愚痴秽。”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断此三秽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
[校勘]
ⓐ “那罗聚落”,巴利本作 Nālakagāmaka。
ⓑ “外道出家”,巴利本作 Paribbājaka。
ⓒ “阎浮车”,巴利本作 Jambukhādaka。
ⓓ “世间善逝”,巴利本作 Loke sugatā。
ⓔ “正向”,巴利本作 Suppaṭipannā。
ⓕ “逝”,大正藏原为“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逝”。
ⓖ “有道有向”,巴利本作 Atthi maggo atthi paṭipadā。
ⓗ “修习”,大正藏原为“习修”,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修习”。
ⓘ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 “明”,宋、元、明三本作“明者云何为有明”。
ⓚ 大正藏无“正”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 “三有”,巴利本作 Tayo bhav。
ⓜ “欲有、色有”,巴利本作 Kāmabhava, Rūpabhava。
ⓝ 宋、元、明三本无“八正道”三字。
ⓞ “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巴利本作 Kāmogha, Bhavogha, Diṭṭhogha, Avijjogha。
ⓟ “扼”,宋、元、明三本作“枙”。
ⓠ “欲取、我取、见取、戒取”,巴利本作 Kāmupādāna, Diṭṭhupādāna, Sīlabbatupādāna, Attavādupādāna。
ⓡ “贪欲”,宋、元、明三本作“欲贪”。
ⓢ “盖”,大正藏原为“养”,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盖”。
ⓣ “得稣息者”,巴利本作 Assāsapatta。
ⓤ “三爱”,巴利本作 Tisso taṇhā。
ⓥ “欲爱、色爱、无色爱”,巴利本作 Kāmataṇhā(欲爱),bhavataṇhā(有爱),vibhavataṇhā(无有爱)。
[注解]
① 摩竭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陀”。
② 那罗聚落:摩揭提国的村名,是舍利弗的出生地及圆寂地,位于王舍城北方约十公里,今日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罗贡村。又译为“那罗揵陀”、“那烂陀”。
③ 是舍利弗旧善知识:是舍利弗尊者的老朋友、好朋友。
④ 云何出家难:什么是已出家的人难做的事?
⑤ 爱乐:欢喜。
⑥ 有道有向:有道路、有方向。
⑦ 有漏:有烦恼。其中“漏”是譬喻有所漏失。
⑧ 如是比阎浮车所问序四十经:像这样比照阎浮车所提的问题,依序有四十个问答。
⑨ 云何名善说法者?为世间正向?云何名为世间善逝:怎么样是擅长说法的人?世间中正确的趣向?怎么样是世间中好的去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谁为世之法语者?谁为世之善行者?谁为世之善到者耶?”
⑩ 断知:(舍断而)彻底地了知。
⑪ 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欲贪引起的烦恼、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烦恼、无明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三界的无明烦恼。“有漏”是“有烦恼”的意思。
⑫ 前际:过去。
⑬ 后际:未来。
⑭ 中际:现在。
⑮ 欲有、色有、无色有:欲界的存在、色界的存在、无色界的存在。“有”表示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⑯ 有身:生命的存在;由五阴构成的我。
⑰ 略说五受阴苦:简而言之,有执著的五阴的苦。“五受阴”指有执著的五阴。
⑱ 欲流:感官之欲的烦恼。“流”是以洪流比喻能让人流转生死的烦恼。
⑲ 有流:生命的存在的烦恼。“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⑳ 见流:邪见的烦恼。
㉑ 无明流:无明的烦恼。
㉒ 扼:在车衡两端扼住牛、马等颈背上的曲木,在此比喻为束缚、限制。通“轭”。
㉓ 扼如流说:关于“扼”的回答,如同“流”的回答,也就是“扼”包括“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
㉔ 欲取、我取、见取、戒取:执著欲贪、执著认为“有我”、执著错误的邪见、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其中“取”即执著。
㉕ 四缚:四种束缚人、让人不得解脱的枷锁。
㉖ 结:结使;烦恼。
㉗ 他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另译为“戒取”、“戒禁取”。
㉘ 嫉:嫉妒。
㉙ 悭:吝啬。
㉚ 七使:七种驱使人、让人不能休息的烦恼。
㉛ 有爱:对存在的渴爱。
㉜ 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是:这些感官的功能并不是贪欲,因此而念念不忘才是贪欲。其中“觉(寻)想”、“思惟”是同义复词,是指将心投向目标,也就是去想所贪爱的事物。
㉝ 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远离五盖,可证初禅。
㉞ 掉悔:心浮动静不下来。“掉”又译为“掉举”,心浮动不安;“悔”即“追悔”,于所作的事心怀忧恼。
㉟ 稣息:休养、安息。其中“稣”同“甦”。
㊱ 三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断除三结,即为初果圣者。
㊲ 五下分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贪欲、瞋恚。断除五下分结,即为第三果圣者。
㊳ 五下分:即“五下分结”。
㊴ 欲爱、色爱、无色爱:欲界众生(感官之欲)的渴爱、(断除淫欲的)色界众生的渴爱、(断除淫欲与物质欲的)无色界众生的渴爱。
㊵ 业迹:造作的途径。又译为“业道”。
㊶ 如秽,如是垢、腻、刺、恋、缚亦尔:如同用污秽来比喻贪瞋痴,也可用肮脏、黏着、有刺、眷念、束缚来说明它的特性。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阎浮车询问老朋友舍利弗尊者有什么方法能达到各种修行的目标?舍利弗尊者的回答则都是依循“八正道”,也就是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
-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 正志: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译为“正思惟”。
- 正语: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 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
- 正命:正当的谋生;以不违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 正方便:正确的努力;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长。又译为“正精进”、“正勤”。
- 正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 正定:正确的禅定。
经中对于“八正道”的进一步解说,详见卷二十八。
- 本经中舍利弗尊者说“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是”,呼应其余经中的说法,例如:
- 《杂阿含经》卷八第229经:“云何无漏法?谓出世间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CBETA, T02, no. 99, p. 56, a13-16)
- 《杂阿含经》卷九第250经:“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 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CBETA, T02, no. 99, p. 60, b3-5)
- 《杂阿含经》卷九第254经:“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CBETA, T02, no. 99, p. 63, a18-20)
- 本经中舍利弗尊者说:“此功德非欲,但觉想、思惟者是”,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能否举例修习八正道而调伏贪欲的过程?
以对美色的贪欲为例,人美并没有错,我们看到美女不一定就有贪欲(“此功德非欲”),然而如果看到美女之后,觉得很受吸引而想要一亲芳泽(“觉想、思惟者”)则是贪欲。身为欲界众生常会有欲望,有欲望不一定会犯五戒,然而如果是已婚者因为贪欲而外遇,那么不仅犯了戒,也因此会有后续的苦果。 修习八正道的人了知贪欲的后患,有正确的见解(“正见”),因此见到美女时不起非分之想,能有正确的思惟(“正志”),不会为了勾引美女而花言巧语(“正语”),也不会调戏美女或外遇(“正业”),从事正当的工作(“正命”)。同时精进修行(正方便),时时观察心中是否有贪欲,体会贪念无常的本质,解析了贪念生起与灭去的因缘,进而减轻对贪欲的执著(“正念”)。在这样的基础上禅定得力(“正定”),所获得的轻安快乐胜于世间五欲,也就较能调伏贪欲。
根据卷二十八第785经,八正道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世间八正道”及“出世间八正道”,在家人及出家人的行法也有所不同,要根据自己的程度而采取适当的次第,避免好高骛远、也避免走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