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0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大目揵连ⓐ①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告诸比丘:“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我于此耆阇崛山中住,我独一静处,作如是念:‘云何为圣默然②?’复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圣默然。’复作是念:‘我今亦当圣默然,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具足住、多住③。’多住已,复有觉有观心起。尔时,世尊知我心念,于竹园精舍④没,于耆阇崛山中现于我前,语我言:‘目揵连!汝当圣默然,莫生放逸。’我闻世尊说已,即复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当圣默然,莫放逸。’我即复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
“若正说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则我身是也。所以者何?我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⑤,得禅、解脱、三昧、正受。譬如转轮圣王⑥长太子,虽未灌顶⑦,已得王法,不勤方便⑧,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禅、解脱、三昧、正受,于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处所建立于我⑨。”
尊者大目揵连说此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目揵连”,巴利本作 Mahā-Moggallāna。
ⓑ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前后文及相当的南传经文改作“二”。
[注解]
① 大目揵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大目犍连”。
② 圣默然:贤圣的静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圣默”。
③ 多住:多加修习保持(入定的状态)。
④ 竹园精舍:即“迦兰陀竹园”。
⑤ 少方便:一些努力;不太费力。
⑥ 转轮圣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王”。
⑦ 灌顶:古印度国王即位时的登基仪式,以海与河的水浇淋头顶,来表示祝福。
⑧ 不勤方便:不需特别勤奋努力。
⑨ 以大人处所建立于我:将我培育为修行有成的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是被大师资助已达到大通智的弟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有同学提问:“卷十七第474经说‘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为何本经却说第二禅才叫“圣默然”?”
“言语寂灭”与“圣默然”在层次上仍有不同。“言语寂灭”是指在“有觉(寻)有观(伺)”的初禅状态时,寻、伺完全专注在禅定的所缘上,没有分心的念头可说话,所以言语寂灭。
本经所说的“圣默然”不仅言语寂灭,更舍离了言语的源头:寻、伺。《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68经:“有觉、有观名为口行”,由此可知必须到了“无觉无观”的第二禅才真正舍离了口行,成就“圣默然”。
-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本经中大目揵连尊者说:“我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其余经中也有说清净的僧众是佛真子,如《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大品1〉第121经:“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汝当教化,转相教诃。”(CBETA, T01, no. 26, p. 610, a17-18)、《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第1212经:“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CBETA, T02, no. 99, p. 330, a13-14)
后代有些论师以《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3〉:“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CBETA, T09, no. 262, p. 10, c13-14) 衍生主张佛陀的声闻弟子不是佛子,菩萨才是佛真子,这恐怕是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