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6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尔时,无畏离车尼犍弟子,聪明童子离车是阿耆毘弟子,俱往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时,无畏离车语尊者阿难:“我师尼犍子灭炽然,清净超出,为诸弟子说如是道:‘宿命之业,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业不作,断截桥梁,于未来世无复诸,诸业永尽;业永尽故,众苦永尽;苦永尽故,究竟苦边。’尊者阿难!此义云何?”

尊者阿难语离车言:“戒吐宿业、定至四禅、慧断宿业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三种离炽然[*]清净超出道,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越苦恼,得真如法。何等为三?如是,圣弟子住于净戒,受波罗提木叉威仪具足,信于诸罪过,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净戒,宿业渐吐得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能得正法,通达,现见观察,智慧自觉。离车长者!是名如来、应、等正觉说所知所见说离炽然[*],清净超出,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越忧悲,得真如法。

复次,离车!因戒生定如是净戒具足,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如来、应、等正觉说离炽然[*],乃至得如实法。

因定发慧复有三昧正受,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具足如是智慧心,业更不造,宿业渐已断,得现正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生自觉智。离车!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三离炽然[*],清净超出,以一乘道净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尔时,尼犍弟子离车无畏默然住。

尔时,阿耆毘弟子离车聪慧重语离车无畏言:“怪哉!无畏!何默然住?于如来、应、等正觉所说、所知、所见、善说法,闻不随喜耶?”

离车无畏答言:“我思惟其义,故默然住耳。谁闻世尊沙门瞿昙所说法不随喜者?若有闻沙门瞿昙说法而不随喜者,此则愚夫,长夜当受非义不饶益苦。”

时,尼犍弟子离车无畏、阿耆毘弟子聪慧重闻佛所说法,尊者阿难陀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校勘]

“毘舍离”,巴利本作 Vesālī。

“无畏离车”,巴利本作 Abhaya Licchavi。

“尼犍”,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

“聪明童子”,巴利本作 Paṇḍita Kumāraka。

“然”字之后大正藏有一“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圣本无“清”字。

[注解]

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重阁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在毘舍离城北边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讲堂。又译为“高楼台观”、“大林精舍”。

离车:古代居住在毘舍离城的刹帝利种族名。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和制,颇为富强,佛陀涅槃后,此族的民众也分得佛舍利,起塔供养。

尼犍: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外道其余五师相比,较类似佛教,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又译为“尼揵子”、“尼揵陀若提子”。

阿耆毘:“邪命”的音译,即以邪法生活。此处形容以邪法生活的外道。

灭炽然:灭除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

宿命:宿世的生命;过去世。

漏:烦恼。一般人由眼、耳等感官,时常流漏烦恼而不停止,所以以漏譬喻烦恼。

究竟苦边:到达苦的尽头。

真如法:不变的真理。其中“真”是指真理、真谛,“如”是指如常、如本,也就是不变。又译为“如实法”。

波罗提木叉:为音译,指佛陀制定的戒条,持守之可逐渐解脱烦恼。义译为“从解脱”、“别解脱”。

威仪:行为的规矩、仪态。

宿业渐吐:过去所造的业渐渐消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不作新业,旧业经一再接触而作终结”。

得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能得正法,通达,现见观察,智慧自觉:当生就得以灭除燃烧身心的烦恼,即时、不须等待便能够得到正法,趣向涅槃,在这当下见到,以智慧亲自体证。(这形容佛法特质的定型句在经中常出现,详见卷二十第550经的“读经拾得”中的比对)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音译为“三摩钵底”。

苦圣谛:圣者所证的苦的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遇见仇人)是苦、爱别离(和所爱的离别)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言之五受阴是苦;无常即是苦,会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如实知: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

苦集圣谛:圣者所证的苦的起因的真理;苦是由于无明(没有智慧)、贪爱等因缘而来。

苦灭圣谛:圣者所证的苦的止息的真理,即烦恼息灭的涅槃。

苦灭道迹圣谛:圣者所证的可以灭苦的解脱之道的真理,即“八正道”。

默然:沉静无声。

长夜:长时间。

非义不饶益苦:对真义的获得没有帮助,而得苦果。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表示具足净戒、禅定、智慧,才是彻底离苦的方法,苦行本身则不能离苦;耆那教想要以苦行来消业,佛教则是以戒定慧来消业。

怎么消业、灭业?依据本经所说,最根本的就是修行戒定慧。

本经提到的戒定慧次第,也同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4经:“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CBETA, T02, no. 99, p. 239, a17-22)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