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还持衣钵,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于西方国土人间游行。

时,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遥见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见已,进诣尊者阿难所,白阿难言:“尊者!当知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

尔时,阿难语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不应随从。所以者何?今日世尊欲住寂灭少故。”

尔时,世尊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于人所守护林中,住一跋陀萨罗树下。时有众多比丘诣阿难所,语阿难言:“今问世尊住在何处?”

阿难答曰:“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

时,诸比丘语阿难曰:“尊者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哀愍故阿难知时,默然而许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卧具,持衣钵,出至西方人间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守护林中。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置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

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说法,示、教、利、喜

尔时,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行、爱,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

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是我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

“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如前所说,乃至“我慢”。

“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大正藏在“少”字之前有一“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跋陀萨罗”,巴利本作 Bhaddasāla。

“问”,大正藏原为“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问”。

“处”,大正藏原为“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处”。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人”,明本作“入”。

“爱”,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前后文改作“爱”。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安陀林:是音译,义译为寒林,因为林木多而较凉,也是弃尸的树林,而让一般人恐惧而发凉。是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场所之一,位于王舍城北方。

欲住寂灭少事:想要保持在寂静不被外事干扰的状况。

半阇: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今印度北部。

人所守护林:有人守护的园林。

惮劳:畏惧辛劳。

哀愍故:因为悲悯的缘故。

阿难知时,默然而许:阿难尊者知道是时候了,故静默以表示答应。

晨朝:约早上六点到九点。

举:拿起。“举卧具”在这里指放置卧具。

卧具:坐、卧时的资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示、教、利、喜:佛陀教化众生的四种方式,即开示(示)、教导(教)、鼓励(利)、使欢喜(喜)。

四念处: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

四正勤: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五根: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力: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即:(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七觉分: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分、(2)择法觉分、(3)精进觉分、(4)喜觉分、(5)轻安觉分、(6)定觉分、(7)舍觉分

八圣道分:即“八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不勤信,而自慢惰:不坚信、起决心,而自己懒散怠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未达热心”。

有为:有造作的;因缘而生的。“为”是“造作”的意思。

缘起:由因缘(种种条件)而生起。

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也有愚痴无闻凡夫)不认为色是我,但是认为色是我所拥有的(,也就是说色之外另外有我)。此段将经文重复的部分省略了,完整的内容要将此句代入前段,成为“愚痴无闻凡夫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若见我(所)者,是名为行”……直到“如是观者,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此段之后的各句也要依此代入前段。

断见:断灭的见解。例如认为“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一无所有”的见解。又称为“断灭见”、“无见”。

坏有见:不接受缘起存在的见解,即“断见”。

我慢:自我中心、傲慢。参考之前的经文以及相当的南传经文,此经中的“我慢”疑为“自慢惰”的讹误。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在解说苦是如何生起的十二因缘中,本经举其中的第五支至八支为例: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此经中将爱的结果,以行(身口意的造作)一语蔽之,并强调这些造作都是因为有“我见”等无明而产生的: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无明 → 行

然而“无明”、“行”也是十二因缘的开始,因此继续生成十二因缘的各支、在十二因缘最后又生出新的无明、行,成为无尽的轮回。

六根、六境、六识接触,而有感受,因此而贪爱,就会造作各种行为、造各种业。

在“明”(智慧)的状况下,感官与外境接触虽然有感受,但是可以依据智慧来抉择(明触),不会贪爱,就不会造成苦果。进一步的分析,可发现六入处以及任何因缘生起的身心都是无我的,而得以解脱。

另外,此经中提到的五受阴、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漏尽,皆可纳入四圣谛的体系下,互为呼应:

  • 苦:五受阴。
  • 集:十二因缘。
  • 灭:漏尽。
  • 道:三十七道品。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