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5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①。
尔时,世尊于晡时②从禅觉③,于诸比丘前敷座④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座ⓒ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座[*],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⑤?”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⑥。”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⑦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为阴。”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离?云何受、想、行、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
佛告比丘:“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若缘受、想、行、识生喜乐,是名识味;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于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得无我慢?”
佛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⑧。”
尔时,会中复有异比丘,钝根⑨无知,在无明㲉起恶邪见⑩,而作是念:“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⑪?”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愚痴人,无智无ⓓ明,而作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如是所疑,先以解释彼。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阴、根、阴即受 二阴共相关
名字、因、二味 我慢、疾漏尽⑫
[校勘]
ⓐ “东园鹿母讲堂”,巴利本作 Pubbārāma Migāramātupāsāda。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前文改作“座”。[*]
ⓓ 大正藏无“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宋本无“色”字。
[注解]
① 东园鹿母讲堂:佛陀的道场之一,是由鹿母出资设立的大讲堂,在舍卫城。
② 晡时:黄昏时分,约下午三点至五点多。
③ 从禅觉:禅坐完毕。
④ 敷座:铺设座位。
⑤ 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佛陀说的(我理解为)五阴就是执著,说得真好。现在我还要再确认:请问佛,五阴就是执著吗?还是五阴之外有执著?(这位比丘听佛陀说五受阴是欲根、欲集、欲生、欲触,因此以为五阴即受、五阴就是五受阴。但随之又没把握,所以才再问,真的是五阴即受?还是五阴异受?)
⑥ 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五阴并不就是执著,也不是五阴之外有执著,而是哪里有欲贪,哪里就有五受阴(执著的五阴)。
⑦ 二阴相关:二个阴是相关连的,例如前一生的五阴与后一生的五阴相关;某人对五阴有欲贪,而希望未来会有什么样的五阴,就会有相续的五阴。
⑧ 疾得漏尽:快速地灭尽烦恼,得到解脱。
⑨ 钝根:愚钝的根器;悟性低。
⑩ 在无明㲉起恶邪见:由于无明而生出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㲉”是“卵”,譬喻无明如同卵一般,能生出邪见。
⑪ 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如果没有“我”,那么造作都没有我的业,如此一来,在未来世又是谁来承受业报呢?
⑫ 阴、根、阴即受,二阴共相关,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尽:此摄颂即此经的十个问题:(1)阴(2)根(3)阴即受(4)阴阴相关(5)名字(6) 因(7)味患离(8)我慢(9)无我慢(10)疾漏尽。原经文的“二味,我慢”疑为“味,二我慢”的讹误。摄颂一般为十经一颂,这里为整理一经的十个问题,较少见,可称为内摄颂。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蕴相应22〉第82经满月经。
- 南传《中部尼柯耶》〈天臂品1〉第109经满月大经。
- 藏传《俱舍论疏》7.006。
[读经拾得]
本经的“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一段,在《中阿含经》中也有一则内涵相似的问答,本经中的“受阴”在《中阿含经》中译为“盛阴”:
《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3〉第210经:“复问曰:“贤圣!阴说阴,盛阴说盛阴,阴即是盛阴,盛阴即是阴耶?为阴异、盛阴异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或阴即是盛阴,或阴非盛阴。云何阴即是盛阴?若色有漏有受,觉、想、行、识有漏有受,是谓阴即是盛阴。云何阴非盛阴?色无漏无受,觉、想、行、识无漏无受,是谓阴非盛阴。””(CBETA, T01, no. 26, p. 788, b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