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71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盖、七觉分,有食①、无食,我今当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②。五盖的滋养物贪欲盖以何为食?谓触相③,于彼不正思惟④ ,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
“何等为瞋恚盖食?谓障碍相⑤,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盖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
“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何等为五?微弱⑥、不乐⑦、欠呿⑧、多食⑨、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盖令起,已起睡眠盖能令增广,是名睡眠盖食。
“何等为掉悔盖食?有四法。何等为四?谓亲属觉⑩、人众觉⑪、天觉⑫、本所经娱乐ⓐ觉⑬。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⑭,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广,是名掉悔盖食。
“何等为疑盖食?有三世。何等为三?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于过去世犹豫⑮、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盖令起,已起疑盖能令增广,是名疑盖食。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长养,非不食。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长养,非不食。
“七觉支如何不滋养何等为念觉分不食?谓四念处不思惟,未起念觉分不起,已起念觉分令退,是名念觉分不食。
“何等为ⓑ择法觉分不食?谓ⓒ于善法撰择,于不善ⓓ法撰择,于彼不思惟,未起择法觉分令不起,已起择法觉分令退,是名择法觉分不食ⓔ。
“何等为精进觉分不食?谓四正断,于彼不思惟,未起精进觉分令不起,已起精进觉分令退,是名精进觉分不食。
“何等为喜觉分不食?有喜,有喜处法⑯,于彼不思惟,未起喜觉分不起,已起喜觉分令退,是名喜觉分不食。
“何等为猗ⓕ觉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于彼不思惟,未生猗觉分不起,已生猗觉分令退,是名猗觉分不食。
“何等为定觉分不食?有四禅,于彼不思惟,未起定觉分不起,已起定觉分令退,是名定觉分不食。
“何等为舍觉分不食?有三界,谓断界、无欲界、灭界⑰,于彼不思惟,未起舍觉分不起,已起舍觉分令退,是名舍觉分不食。
“五盖如何不滋养何等为贪欲ⓖ盖不食?谓不净观⑱,于彼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彼慈心⑲思惟,未生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何等为睡眠盖不食?彼明照⑳思惟,未生睡眠盖ⓗ不起,已生睡眠盖令灭,是名睡眠盖不食。
“何等为掉悔盖不食?彼寂止ⓘ㉑思惟,未生掉悔盖不起,已生掉悔盖令灭,是名掉悔盖不食。
“何等为疑盖不食?彼缘起法思惟,未生疑盖不起,已生疑盖令灭,是名疑盖不食。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七觉支的滋养物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
“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
“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
“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
“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
“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
“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乐”,宋、元、明、圣四本作“未”。
ⓑ “何等为”,宋、元、明三本作“云何”。
ⓒ 宋、元、明三本无“谓”字。
ⓓ “非不食。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长养,非不食。何等为念觉分不食?谓四念处不思惟,未起念觉分不起,已起念觉分令退,是名念觉分不食。何等为择法觉分不食?谓于善法撰择,于不善”,圣本作“非食。何等为食觉分不食?谓四食处不思惟,未起食觉分不起,已起食能觉令退,是名食觉分不食。于盖法撰择,于不盖”。
ⓔ “食”,圣本作“退”。
ⓕ “猗”,圣本作“倚”。[*]
ⓖ “贪欲”,宋本作“五”。
ⓗ “盖”,宋、元、明三本作“盖令”。
ⓘ “止”,圣本作“正”。
ⓙ 圣本无“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十一字。
ⓚ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① 食:这里是以“食物”比喻(五盖、七觉支的)滋养物。
② 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五盖依于滋养物而存在,并非没有滋养物(而存在)。
③ 触相: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而感受到的相,例如眼睛看外境而见到的影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净相”,指令人喜爱的影像。
④ 正思惟:正确地思惟;如理地思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理作意”。
⑤ 障碍相:阻碍的相;违逆、不顺心的境界。
⑥ 微弱:萎靡不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的退缩”。
⑦ 不乐:没有兴趣。
⑧ 欠呿:打呵欠。“呿”指张口,读音同“区”。
⑨ 多食:吃太多。
⑩ 亲属觉:思念亲属。“觉”在这里指念头,也是“有觉有观(有寻有伺)”的“觉(寻)”,把心投向目标。禅定时心投向专注的目标,日常生活里心则投向各种不同的目标。又译为“亲里觉”。
⑪ 人众觉:思念民众、国事。又译为“国土人民觉”。
⑫ 天觉:思念升天。又译为“生天觉”、“不死觉”。
⑬ 本所经娱乐觉:思念过去愉快的事。
⑭ 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前面这四种觉是)自己思念或他人引发的思念。
⑮ 犹豫:怀疑;不确定。
⑯ 喜处法:造成喜心的所在、方法。例如因为精进修行离于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欢喜。
⑰ 断界、无欲界、灭界:三个层次的解脱境界,其中“断界”指断身见、戒禁取见、疑结等烦恼的境界,“无欲界”指断除爱欲的境界,“灭界”指所有由因缘而生的事物灭尽的境界,参见卷十七第464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觉支处之法”,即造成舍觉支的所在、方法。
⑱ 不净观:观察与思惟身体是由皮肤、各种血肉器官、乃至骨头等等所组成的,而得知美丽的外表只是幻象,其实是不净的。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又译为“不净想”、“不净恶露想”、“恶露不净想”、“观身不净”。
⑲ 慈心:愿给众生安乐的心。
⑳ 明照:能令人欢喜的光明、清净相(例如光明想、念佛的功德等),参见卷二十四第615经。
㉑ 寂止:寂静安定。按:“寂止思惟”不见得指某特定的方法,而是指任何能让心念寂静安定的思惟或方法,例如放松身心或各种修止的方便。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取食物能滋养身体的比喻,来分析五盖、七觉支分别由什么滋养,而可从这些原因下手以调伏五盖、培养七觉支。表格整理如下:
五盖 | 以何不正思惟为食(生活中的例子) | 于何思惟为不食 |
---|---|---|
贪欲盖 | 触相(眼见美色) | 不净观 |
瞋恚盖 | 障碍相(意见冲突) | 慈心 |
睡眠盖 | 微弱(萎靡不振)、不乐(没兴趣)、欠呿(打呵欠后没试着振作)、多食(吃太多)、懈怠(懒散) | 明照 |
掉悔盖 | 亲属觉(想家人)、人众觉(想国事)、天觉(想有好报能升天)、本所经娱乐觉(回忆快乐往事) | 寂止 |
疑盖 | 过去世犹豫(过去造了什么孽?)、未来世犹豫(未来是否能有钱?)、现在世犹豫(打坐有用吗?) | 缘起法 |
这些都在“不正思惟”的前提下,才会滋养五盖,例如眼见美色不一定就会滋养贪欲盖,而是眼见美色后“不正思惟”,才滋养贪欲盖。
七觉支 | 以何思惟为食 | 于何不思惟为不食 |
---|---|---|
念觉支 | 四念处 | 四念处 |
择法觉支 | 择善法、择不善法 | 择善法、择不善法 |
精进觉支 | 四正断 | 四正断 |
喜觉支 | 喜、喜处 | 喜、喜处 |
猗觉支 | 身猗息、心猗息 | 身猗息、心猗息 |
定觉支 | 四禅 | 四禅 |
舍觉支 | 断界、无欲界、灭界 | 断界、无欲界、灭界 |
相当的南传经文解说略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五盖 | 以何不如理作意为食 | 于何如理作意为离食 |
---|---|---|
贪欲盖 | 净相 | 不净相 |
瞋恚盖 | 嫌恶相 | 慈心解脱 |
昏沉睡眠盖 | 不乐、倦怠、打哈欠、餐后的睡意、心的退缩 | 发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
掉悔盖 | 心的不平息 | 心的平息 |
疑盖 | 疑惑处之法 | 善、不善法,有罪过、无罪过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有对比法 |
七觉支 | 以何如理作意为食 | 于何不如理作意为离食 |
---|---|---|
念觉支 | 念觉支处之法 | 念觉支处之法 |
择法觉支 | 善、不善法,有罪过、无罪过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有对比法 | 善、不善法,有罪过、无罪过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有对比法 |
精进觉支 | 发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 发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
喜觉支 | 喜觉支处之法 | 喜觉支处之法 |
猗觉支 | 身体的轻安、心的轻安 | 身体的轻安、心的轻安 |
定觉支 | 止相、不混乱相 | 止相、不混乱相 |
舍觉支 | 舍觉支处之法 | 舍觉支处之法 |
南传巴利义注中参考此经的南传经文(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觉支相应46〉第51经食经) 高达23次,总计1208个连结、连到652段文字,可见此经被后世所引用的频繁程度以及其实用性。
在实修上来说,初学者打坐通常都会被五盖困扰,仔细思考本经的内容,即可找到对治的方法。由于每个人各五盖的轻重程度不一,因此一定要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反省、分析,而能突破自己修行的瓶颈,进而生起七觉支,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