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72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夹谷精舍。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①,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佛告阿难:“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②。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净”,大正藏原为“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净”。[*]
[注解]
① 半梵行者:只有部分清净修行的人;没有完全清净修行的人。
② 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依从远离,依从离欲,依从寂灭,修行通往弃舍之道。按:这可解为知道烦恼的苦果而远离烦恼,了解而想断除苦果的起因而离欲,体验(暂时的)苦灭而立志证得(永久的)寂灭,修行于正道而放下一切执著。也可说修行不染著、相应于四圣谛:知“苦”而依远离、断“集”而依无欲、证“灭”而依灭、修“道”而向于舍。相对来看,即修行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不是为了满足欲望、不是为了拥有更多、不会再加深执著,否则是修错了方向。
[对应经典]
- 参考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68经。
- 参考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8经。
- 参考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第10经
- 参考《别译杂阿含经》卷四第65经。
- 参考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道相应45〉第2经半经。
- 参考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八。
- 藏传 D300/Q966。
- 梵本 Avadānaśatakā I., p.239。
[读经拾得]
本经表示“纯一满净,梵行清白”,也就是完全清净修行,才堪为真正的善知识。至于市面上常见吹捧神迹、大收供养的名师,并没有“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依本经来看并不是善知识。
本经和前面几经的义理是连贯的,例如本经说:“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而第725经定义:“纯一满净者,是七觉分故”;本经中佛陀说:“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等同于第721、722经所说:“如来出兴于世,有七觉分现于世间”;本经提到善知识是全梵行,而第724经解说应该亲近“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的比丘、第723经表示供养奉事诸尊长者的益处。
本经和《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68经、卷四十六第1238经的意义大致为:“只有部分清净修行的人仍不算善知识,完全清净修行的人才是善知识”。另外,南传《相应部尼柯耶》〈道相应45〉第2经以及《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第10经在文字上和本经有部分重复,但意义不同,较接近为:“善知识之谊不是一半的梵行,而是全部的梵行”,意指善知识能成全我们的修行,例如南传经文说道:“当比丘有善友、善伴侣、善同志时,这应该可以被预期:他必将修习八支圣道、必将多修习八支圣道。”这些可能本来就为意义不同的两经,或在佛经早期传抄时即有两种不同解读的版本流传。实务上,这两种不同的解读都可以应用在修行:说法者应该自我期许全梵行,而学法者应该感恩良师益友成全自己的修行。
日后,佛陀将再次对波斯匿王忆念起本经,记录于卷四十六第1238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