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81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
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
“阿难!身念处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①。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②。
受念处“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③。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④。
心念处“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⑤。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⑥。
法念处“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⑦。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⑧。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
修四念处满足七觉支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⑨,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修七觉支满足明、解脱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解脱?”
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⑩。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金”,宋本作“舍”。
ⓑ “明、解脱”,巴利本作 Vijjāvimutti。
ⓒ “学”,宋、元、明、圣四本作“学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其中“觉知”宋本作“休息”。
ⓓ 宋本无“休”字。
ⓔ “思”,圣本作“丘思”。[*]
ⓕ “随受”,大正藏原为“受随身”,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随受”。
ⓖ “猗”,圣本作“倚”。[*]
ⓗ 宋、元、明、圣四本无“分”字。*
[注解]
① 身身观念住:即“身念住”,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
② 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于其他的身体现象,也比照这样地思惟。这是说思惟从呼吸所观察到的无常等道理,也适用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是身的一种,即:吸气与呼气”。
③ 受受观念住:即“受念住”,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觉知当下的感受是苦、乐、不苦不乐。
④ 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又如果有其他的感受,也比照这样地思惟。
⑤ 心心观念住:即“心念住”,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觉知当下的心念是否有贪、瞋、痴等状态。
⑥ 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如果有其他的心念,也比照这样地思惟。
⑦ 法法观念住:即“法念住”,正念安住在诸法上,觉知五盖、七觉支等法,进一步则可调伏五盖、培养七觉支、证知四圣谛。
⑧ 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其他的诸法,也比照这样地思惟。
⑨ 平等舍:心平等、寂静,而能舍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是善旁观者”。
⑩ 法法相类、法法相润:法和法之间互相类似,法和法之间互相利益。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入出息相应54〉第13经阿难(一)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入出息相应54〉第14经阿难(二)经。
- 《吐鲁番出土梵文写本》SHT 3091。
- 参考 南传《中部尼柯耶》〈不断品2〉第118经入出息念经。
[读经拾得]
- 入出息念如何增进七觉支
综合本经及第803经,可知入出息念的十六个步骤与四念处的关系(如在第803经的“读经拾得”中所分析)。进一步地,这十六个步骤也能增进七觉支,整体上四念处的每一个念处都能增进七觉支,细部来看某些步骤较容易增进某些觉支,举例如下:
- 念觉支:从准备阶段或步骤1开始的所有步骤。
- 择法觉支:步骤2(明辨、研究呼吸的长短)。
- 精进觉支:步骤3(努力让觉知包括呼吸和全身)开始或是全部的步骤。
- 喜觉支:步骤5等。
- 猗觉支:步骤4(身猗息)及步骤8(心猗息)。
- 定觉支:步骤11。
- 舍觉支:步骤12开始。
- 入出息念至解脱的次第
本经详述修入出息念 → 四念处 → 七觉支 → 明、解脱的次第。也可参见卷二十四第615经“读经拾得”所述修四念处、七觉分的次第。
- 佛教的入出息念与外道的控制呼吸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上品 31〉第8经记载佛陀在成道前,苦行六年时,曾经尝试各种外道的修法,其中包括控制呼吸的方法,类似外道的练气法,例如:“我今以数出入息,觉知有气从耳中出,是时风声如似雷鸣。尔时,复作是念:‘我今闭口塞耳,使息不出。’”(CBETA, T02, no. 125, p. 671, a13-16) 修到最后却导致身体衰弱,甚至濒临死亡,最后佛陀彻底抛弃了这些无益解脱的苦行,才成正觉。
外道的练气法控制呼吸,不但无益解脱,以佛陀的经验来看甚至终究有危险性;佛教的入出息念则不控制呼吸,而是客观地觉知呼吸,进而以四念处收摄心念并开启智慧。“控制呼吸”与“入出息念”的对比,可见一斑。佛弟子在修入出息念时也可能有风大或气脉的觉受,而从佛陀的经验来看,风大或气脉的觉受都无关紧要,应避免执著或操控气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