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84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何等为四?念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①,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此如来事生随喜心,随喜已,心欢悦,心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②,觉受乐已,三昧定③,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无恚④为上诸天天道。’作是念:‘我从今日,于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但当自受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一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复次,比丘!念法圣弟子念于法事,谓如来说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⑤。如是知法事已,心生随喜;随喜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此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二诸天天道。
“复次,比丘!念僧若于僧事起于正念,谓世尊弟子僧正直等向,所应恭敬、尊重、供养,无上福田。彼如是于诸僧事正忆念已,心生随喜;心随喜已,得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彼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诸天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但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三诸天天道。
“复次,比丘!念戒谓圣弟子自念所有戒事,随忆念言:‘我于此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明智所叹戒、智者不厌戒⑥。’于如是等戒事正忆念已,心生随喜;随喜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圣弟子作是念:‘何等为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诸天无恚为上,我从今日,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名第四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猗”,圣本作“倚”。[*]
ⓑ “污”,大正藏原为“汗”,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污”。
ⓒ 圣本无“已”字。
[注解]
① 念如来事:忆念佛陀的名号或德性。
② 觉受乐:感受快乐。
③ 三昧定:入定而不散乱。“三昧”是音译,“定”是义译。
④ 无恚:没有忿怒。
⑤ 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当生就能灭除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即时、不须等待,正确地趣向涅槃,就在这里马上可以看到,亲自体证。按:这是形容佛法特质的定型句,表示佛法是可当下体证的,详见本经线上“进阶辨正”中的比对。
⑥ 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明智所叹戒、智者不厌戒:不缺漏戒、不毁坏戒、只为解脱(不夹杂其他世间的目的)而持戒、聪慧智者所赞叹的戒、智者不嫌恶的戒。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对佛、法、僧的净信以及圣戒成就,是修行的方法(念佛、法、僧、戒),也是修行的成就(初果得四不坏净)。
- “诸天天道”的修行次第
本经说的“诸天天道”包括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以念佛为例,修行次第是: 念佛(例如忆念如来名号) → 随喜 → 心欢悦 → 身猗息 → 觉受乐 → 定 → 不起瞋恚。
精进念佛时安住在当下,能离于世俗的心念,并随着念佛而心生欢喜;这样自然心中喜悦;心中喜悦后身体轻松安稳;身体轻松安稳后感受到更高层次的乐;在安乐的状态下容易得定;基于定力能不起瞋心,如同天人般。
- “诸天天道”和“念天”
本经所述相当于“六念”或“十念”当中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的修法,也与“念天”相关。
《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讲述“念天”的重点是念诸天“身、口、意净,不造秽行,行戒成身”(CBETA, T02, no. 125, p. 555, c11-12),也就是效法其身、口、意清净、成就净戒。
诸天离于欲贪、调伏瞋恚,如同本经所说的“诸天天道”。
- “诸天天道”和“修满五法”
本经和《杂阿含经》卷十七第842经所说呼应:“若使圣弟子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得远离五法,修满五法。云何远离五法?谓断欲所长养喜、断欲所长养忧、断欲所长养舍、断不善所长养喜、断不善所长养忧,是名五法远离。云何修满五法?谓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CBETA, T02, no. 99, p. 123, a14-19)
修满“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五法能得禅定,也就是本经所说“念如来故,心生随喜……欢悦……身猗息……觉受乐……三昧定”。
- 佛法的特质
佛法是可即身体证的,如佛经中一再出现的句子:“如来说正法、律,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涅槃,即身观察,缘自觉知”。实证佛法不须要等到死后,而是此生此时此刻就可体验的。
这定型句是佛经中常见形容佛法的特质的标准说法,在《杂阿含经》中出现多次,义理一致,文句略有不同,细节整理于本经线上的“进阶辨正”以方便同学们对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