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8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跋耆①人间游行,至毘舍离国,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毘舍离国有众多贾客②,欲向怛刹尸罗③国,方便庄严④。是众多贾客闻世尊于跋耆人间游行,至毘舍离国,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闻已,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佛为诸贾客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时,诸贾客从坐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诸贾客方便庄严,欲至怛刹尸罗国,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旦受我供养。”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时,诸贾客知世尊受请已,从坐起,礼佛足,各还自家,办种种净美饮食,敷床座,安置净水。晨朝遣使,白佛:“时到。”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着衣持钵。诣诸贾客所,就座而坐。
时,诸贾客以净美饮食自手供养。食毕洗钵讫,取卑小床⑤,于大众前坐,听佛说法。
尔时,世尊告诸贾客:“念佛法僧恐怖即除汝等当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尔时,当念如来事,谓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如是念者,恐怖则除。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现法能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亲近,缘自觉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⑥。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天、阿须轮ⓑ⑦共斗。时,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轮[*]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⑧,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若不念我幢者,当念伊舍那⑨天子幢;若不念伊舍那天子幢者,当念婆留那⑩天子幢。念彼幢时,恐怖即除。’如是,诸商人,汝等于旷野中,有恐怖者,当念如来事、法事、僧事。”
尔时,世尊为诸毘舍离贾客说供养随喜偈:
“供养比丘僧, 饮食随时服ⓒ,
专念谛思惟, 正知ⓓ而行舍。
净物⑪良福田, 汝等悉具足,
缘斯功德利, 长夜获安乐,
发心有所求, 众利悉皆应。
两足四足安, 道路往来安,
夜安昼亦安, 一切离诸恶。
如沃壤良田, 精纯好种子,
溉灌以时泽, 收实不可量。
净戒良福田, 精肴膳种子,
正行以将顺ⓔ, 终期ⓕ妙果成。
是故行施⑫者, 欲求备众德,
当随智慧行, 众果自然备。
于明行足尊⑬, 正心尽恭敬,
种殖众善本, 终获大福利。
如实知世间, 得具备正见,
具足见正道, 具足而昇进。
远离一切垢, 逮得涅槃道,
究竟于苦边, 是名备众德。”
尔时,世尊为诸毘舍离贾客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校勘]
ⓐ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轮”,宋、元、明三本作“伦”。[*]
ⓒ “服”,圣本作“耶”。
ⓓ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 “顺”,圣本作“领”。
ⓕ “期”,宋、圣二本作“斯”。
[注解]
① 跋耆: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提国的北方,当今印度东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的联邦共和国,又称为“金刚国”,首都是毘舍离。又译为拔耆、跋祇、跋阇。
② 贾客:商人。“贾”读音同“股”。
③ 怛刹尸罗:古代印度都市名、国名,以学问、技艺发达而闻名,佛世时的名医耆婆曾游学至此学医。位于当时的北印度,当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塔克西拉遗址。曾隶属于不同的大国,公元前六世纪时为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三世纪时隶属于摩竭提国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父亲的统治下曾反叛,但被阿育王所收服,详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又译为“德叉尸罗”、“著叉尸罗”。
④ 方便庄严:将衣物装束整齐(以出远门)。“庄严”指装束整齐。
⑤ 卑小床:矮的座位。又译为“卑床”、“小床”。
⑥ 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此段省略了中间的经文,详见卷三十三第931经关于念僧的经文。
⑦ 阿须轮:阿修罗。
⑧ 幢:在高举的竿柱系上丝帛作圆桶状的旗帜。原为战场上用来统领军队、显扬军威的物品,在佛教则用以显示三宝威德、让人忆念三宝。
⑨ 伊舍那:为音译,义译为“自在天”,在佛教造像中常为帝释天左侧的天王。又译为“伊沙”、“伊沙那”、“伊湿波罗”。
⑩ 婆留那:为音译,义译为“水天”,在佛教造像中常为帝释天右侧的天王。又译为“婆楼那”。
⑪ 净物:清净的布施物。
⑫ 行施:布施。
⑬ 明行足尊:即佛陀。“明行足”为如来十号之一,指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教商人们在旷野觉得恐怖时可念三宝,也可和其他教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六念”的经文互相参照,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第857经:“若住、若行、若坐、若卧,乃至妻子俱,常当系心此三昧念。”
另外如卷三十第849经等经所述,佛弟子修行六念可逐渐完成七觉支,以“念佛”为例,念佛成就念觉支,念觉支可增长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进一步则能长养喜觉支等。有念觉支则清楚明白地觉知眼前、当下,自然不被心中幻想出的恐惧所左右;有择法觉支而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就能明辨恐惧、放下恐惧,甚至有喜觉支因烦恼减轻而生的欢喜自然完全没有恐惧,因此从理论上的分析也可知念佛能除去恐惧心。
实务上,念佛若不能提起正念(念觉支),则代表还未能掌握念佛的诀窍,须要多加练习,或改练习六念中的其他项(例如念戒),直到能将六念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减少贪瞋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