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90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诣舍卫城,次第乞食,至鹿住优婆夷舍

鹿住优婆夷遥见尊者阿难,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难令坐。”

时,鹿住优婆夷稽首礼阿难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难:“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兰那先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花,远诸凡鄙;叔父梨师达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终,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云何?阿难!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后世?”

阿难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众生世间之差别,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如是说已,从坐起去。

时,尊者阿难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优婆夷所说广白世尊。

佛告阿难:“彼鹿住优婆夷云何能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如来悉知众生世间根之优劣。阿难!或有一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或有一犯戒,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于彼筹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则应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后世。’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非义饶益苦。

“阿难!彼犯戒者,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此人是退,非胜进,我说彼人为退分。阿难!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自非如来,此二有间,谁能悉知?是故,阿难!莫筹量人人而取人、善筹量人人而病人,筹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来能知人耳。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持戒无余灭。若掉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掉无余灭。彼若瞋恨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瞋恨无余灭。若苦贪者,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所起苦贪无余灭……”秽污清净如上说,乃至“如来能知人人”。

“阿难!鹿住优婆夷愚痴少智,而于如来一向说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难!如来所说,岂有二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梨师达多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后世?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云何受生?后世云何?阿难!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彼俱命终,我说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后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生此究竟苦边。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鹿住优婆夷”,巴利本作 Migasālā upāsikā。

“难”,大正藏原为“虽”,今依据前后文改作“难”。

“富兰那”,巴利本作 Purāṇa。

“梨师达多”,巴利本作 Isidatta。

“兜率天”,巴利本作 Tusita。

大正藏原无“知”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智”,圣本作“知”。

“二”,元、明二本作“一”。

[注解]

次第乞食: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钵乞求食物。又译为“次第行乞”、“次行乞食”。

富兰那:优婆塞名,和梨师达多是兄弟,都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常供养三宝。参见卷三十第860经。

凡鄙:世俗粗俗恶劣的行为。

然其知足:然而他知足、少欲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知足于自己妻子”。

根:根基;根性。

广白:详细告知。

无余灭:被(犯戒之事)彻底所灭。??

无余没:消失而没有剩余,在这里特指犯戒的事件已完全过去了。

无余欲尽:欲望终止而没有剩余,在这里特指犯戒后欲望已消退、事件已完全过去了。这全句是说在犯戒的事件已完全过去了、欲望也完全消退后,这个人不能契合真理地了知解脱。

筹量:审查;衡量

退分:属于退败的那类。

知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要知道,有的犯戒的人,在他犯戒的事件已完全结束、完全过去、欲望已完全消退后,契合真理地了知离贪的心的自由、智慧断除烦恼的自由。应当知道这个人是向前进步的,我说这个人是属于向前进步的那类人。按,犯戒时心智是被欲贪蒙闭的,不可能如实知,在犯戒的行为及欲望已完全结束后,才能借由忏悔及进一步的修行而如实知,因此经中有“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的前提。

自非:假如不是。

有间:间:缝隙。差别之意。

莫筹量人人而取人、善筹量人人而病人,筹量人人自招其患:不要打量人们而评断别人、爱打量人们而指责别人,打量人们是自找麻烦。其中“人人”同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中的用法,“取人”同于“以貌取人”当中的用法。

掉动:即“掉举”,心躁动不安。

彼所起掉无余灭:他的心躁动不安的状态已完全结束。

苦贪:重贪。这里的“苦”字如同在“苦读”中的用法。

一向说法:一直以来的说法,指明确的、不变的说法。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不宜衡量别人的优劣

本经表示不宜衡量别人的优劣,能否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才是优劣的关键。而众生的诸根差别(如来十力的第四力),与众生往生何趣(如来十力的第九力),唯佛能知。

试将本经局部经文表解如下:

表相 诸根差别: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 诸根差别: 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
犯戒者 退,非胜进。 胜进不退
持戒者(掉动者、瞋恨者、苦贪者以此类推) 退,非胜进。 胜进不退


  • 一个修梵行,一个受五欲,也可能有同样的证果成就

对照到《杂阿含、卷34、964经》,若对三毒、十善如实知,则受五欲的在家众许多皆证二果斯陀含(或初果须陀洹)。而修梵行的在家众许多皆证三果阿那含。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