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99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阿练若比丘,颜色特鲜明时,彼天子而说偈问佛:

阿练若比丘,  住于空闲处
 寂静修梵行,  于一坐而食
 以何因缘故,  颜色特鲜明。”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于过去无忧,  未来不欣乐,
 现在随所得,  正智系念持,
 饭食系念故,  颜色常鲜泽。
 未来心驰想,  过去追忧悔,
 愚痴火自煎,  如雹断生草。”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  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阿练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特”,宋本作“持”。

“雹”,宋本作“暴”。

[注解]

阿练若比丘:离开聚落,寂静而修行的出家人。其中“阿练若”指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

一坐而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不会再吃更多东西,这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颜色特鲜明:容貌气色特别鲜亮明洁。

饭食系念:吃饭时如理省察而不过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美容经

佛经有教人如何彻底美容吗?本经即教人如何能“颜色特鲜明”。

  • “忏悔”与“不忧悔”

本经表示圣人不会“过去追忧悔”,打坐时“掉悔”也是五盖之一,但佛教又强调修行人应常惭愧、忏悔,这是否有冲突呢?

其实这是修行的先后次第,并没有冲突,《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等经都记载学佛要从惭愧开始,忏悔得清净后即不再犯戒,不犯戒且有正念正知,自然也就能去除导致打坐时追悔的过去事了。

  • 跋地罗帝偈

本经所述可与“跋地罗帝偈”相对照: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学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参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13〉第165经温泉林天经。)

  • “饭食系念”为“善护根门”,而可持戒清净

佛教的戒律是用来“防非止恶”的,犯戒的人自害害人,恶业招致恶果,修行自然更难有成就。

要如何持戒呢?就是不作犯戒的行为。而若想要修行有成,不起犯戒的心念,是更重要的。

因此佛陀常告诫我们“善护根门”,好好的守护六根,因为六根是对外的门户。在根、境、识和合生触的当下,如果有智慧,心不随境转,就不会起烦恼,这也就是最清净的持戒。

本经中的“饭食系念”,也是“善护根门”的一个例子。

回到《杂阿含经》